辽宁省农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占祥:深情耕耘科研热土

[百科] 时间:2024-04-26 18:26:0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68次

  作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辽宁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北方旱地耕作制度创新团队”和辽宁省首批创新团队“旱地耕作栽培技术创新团”首席科学家,省农士生孙占辽宁省农科院副院长、科院博士生导师孙占祥近日受邀参加了农业农村部召开的副院专家座谈会,为黑土地保护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论证建言献策。长博

  连续27年从事旱地耕作制度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导师孙占祥对旱地耕作制度、祥深种植制度区划充满了思考,情耕对旱地农业科研更是耘科研热饱含着深情。

  从乡村走出学成回归田间

  “小时候,辽宁家庭条件十分困难,省农士生孙占能吃顿饱饭就是科院一件很幸福的事了。高考时,副院我的长博想法就是报考农业院校,学习更多的导师农业知识,为解决更多人吃饱饭的问题尽一份力。”直到今天,孙占祥还在这条路上执著前行。

  1967年,孙占祥出生于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西堡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5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1989年大学毕业后保研,到沈阳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农科院,并马上被派驻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蹲点……

  在数十年的科研中,孙占祥硕果累累,尤其是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多因素联合评价的种植制度区划新方法,为正在施行的国家“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调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孙占祥告诉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像东北地区北部,受积温影响,应是大豆主产区;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包括阜新市和沈阳市的康平县、法库县,受水资源不足影响,应是杂粮、杂豆、薯类、花生的适宜区。不过长时间以来,因比较效益高、种植简单便利等原因,农民大量种植玉米,造成了农作物品种与种植地资源禀赋不匹配的现象。

  双脚扎进泥土踏实铸就科研之路

  在阜新市“蹲点”10年,为孙占祥旱地农业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团队中第一个全日制硕士生,当时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专题的李庆文研究员对他青睐有加,马上为他加担子,安排他设计研究方向,拿方案、做实验还要写总结。“作为年轻人,我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每年开春为当地农民讲授科普知识,在实验周期结束后撰写论文,与大家一起完成科研任务,当时的生活无比充实。”

  10年间磨炼出孙占祥脚踏实地的学风作风。“农业科研就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针对农业生产的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研究。首先,做科研必须扎扎实实,要弯下腰来深入第一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常态。其次,做科研切忌浮躁,要摆正个人利益和为社会作贡献的关系。还要懂得团结和协作的重要性,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他说。

  传承科学家精神为后辈指引方向

  “我还记得1989年硕士面试时,董钻教授说的第一句话,‘道德文章,要先做人后做事’。我这样要求自己,同样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一定是先做好人,然后把事做实,如此才能夯实学风作风的根基。”农业科研领路人李庆文和硕士生导师董钻在科研、治学路上的求真奉献、扎实进取,都成为孙占祥心中的标杆。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吴佳

  图片由辽宁省农科院提供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