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要“以特取胜”“以优取胜”“以质取胜”

[热点] 时间:2024-04-26 19:21:0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16次

原标题:产业扶贫要“以特取胜”“以优取胜”“以质取胜”

□ 田涛

产业是以特取胜脱贫之基、富民之本、产业致富之源。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胜质最直接、最有效的取胜办法,也是以特取胜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产业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扶贫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胜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胜就要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以特取胜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增收难问题。产业

产业是扶贫否有特色,直接关系到脱贫的胜质实际效果。无论是取胜一般贫困地区还是深度贫困地区,在短期内扶贫产业虽然难以实现“以大取胜”“以强取胜”,但是可以立足当地自然禀赋,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实现“以特取胜”“以优取胜”“以质取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7月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坚持地方特色和差异化发展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后发优势的关键。从产业运营实际来看,扶贫产业项目竞争力不强、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产业扶贫项目没有充分将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特色扶贫产业结构简单、产品单一,产业发展对政策依赖性较强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现实来看,有的扶贫产业呈现出“弱”“小”“散”的特点。“弱”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高度依赖产业政策,产品销售高度依赖政府的消费扶贫、政府优先采购等扶贫政策,产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整体较“弱”,一旦失去了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容易陷入困境。“小”主要表现在特色扶贫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附加值较低的农、副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的生产和销售阶段,产值不高,规模不大。“散”主要表现在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没有突出重点,没有形成产业链,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表明,农业产业发展不再只靠农民数量和简单劳动,而是越来越依靠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机械化、集约化为主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农业经济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都是属于高度资本化、工业化、科技化、市场化的领域,农业特色产业已经紧密纳入市场竞争体系中。如果不能改变乡村特色扶贫产业发展中“小”“弱”“散”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巩固脱贫成果,影响脱贫质量,而且难以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目标转变。因此,特色扶贫产业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将贫困地区简单、弱质的扶贫产业转换到“产业兴旺”的发展思路上来,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在产业项目选择、资金筹措、技术指导、人力资本积累和市场参与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等产业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特色扶贫产业现代化转型。

发展特色产业既要依靠政府“有形之手”,也要借助市场“无形之手”。从政府角度来说,从包括项目选择、生产要素组织以及利益分配等各环节,政府往往会全程参与。同时,政府还会通过各种财税优惠政策和消费政策等非市场性手段来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从产业扶贫的市场性角度来说,在《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引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会不断提升。扶贫产业在运营过程中的项目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和收益风险会不断增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升特色扶贫产业自我发展能力,逐步解决产业发展对政策和制度的依赖,是增强特色产业扶贫政策效果、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之举。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在推动产业扶贫进程中,扶贫干部不能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而要逐步培育产业扶贫各参与主体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逐步发挥市场力量在特色产业扶贫中的主体性作用。在特色扶贫产业项目选择上,既要突出特色又要突出重点。同时,发展特色产业不能只重视产业数量,更要重视产业发展质量。贫困地区要通过选择一两个经过市场检验、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优先发展,提前谋划,拉长、拓宽和增厚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解决脱贫攻坚过程中特色产业基础薄弱、项目同质化严重、就业不够稳定和政策性收入占比高的问题。

在扶贫产业发展规划上,要树立“跳出产业谋产业发展”的理念,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按照公共基础设施要以政府为主体、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主体、脱贫攻坚要以农民为主体的思路,通过配套和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性公共品来培育特色产业,通过提供有利于生产技术、产品研发以及区域特色品牌打造等专用型公共品来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提供有利于产业链拉长、拓宽和增厚的拓展型公共品来提升特色产业,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亲清”政商关系来提高市场主体参与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的积极性,通过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市场获取能力来激发其通过奋斗实现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展产业过程中,关键要因地制宜推进特色扶贫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来补齐扶贫产业结构简单、效益不高的短板;通过品牌打造和信息技术应用来补齐扶贫产品营销手段单一、营销渠道不畅的短板;通过探索建立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来补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短板;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激发低收入人群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湖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