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文化周刊 | 古人拜年 正文

文化周刊 | 古人拜年

[娱乐] 时间:2024-04-17 04:45:0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75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古人拜年

过年源于原始丰收的文化祭祀庆典,而拜年则延续了其社交功能。周刊

作为岁首朝贺,古人秦汉以降,拜年乃大盛。文化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正月为岁首后,周刊“正旦朝贺”便成历朝历代朝廷大年初一的古人“保留节目”,曹植的拜年《元会》诗描绘的就是君臣之间、官僚之间非常尽兴地开展春节社交的文化热闹情景。而民间春节社交往往以家庭成员、周刊宗亲故友、古人左邻右舍等为主。拜年

毋庸置疑,文化春节社交的周刊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拜年”,且是古人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何谓“拜年”,明代苏州人陆容《菽园杂记》卷五谓:“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清代苏州人顾禄记叙江南风俗的专著《清嘉录》解释得更细,说是江南人拜年,从大年初一开始,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衣新鞋,走家串户,先拜本家本族长辈,次拜外亲,再拜朋友邻里,按关系亲疏依次相拜,甚至一年到头从不联系的亲朋也会登门拜贺。于是大街小巷出现“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哄市”的拜年盛景。

然而,拜年固然可笼络感情,但太过频繁,又成烦心事。为解决这个难题,在没有电话、手机和互联网的古代,宋代人一般只亲自登门给“重要”的亲朋拜年,同时,采用投帖方式转达新年祝福,并延续至清代。南宋文学家周辉史料笔记《清波杂志》卷六曰:“正至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令人持马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以表到。”南宋另一位文学家周密随笔集《葵辛杂识》中记录了一件拜年趣事,说是周密的表舅吴四丈为人幽默风趣,春节时准备外送拜年帖,可家里没仆人可用,“徘徊门首”,恰在这时,沈公子派仆人送拜年帖,(吴四丈)“漫取视之,类皆亲故”,于是“酌之以酒”,暗中将沈公子仆人要送的拜年帖与自己要送的拜年帖“掉包”,沈公子仆人“不悟”,便“往遍投之”,收到拜年帖的人一看,是吴四丈“发”来的新年祝福,“相与一笑”,此事后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周密说,这并非他表舅的首创,北宋初的礼部尚书陶榖就干过这事。翻阅此故事时,觉得此行为比现代人转发朋友“新年祝福”玩得更有趣。(赵柒斤)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