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评论】打好“三场硬仗”推动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时尚] 时间:2024-03-28 21:30: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75次

原标题:【江源评论】打好“三场硬仗”推动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三场硬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江源经济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多重挑战,青海科学部署、评论统筹兼顾,打好打好疫情防控、推动精准脱贫、青海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三场硬仗,高质紧紧抓住新机遇,三场硬仗千方百计啃“硬骨头”,江源经济全力完成“硬任务”,评论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打好高质量发展。

1.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推动疫情防控阻击战交出振奋人心的青海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2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高质突出重点、三场硬仗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这一重要论述为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促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青海在全力以赴遏制疫情蔓延的前提下,变压力为动力,从应急响应到从容施策,从封闭防疫到释放经济活力,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实现了“认真落实工作责任,确保防得了;全面升级查控措施,确保控得好;维护良好社会环境,确保稳得住;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打得赢;坚持经济发展不动摇,确保损失小”的目标。

一是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做到防之有力、防之有效,控之在快、控之在严,构筑起严密的群防群治疫情防控体系。2月以后再无新增确诊病例,18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及时有效阻断了疫情传播链条,遏制住了疫情输入扩散势头,成为全国最早实现“五清零”的省份之一。

二是对照年度目标,突出抓好复工复产,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时间成立企业商业开工开业和重大项目开复工领导小组,多管齐下释放潜能,出台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主体责任明晰的27条具体措施,重点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难题,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推动了企业和重大项目健康平稳发展。

三是采取“一校一策”防控举措,有序推进学校复学复课。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分级分类分区、错峰错时错段、牧区农区城区有序开学开课的方案,压实属地、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五个责任”,强化学校与政府部门、学生家长、学校周边“三协作”,做到防护物资物品、医疗卫生力量、交通执法保障“三倾斜”,3月份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学生率先重返校园,4月份大、中、小学全面开学复课。

2.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青海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省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高位推进,集中发力突破,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是瞄准深度贫困,全力攻克“坚中之坚”,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基本实现。2016年以来,青海全面贯彻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制定具有青海特色的扶贫政策体系和攻坚政策体系,全力推动五大特色扶贫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模式,引导贫困群众从事生态公益性管护工作,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围绕“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方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文明新风,激发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截至2019年底,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9%,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参保率达100%,5.2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和20万户农民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4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62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3.9万建档立卡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清零”。

二是聚焦薄弱环节,画好“点睛”之笔,切实巩固好脱贫成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青海省在贫困人口实时“清零”、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扎实做好“六稳六保”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四摘四不摘”要求,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以“补针点睛”专项行动为抓手,健全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完善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落实各学段教育资助政策,持续推进健康扶贫行动,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落实应对疫情影响支持措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因疫返贫人口就业扶持,强化兜底保障、临时救助,织密扎牢防返贫安全网,以实际成效力促脱贫攻坚提质量、增成色、可持续,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让各族群众同步共享全面小康幸福生活。

三是衔接乡村振兴,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努力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新格局。青海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生态农牧业、民族用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做优做强“青海拉面”“青绣”等品牌,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深入开展精神脱贫,持续加大扶志扶智、移风易俗力度;有效衔接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将生态补偿和扶贫措施紧密结合,加大重点生态工程对贫困劳动力的吸引力度,保持脱贫群众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的总体稳定,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牧区宜居水平,实现了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高标准书写好脱贫攻坚的“青海篇章”。

3.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生态地位独特而重要,切实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强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保护,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近五年,青海坚决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要求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把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重点工程,立足青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注重实际、突出特色,扎实推进体制试点各项工作,在全国10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单位中排名第一,不仅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积累了可复制、可借鉴的青海经验,还充分彰显了国家公园建设中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一是大胆改革创新,形成了大部门管理体制和保护地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为今年体制试点圆满收官,正式设园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通过机构和职能整合,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综合管理实体,形成了以管理局为龙头、管委会(管理处)为支撑、保护站为基点、辐射到村的全新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实现了生态全要素保护和一体化管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自然遗产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形成了归属清晰、权责分明、监管有效的全新模式。

二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海智慧。体制试点期间,青海按照以大工程促进大保护、以大保护促进大修复、以大修复促进大丰富的原则,将国家公园整体划分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个分园区,分别组建保护力量,依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特点实施针对性保护,各分园区又被进一步细化为大小不等的网格,“一格一策”实施精准生态治理与建设,使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日益强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更加完整,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价值全面提升,“中华水塔”生态更加坚固安全。

三是积极强化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走上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共赢之路。采取保护生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牧民转岗就业、提高素质相结合,与牧民增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政策,构建“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员运行机制,不仅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而且增加了牧民收入,激发了农牧民参与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为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2020年8月4日6版,作者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孙发平)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