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疫口述实录 | 15天方舱工作,“每一束光都让我心绪激荡、眼睛发酸”

[探索] 时间:2024-04-20 05:52:3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52次

6.jpg

口述者:王隶(朝阳中学校长)

采访记者:通讯员:彭旭卉 顾一琼 

这是上海实录束光王隶在方舱工作的第15天。作为指挥部四人组之一,抗疫口述他是天方最早一批入驻进方舱的人员。调配物资、舱工装卸货物、都让协调需求、心绪解决问题……每天工作都像打仗一样:清晨6点开工、激荡次日凌晨1点收工的眼睛工作时间是常态,最晚一次凌晨4点才结束工作,发酸打个盹又精神抖擞地起来干活了。上海实录束光

日前,抗疫口述记者终于拨通了王隶的天方电话。电话那头的舱工声音沙哑、语速飞快,都让但语气坚定、心绪铿锵有力。

就在接受采访的那段时间,王隶还在不停地收集方舱内学生们的名单——“我们正在排摸每位孩子的情况,希望解决好这些在方舱的孩子们的学习问题。”

为了这件事,这几天王隶更忙碌了,但他笑着说:“这是应该的,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在电话里,王隶讲述着每一位并肩作战的同伴们,回忆着点点滴滴让他感动的瞬间。


我在方舱,每一天都是极累的,清晨6点开工、次日凌晨1点收工的工作时间是常态。但每一天也是极为振奋的,因为每时每刻,都会被身边的人和事所感动,并为之充满力量。

这些人和事,常常在某一刻忽然让我心绪激荡,眼睛发酸,我几乎能够确认,这些人,就是精神明亮的那些人!我看到的是一束束温柔又耀眼的光芒,它们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瞬间,熠熠闪光!

第一束光:雷琨 方舱保洁

他的明亮,像一团火

第一个该说谁呢?这是卡住我的第一个问题,因为有很多人几乎同时涌在我的眼前。还是先说说小雷吧,因为他的明亮,像一团火。

“小雷?” “对!” “雷锋的雷?” 我俩一起笑了。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还像是一个大孩子。刚出舱的他,脱下“大白”,全身上下的衣服,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贴在身上。按照方舱的规矩,我远远地抛给他一瓶水、一件干衣服,“快去洗个澡,然后我们聊聊?”他一边仰头灌水,一边努力点头。

1.jpg

后来的聊,更多的是他一个人在说,一直说……方舱的第一天,他几乎始终在奔跑,他工作舱区的饮水机发生了故障,患者们要喝热水,他就一层层楼跑上跑下,帮忙送热水;患者有情绪,他一直努力劝解;因为劝阻吸烟,还遭别人“白眼”……我说:“我跟你聊的目的是要告诉你,这只是开舱的第一天,不要太拼,不要透支,日子还长。”

2.jpg

可他若有所思地喃喃:“做事情嘛,一定要透支。当然要透支!”“早点休息吧!”我说:“对了,你的全名是?”“雷琨!”琨——美玉也。

第二束光:高鹏 上海静安城建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这段时间,似乎全世界都在找他

高鹏,整个方舱的设计、施工负责人。三天里,从赶到工地的第一秒,他把随身的行李包和外套随手往身边的墙角一放,就几乎再也没有停歇过。勘察现场、设计方案、调配人员物资、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这三天,他的电话一直没有断过,仿佛全世界的人都在找他,他一边讲着电话,一边在工地四处巡视指挥。

每天,我都可以在手机上看到他的步数,三万多步!第一夜,他路过我的办公室时已是深夜12点多了,他边打电话边坐下,我问了他一声:“饿不饿?吃碗泡面?”他摇摇头:“有!”然后继续打电话。我还是给他泡了碗面,一会儿面泡好了,他却突然跳起来,举着电话往外冲。我喊:“只要五分钟,吃完再去!”。他说:“一会儿!”他回来的时候,我已经睡着了,眯眼看了看时间,是凌晨三点。

第二夜,150名工人夜里11点赶到工地,他马上指挥大家开始施工,一直干到凌晨三点多,不知在哪里就地和衣而卧的;第三夜,凌晨四点,他来敲我的窗:“能不能和你挤一下?就在地上,公司给我送来了一个睡袋。”

他一直在奔走,一直在说,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指挥。问题一个个在被解决,方舱一点点显露雏形。开舱的当天,他来敲窗,是凌晨两点,这时候,他脚步有些蹒跚。我说:“太累了吧?”他拧开一瓶水,喃喃地说:“是痛风,老婆给我带药了。时间太紧了,太紧了……我再想想还有哪里不够完善。”我说:“先睡吧!”转身离去。两个男人都不想让对方看见自己的眼泪。

第三束光:臧忠 上海中企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工装上永远别着一枚党徽

臧工,56岁,瘦。每天,一身深蓝色的工装,胸前别着一枚鲜红的党员徽章。不知为何?我感觉他非常为这身“行头”自豪。他是方舱保洁团队的领队,带领着28名来自不同公司的保洁人员在方舱服务。

无论碰到什么困难,他总是心平气和;无论接到什么任务,他从来不提困难,而是先去认真地把每一件事落实,然后及时来告诉你:这件事已经办妥了,那件事还需要一点时间,很快会解决的。方舱的厕所不够用,调来的箱式厕所还没有供水,就有人进去使用,结果堵了个结实,等到一注水,满满的一盆粪汤。他和副领班吴文娟找来工具,一下一下把粪水舀出去,找到下水孔道进行疏通。组里有一个体弱不能胜任的保洁,他自己顶上去,把别人换下来,安排到相对轻松的清洁区。

3.jpg

他总是这样,让你可以很放心地把每一件事情交给他,但是这些事情往往对别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很简单、很想做的事情,可是他就是那么心平气和,而且很快地就能把这些事做得妥妥当当。

每天走进方舱之前,他会主动问:有没有什么患者的东西需要带进去?每天离开方舱的时候,他也会问:还有什么事需要关照吗?面对他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只能说:“没有没有,快去休息吧,年纪也不小了,悠着点!”他笑着说:“你们比我们更辛苦,大家一起辛苦,总归会好起来的!”

第四束光:顾炜 静安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

我们的“指挥大脑”

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顾炜是这里的“舱长”。临危受命,他赶到的时候,方舱建设正是最后的攻坚阶段,后期运营中的人员、住宿、餐食都需解决,和医疗、保安、保洁、消杀、消防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工作千头万绪。

5.jpg

了解完工程的大致概况,他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开始高速运转。很快,方舱支部建立起来了;工程中的问题逐一解决;运营团队形成了每日例会制度;他关注到每一个细节,深入到每一个环节,了解每一个程序的运转,及时发出一个个指令,目的只有一个:管理好方舱的团队,发挥好方舱的功能,服务好每一个病患。

一天深夜,大概是凌晨一点多钟,方舱到了一集装箱的防疫物资。夜深了,工作人员们辛苦了一天,大多都已进入了梦乡,他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开始卸货。在他的鼓舞下,身边的工作人员们也立刻投入战斗,一车货,四个人,近两个小时的不停往返,当货物被整齐地码放进仓库,大家揉着酸痛的腰腿,长舒了一口气!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