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理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发展理论

[综合] 时间:2024-04-18 16:38: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86次
第十一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评选工作于2023年6月20日正式启动。候选以下为本次评选的理论理论候选理论。

  一、基于经济候选理论名称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主义政治整体整体发展理论

  二、主要贡献人候选人

  杨承训

  三、特色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发展理论简介(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编订)

  该理论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候选实践,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偏重生产关系研究的理论理论范式,侧重从生产力要素的基于经济维度,研究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中国主义政治整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色构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该理论提出以生产力为核心的发展整体发展,是候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五、理论理论推荐理由(由推荐人/推荐机构提供)

  (一)理论概要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于经济整体发展理论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偏重生产关系研究的范式,侧重从生产力几个要素的维度,研究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经济学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作为学科名称,是由杨承训于2003年首先提出的。201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中提出,意味着这一学科上升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经济理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发展理论突出生产力为核心的整体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自2003年以来,杨承训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后演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2005年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经济学,进而提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发展理论,先后完成国家社科项目、发表系列论文和出版多本专著。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体系包括:一是从生产力角度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二是在方法论上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范式,突出生产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作用;三是以整体观和合力论拓展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丰富完善生产力要素及其运行规律的探索(例如生态、循环、主体、科技等),杨承训认为,拓展后的生产力要素可以形成整体与合力,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突出生产力要素及其运行规律的整体发展理论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整体良性循环论、“公有资本人格化”论、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生态生产力”论等。这些理论为新时代“双循环”理论、国有企业改革、自主创新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承训提出的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发展理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这个“根脉”,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魂脉”,侧重于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譬如科技自立自强、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形成了系统完善全面的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原创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智慧结晶。

  (二)理论贡献

  1、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发展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是用中国的经济理论讲述中国的发展故事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发展理论,研究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侧重从生产力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领域成功实践的理论概括、升华、预见与指导。经过几年的酝酿与充实,201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中提出,意味着这一学科上升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经济理论。2016年7月8日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形成研究热潮;而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发展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理论成果较为丰富,理论体系较为完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杨承训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第一位学者,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开创性贡献,特别是从生产力角度形成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发展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学科基础

  杨承训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后演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位学者。2003年8月22日,杨承训在《人民日报》发表论文《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这是中文文献中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第一篇。这篇论文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高度重视,他做出批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应是实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工程的重头戏,组织好班子。”中宣部专门请杨承训到部里商讨实施方案,正式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后,杨承训坚持这方面的持续研究,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框架和研究方法,2004年杨承训主持申报并获准立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探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金号:04BJL002),结项成果于2009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杨承训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我国经济学界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因为以前都是苏联的样本。

  杨承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突破了传统政治经济学偏重生产关系研究的范式,而是更加突出经济建设中生产力的作用。他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一文中提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研究的经济科学。应当立足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揭示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确立基本经济范畴,形成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较为完整的经济学说。(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结构是以分析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为基础,以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为主线,以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的有机统一为主要内容,以史论结合为基本叙述形式,由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调整,再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由总体的历史分析到经济运行、经济关系中各个分支的具体论述,再回到整体优化的综合,分层展开,廓清基本原理和发展道路。(3)在研究方法上,杨承训强调,必须破除从定义出发、用书本剪裁现实的先验式、教条式的套路,要突出历史分析、实证分析、比较研究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一书中,杨承训构建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包括:基本范畴、建设道路、经济改革、统筹发展、对外开放、宏观经济、整体循环。其中,基本范畴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发展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建设道路包括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模式、“第一生产力”和生态文明、扩大消费和优化投资;经济改革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市场体系的改革与完善;等等。

  上述理论贡献表明,杨承训在2015年中央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前就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学科基础。

  3、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发展理论预见性的提出了新生产力要素所形成的整体合力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些生产力要素均在后来获得国家相关决策机构的重视与支持。

  (1)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整体良性循环”并加以论证

  早在1980年,杨承训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循环”和“小循环”,小循环是企业内部的资本循环,通过市场与社会主义大循环连接起来。2005年,杨承训进一步提出,把经济社会、自然以及国际因素视为一个大系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关系和因子,使之形成全面协调发展的合力;整体大系统主要包括经济运动自身的良性循环、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循环、人的活动与自然界运动的良性循环、国内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四大子系统;积极探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现整体良性循环的路径。

  2009年,杨承训在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第九篇“整体循环”中再次论证社会整体运行的四大良性循环,即“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界运行的良性循环、国内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

  杨承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现整体良性循环”理论与今天的新发展格局理论(即双循环理论)正好异曲同工,对新时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同样具有很强的理论阐释力。

  (2)首次提出关于“公有制”的“人格化”理论并用来论证“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主体”理论的正确性

  第一,关于“公有制”的“人格化”理论。杨承训分别从“公有资金”、“公有资产”和“公有资本”三个方面持续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人格化”理论研究。早在1989年,杨承训就提出了“公有资金人格化”思想,这在中文文献中属于首次;1994年,又提出“公有资产人格化”;随着公有资本范畴的确立,1998年,明确提出“公有资本人格化”。关于资本人格化,杨承训认为,其实现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劳动群众,他们是公有制的主人,要实现人格化;第二层次是公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他们负责公有资本的运作;第三个层次是国家的专门机构(国资委)。其中,最关键的是第二层次。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主体”的理论形成和理论创新。2012年6月1日,杨承训在《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主体》(原载《人民日报》)中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和支柱,可称之为“第一主体”。杨承训论证了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企业具备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主体的条件、国有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方面等问题。该文发表后,引起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宣传部通知要求央企领导干部学习,充分认识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树立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并运用这一理论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3)提出并论证了“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

  第一,揭示了“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并加以理论总结。20世纪90年代初,杨承训就提出我国要建立“科技主导型经济”。2001年,杨承训又明确提出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规律,包括科技进步与创新机制、科技向经济转化机制、科技发展的矛盾制衡机制、科技进步的社会保障机制、人才开发与配置机制五个方面。

  第二,阐发了“由科学技术进步所引发的经济学变革”的思想。杨承训认为,社会再生产由“四环论”向“五环论”转变,即由原来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扩展为“科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五个环节,科技成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整个循环全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第三,杨承训系统阐释了实行“自主创新为主、技术引进为辅”的战略思想。2003—2005年,杨承训先后发表系列论文,阐释论证“自主创新为主、技术引进为辅”的战略思想,引起科技部重视并进行专题论证。杨承训认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采取“自主创新为主、技术引进为辅”的战略。从单项成本、综合成本、战略成本、历史成本四个维度全面权衡利弊得失,一些发达国家决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卖给我国,甚至还专门设置技术陷阱,利用知识产权卡脖子。这一思想实际上预见了今天中美经贸摩擦过程中对我国高技术“卡脖子”的客观现实。杨承训进而认为,不能完全搬用西方经济的比较优势理论,单纯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即“扩张产业结构”),而应当发挥综合比较优势,以科技为主导,既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多元产业链和梭镖形的产业技术结构,把提升产业结构和扩充产业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上述对“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的探寻与阐释,既拓展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为新时代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供了理论准备。

  (4)提出并论证“生态生产力”论

  第一,提出“生态生产力”论并将其系统化。杨承训提出,必须扩展现代生产力系统概念,形成生态生产力、科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三大系统。

  第二,首次提出“高端生态农业论”。杨承训认为,高端生态农业是以高科技为支撑、多层次循环利用的高标准绿色化农业,核心是构建现代生态农业科技高端成果和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相联的现代经营模式,将城乡生态建设与循环农业结合起来,把农业科研与培训高素质职业农民结合起来,真正使农业成为先进的最有希望的产业。

  上述“生态生产力”论的提出与系统化,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不谋而合。

  4、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发展理论突出生产力整体性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发展理论突出研究生产力,并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研究生产关系。这同马克思设想的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的发展任务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杨承训拓展了现代生产力要素构成理论,将生态、科技、高端生态农业等纳入其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重大突破。

  (三)推荐理由

  杨承训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凸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没有照抄照搬以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框子,更没有模仿西方经济学的范式;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的发展脉络和演进历程,辩证地厘清坚持、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理论建树上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新观点,为中国经济学提供了新鲜血液,而没有教条气息;把意识形态和分析工具有机地统一起来,既鲜明地强化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又精巧地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将两者紧密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秉承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科学。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

  1、杨承训:《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小循环”和“大循环”——试论如何搞活国民经济》,《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

  2、杨承训:《公有资金人格化——培植企业家阶层》,《企业活力》,1989年第2期。

  3、杨承训:《科技主导型经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支撑》,《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4、杨承训,郭红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塑国有制企业》,《管理世界》,1993年第1期。

  5、杨承训:《产权改革必须实现公有资产人格化》,《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6、杨承训:《理论创新:确立公有资本范畴》,《经济学动态》,1997年第11期。

  7、杨承训:《根本因子:公有资本人格化》,《企业活力》,1998年第6期。

  8、杨承训:《经济学家要注重研究科技进步——列宁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9、杨承训:《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探析——兼论科技经济学构建问题》,《经济经纬》,2001年第6期。

  10、杨承训,杨承谕,乔法容:《历史的杠杆——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版

  11、杨承训,金鑫:《以历史为平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州学刊》,2003年第2期。

  12、杨承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人民日报》,2003年8月22日(获李长春同志批示)。

  13、杨承训:《中国一定要成为科技强国》,《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9期

  14、杨承训:《略论自主创新主导型跨越发展战略》,《光明日报》,2003年9月30日。

  15、杨承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经济学辨析》,《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6日。

  16、杨承训:《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人民日报》,2004年11月25日。

  17、杨承训,张新宁:《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从多向比较揭示规律性》,《经济经纬》,2004年第5期。

  18、杨承训:《探索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循环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经济学要义》,《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

  19、杨承训:《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哪个更划算》,《科技日报》,2005年5月9日

  20、杨承训:《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主流经济学的灵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9期。

  21、杨承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若干理论问题》,《经济经纬》,2006年第1期。

  22、杨承训,乔法容:《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范畴》,《经济学家》,2006年第4期。

  23、杨承训:《从“四环论”到“五环论”的飞跃——科技创新对社会再生产循环运动的充实和优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32期

  24、杨承训:《五环论——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引发的变革[J].当代财经》,2008年第7期。

  25、杨承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6、杨承训,乔法容:《开创中国模式:经济学的历史丰碑》,《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2期。

  27、杨承训,承谕:《生态生产力:拓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兼析若干流行的生态理论观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8期。

  28、杨承训:《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主体》,《人民日报,》,2012年6月1日。

  七、主要理论材料部分扫描件

  略。(如需查阅原件请与秘书处联系)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