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合作与协同推动:澳门爱国教育的实践与经验

[娱乐] 时间:2024-04-20 07:49:0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91次
澳门回归以来,多元的实特区政府积极开展爱国爱澳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协同
  中评社╱题:“多元合作与协同推动:澳门爱国教育的推动实践与经验” 作者:娄胜华(澳门),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摘要】回归以来,澳门爱国在社会各界的教育践经支持与配合下,澳门特区政府在爱国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制度建设、多元的实组织落实、合作学科建设、协同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以及促进社会教育,推动取得了良好成效,澳门爱国也积累了独特的教育践经经验。澳门的多元的实爱国教育实践表明,爱国教育必须在覆盖全社会的合作基础上坚持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在以特区政府为主导的协同基础上调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在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前提下拓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未来的澳门爱国教育应强化顶层设计,制订统一规划。增强多方力量协同,加强与内地的联系。重视利用互联网优势扩大爱国教育的覆盖面与渗透率,提升爱国教育的效果与影响。  澳门回归以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下,特区政府积极开展爱国爱澳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普遍肯定,也积累了独特的经验。未来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一、“五个坚持”:澳门爱国教育的成功实践  回归后,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下,特区政府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及历史教育方面,主要做了下列一些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坚持”。  (一)坚持推进制度建设。回归后特区政府的第一份施政报告,就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提出“爱国主义……应在整个教育领域内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推行”①。为此,2006年特区政府制定《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加以确定。该法确定的非高等教育总目标明确提出,“相关实体致力培养及促进受教育者爱国爱澳……的品格”,“尤其应:(一)培养其对国家和澳门的责任感……;(二)使其能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认识、尊重澳门文化的特色”②。2004年,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推出《爱国爱澳教育实施纲要》,该纲要是澳门有史以来“爱国爱澳”教育的开创性文件。2008年,公布实施《非高等教育范畴德育政策》。该政策将培养青少年“对家庭、学校的归属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以及爱国爱澳的情怀”列为第一个政策目标③。此外,特区政府2011年颁布的《澳门非高等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和2012年颁布的《澳门青年政策(2012-2020)》,均将“爱国爱澳”教育列为重要内容与目标,从而将“爱国爱澳”教育纳入特区政府的中长期政策。按照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教育部门推出的不同教育阶段“课程框架”和“基本学力要求”,均将历史教育列入学生必修、必考的内容,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历史教育在爱国爱澳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二)坚持推动组织落实。为推动澳门品德与公民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品德与公民教育水准,教育暨青年局于2005年成立德育中心,推行道德与公民教育、“爱国爱澳”教育工作,并积极推动所有澳门中小学校设立“德育工作小组”。2017年,澳门大学成立中国历史文化中心,致力加强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澳门居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2017年,行政长官批示在澳门基金会设立历史文化工作委员会,目的是在澳门更深入、更全面、更有效地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和澳门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播工作,加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增强历史文化自信和国家民族认同。2021年6月,由澳门中华教育会、澳门公职教育协会、澳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会等共同成立“澳门爱国教育研究推广工作委员会”,推动澳门的爱国教育工作。上述组织的成立,为在澳门推动中国历史教育及弘扬中华文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坚持推动学科建设。在教青局制订的《课程框架》中,除了在小学、初中、高中单独设立“品德与公民”科目外,还明确“社会”学科须分设“历史”“地理”两科目进行教学④,以进一步落实爱国教育。此外,课程结构还允许各校开设校本课程,如教业中学将“国学经典”“书法”“武术”等列为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必修科目,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科建设不能没有教师的参与。为储备具有国情及区情认知基础的教学人员,特区政府自2011/2012学年起实施“国情教育教师培训计划”,该培训课程包括澳门社会文化专题与澳门历史专题等内容。2003年,特区政府设立“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澳门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重要项目之一,其中,中国语文、公民、历史等作为爱国爱澳教育的主要学科,为推动爱国爱澳教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四)坚持推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增强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的基础工程。回归后,特区政府积极推动课程改革,按照2014年颁布的《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和高中,与“品德与公民”和“历史”有关的科目都是必修的。而教青局德育中心在2006年至2019年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分两个阶段编写和出版了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教育阶段的《品德与公民》教材。教材非常关注学生身份认同的构建,在对“中国人”、“澳门人”和“世界公民”等身份认同议题的理解和处理上,均有明显的进步⑤,其着力培养澳门学生的爱国意识与中国公民身份。  在中学历史教材方面,教育暨青年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以帮助学校更有效地落实历史教育。该教材的内容上强化了澳门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在澳门史与中国历史的关系上改变澳门过去为澳门史编写独立教材的做法⑥,将澳门史融入中国史,有利于学生更清晰、更完整地形成和确定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从加强学生对澳门地理环境认识以及瞭解澳门与祖国密不可分的地理联系出发,教青局委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结合澳门学校及教师的特点和需要,编辑出版《澳门地理》初中补充教材,支持学校地理学科的发展及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最后,教青局在编辑出版《普通话教材》(高、中、低)的基础上,2019年与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合作编写澳门《普通话》教材。  (五)坚持促进社会教育。特区政府成立后,在其第一份施政报告中就提出“为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政府当致力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市民爱国爱澳的情怀”⑦。为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澳门基金会近年一直支持在澳门开展“中国文化常识达标工程”。自2001年起,“中国文化常识达标工程”澳门特区工作委员会每年在澳门举办“中国文化常识达标工程”系列活动,藉以将推广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活动普及至广大市民。  在社会教育中,充分利用澳门社会家庭观念强的优势,通过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影响培育澳门居民国家观念以及传统的孝悌相亲、尊老爱幼的家庭文化。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传承方面,澳门居民在春节、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时都会举行家庭团聚,重视家庭教育传统,从而利用传统节日寄托民族感情,体验民族文化认同,作为培养公民国家意识与传统文化的途径。  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由政府部门与不同社团举办的与推广传播中华文化相关的讲座、表演、研讨、网页,以及粤剧粤曲演唱、弘扬妈祖文化、宣传道教文化等活动。  二、“五个必须”:澳门爱国教育的经验  澳门的爱国教育实践表明,爱国教育必须在覆盖全社会的基础上坚持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在以特区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调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在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前提下拓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具体可以将澳门爱国教育实践的经验概括为“五个必须”。  (一)爱国教育必须以青少年为重点群体。青少年是国家发展和澳门特区建设的希望与未来,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事关“一国两制”伟大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根本。因此,澳门的爱国教育与历史教育始终坚持以青少年为重心,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例如,澳门基金会与澳门历史教育学会举办的“中学生历史知识竞赛”,有近三百队数以千计的学生参加,并且在澳门电视台转播,增加社会对历史的关注度。再如,澳门特区推出的“千人计划”。特区政府在《2016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在社会各团体原有的青年培养工作基础上,特区政府推出‘千人计划’,每年遴选一千人赴内地交流学习”⑧。“千人计划”的目的是发掘和培养澳门的爱国爱澳优秀青年。“千人计划”项目以澳门的中学生、大专学生以及青年人为对象,在2016─2019年期间共组织146个交流团,走遍全国18个省市,共邀请65所学校及社团参与,吸引4,300多名青年赴内地深度交流学习。作为“千人计划”的延伸,“千人汇”于2017年成立,旨在依托“千人计划”的学员基础,构建爱国爱澳青年人才的交流平台与培养机制,促进澳门青年综合发展,提升澳门青年爱国情怀。2017─2019年共举办118项活动,近5,000人次参与。“千人汇”多次举办国防教育团及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合作举办国情研习班,精心挑选近400人次青年参与。引领青年学习党史、国史,体验祖国军事力量,增强青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