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多位记者追忆袁隆平:生活中的他是一位有趣的老人 受采访时坚持亲自下田

[综合] 时间:2024-04-16 22:10:4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81次

原标题:海南多位记者追忆袁隆平:生活中的海南活中他是一位有趣的老人 受采访时坚持亲自下田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多位的位的老中国工程院院士、追忆自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袁隆有趣在湖南长沙逝世,平生享年91岁。人受获悉袁隆平逝世的采访持亲消息后,海南日报高级记者张杰等多名海南记者接受新海南客户端、时坚南海网、海南活中南国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多位的位的老整理起了当年采访袁隆平的追忆自下记忆,缅怀这位可敬的袁隆有趣老人。

新海南客户端、平生南海网、人受南国都市报记者王燕珍、采访持亲汪慧/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海南日报高级记者张杰:

所拍照片《性情老人袁隆平》至今难忘 生活中的他十分有趣

在海南日报高级记者张杰18年的一线摄影生涯中,所拍的照片不计其数,如果问他,让他印象最深刻的照片是哪一张,他脑子会下意识地迅速“搜索”到那张照片——《性情老人袁隆平》。

这一张照片讲述的是在2004年3月29日,袁隆平老先生在围观助手们下棋时,公然“违反”观棋不语的老规矩,竟然动起手来帮别人挪棋子。袁老之性情,跃然于图中。这一张由张杰所拍的名为《性情老人袁隆平》,获得首届中国国际摄影比赛(华赛)“新闻人物肖像类”优秀奖;2004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银奖。

性情老人袁隆平。海南日报高级记者张杰 摄

张杰说,那时他也是刚入行,当时是海南日报社驻三亚记者站记者,得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三亚荔枝沟的师部农场进行水稻实验,他当时立即觉得这是为报社图片“视觉”版拍摄一期人物图片故事的好时机。做好案头工作后,他骑上摩托车,从大东海到十多公里外的荔枝沟,打算好好采访拍摄这位小学课本上所讲的“杂交水稻之父” 。

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岁月霜刀刻在宽阔的额头上,张杰说,这就是他第一眼看到的袁隆平。

“我每天都去,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开车到几十公里外的田独镇去看水稻,我背着相机骑上摩托车一跟随。袁隆平一家坐车去三亚湾游泳,我骑上摩托车跟随……拉近了与袁老的距离,后来他也慢慢对我的镜头放下戒备。”张杰回忆道,以至到后来,袁老每次见到他的到来,都拍着他的肩膀说“这位小记者又来拍大照片了,哈哈”。

2004年3月30日,基地大院里,人们忙着挂条幅、放鞭炮……一片欢腾,大家为袁老获得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而兴奋不已。 那天,各方祝贺络绎不绝,袁老的心情显然不错,午觉醒来后与助手们在大院树荫下对弈起来,结果又获胜局。“玩排球去”,袁老俨然一个孩子王,带着助手们走向大院另一头的排球场。突然发现地上有个未燃的鞭炮,袁老弯下腰用手头的烟悄悄把鞭炮点上,后面的助手们冷不丁地被吓了一跳,袁老却哈哈大笑了起来……“当时就觉得在大院里,袁老是个科学带头人,但偶尔也像个老顽童。”张杰说。

在接触过程中,张杰发现袁隆平心态特别好,人也很有趣,特别喜欢运动,篮球、排球等无不涉及;象棋、军棋之类也兴趣浓厚,而最让袁老骄傲的是游泳。 从1968年开始,袁老几乎每年冬天都来海南南繁基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从此与海南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回到三亚,泡在海里尽情畅游是袁老最大的爱好。

张杰说, 在拍摄接触中,他深感到,抛开科研工作,生活中的袁老就是这么一位性情老人,一个个生活细节着实也让他感受到了一个睿智老人特有的亲和魅力, “后来我还把报纸上所发的这组照片拿给袁老看,他看了还特别高兴。其实对于我来说,这段记忆弥足珍贵。这张照片对我的意义,是它对我今后采访工作里的一种启发与一种信心!”

张杰与袁隆平夫妻的合影。海南日报高级记者张杰 摄

2021年5月22日上午,当从网上看到关于袁隆平老人身体不好的消息时,张杰说他当时特别希望这是假的,随后他着急四处找人打听这个消息的真假。当下午真正证实袁隆平去世的消息后,他深感悲痛,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张杰说,在他家中,至今还挂着他与袁隆平夫妻俩的合影,“相信会有更多年轻人传承袁老的精神,沿着袁老的足迹,继续前进。”(记者 王燕珍)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周招捷:

他待人热情朴实 坚持亲自带着我们下田地采访数小时

5月22日,当从网上得知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周招捷在深感悲痛的同时,也翻开了自己的朋友圈,找到了多年前写下的关于采访袁隆平的文字,以及所拍的袁隆平的图片,缅怀这位令人敬佩的老人,他不禁回忆起自己曾两次近距离采访袁隆平的情景,往事犹如历历在目。这两次采访虽然仅短暂接触袁隆平,却让周招捷至今难忘。

“我记得第一次采访是在2015年1月,当时是去采访袁隆平团队在三亚研究杂交水稻的情况,其实我当时心里还挺激动的,毕竟袁老可是当年我们小学课本里所讲的大人物。那时袁老的腿脚还很好,采访那天他亲自带着我们走了三四块田地,一边走一边介绍,还弯腰仔细查看水稻的情况,不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周招捷回忆,当时下田地前要穿水靴,其他科研人员也劝袁老不用下田了,可袁老坚持要亲自下田地,“期间,袁老担心我们不熟悉田地情况,在查看水稻时,还时不时叮嘱我们,说‘你们要慢点,小心点’,真的是一点架子都没有,待人热情朴实。”

图片为当年周招捷采访袁老之后所发的朋友圈

周招捷说,当时三亚艳阳高照,那次采访从早上9点多开始,直到下午一点多才结束,袁老都一直带着他们,“我们虽然是年轻人却很少下田,采访结束后都感觉很累,可袁老全程都是精神焕发,当时我们就感慨袁老真是热爱这份事业,好像不知疲倦一样。“

而第二次采访时,是在2018年12月份,当时袁隆平参加第三届国际海水稻论坛,当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袁老所说的自己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那时袁老因腿脚不便,他是坐着轮椅进入会场的,但是上台前,他坚持自己走上台的,并站着致辞。后来在休息室里,当时很多人慕名而来想要合影,但是考虑到袁老的身体原因工作人员就婉拒了。但令人想不到的是,袁老突然向现场2个孩子招手让他们过去合影。当时我就觉得袁老特别关爱祖国下一代,他虽然取得的成就很伟大,但他也好像我们身边的一位很平易近人的老人。” 周招捷回忆道。

周招捷说, 两次采访,他后来回想起来,发现袁老穿的竟是同一件衬衫,可见袁老平时生活真的是十分朴实的。

虽然近距离地采访了袁隆平,但周招捷并没请求与袁隆平合影,”可能相比于合影的话,我更愿意在内心真正的敬佩他,记住他,缅怀各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记者 王燕珍)

资深媒体人范老师:

袁老与杂交水稻的这场奇缘将永在世间流传

“才听说海南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目标有望完成的消息,袁老却看不到了!”5月22日,曾在海南日报社担任记者多年的资深媒体人范老师接受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采访时遗憾地说道。

范老师采写过多篇关于袁隆平院士的新闻报道,曾近距离聆听袁隆平院士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科研经历,她也一直关注着袁隆平院士和他的水稻科研事业。

在范老师的印象中,袁隆平院士虽然是世界级科学家,但也是一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说自己就是个自由散漫的人,不爱拘礼节、不喜欢古板、不愿意一本正经。”范老师说,这自由散漫也反映在袁老的语言天赋上,采访期间的他,即兴表达随性、幽默,常常逗得大家和他一起开怀大笑。

“6年前采访他的时候,他已86岁高龄,但袁老思维敏捷,体魄健康,我们问的问题还没说完,他就逻辑严密地回答清楚了。”范老师说,袁隆平院士幽默地把自己称为“80后”,说自己没有退休计划,“他说,水稻亩产的潜力等待着科研人员持续挖掘。”

其实在2014年10月,在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的攻关下,超级杂交稻百亩示范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已达1026.7公斤,标志着第四期超级稻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之后的这些年,袁隆平院士一直在用勤奋和执着勇攀科学高峰、不断取得新突破。

范老师说,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袁隆平院士的勤奋和吃苦精神。据她回忆,2015年4月,印度水稻专家Ish Kumar来海南参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设在三亚荔枝沟、田独、海棠湾等地的“超优千号”超级稻连片示范种植基地,袁老陪同。“4月的三亚是非常酷热的,大概下午四点,86岁的袁老连顶遮阳的草帽都没有戴,陪着Ish Kumar在基地考察、讲解。”范老师说。

范老师讲述道,袁隆平院士那个时候每天还要工作9个多小时,每天都要到田间地头,每年冬天都要到海南投入南繁事业。每一次,他都坚持亲自下田观察水稻扬花、授粉、生长等情况。

袁隆平院士与海南有着不解之缘,他曾说,“海南是我的福地。”范老师采访他期间,袁隆平院士也谈到,“在中国,海南南繁基地是唯一的。”袁隆平院士还感谢海南人民为中国粮食安全所作出的贡献,并建议海南省委省政府划出红线,严格保护南繁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再作新贡献。

“袁老的一生都奉献给他钟爱的杂交稻事业了。”范老师说,“袁老曾说,‘吃得饱的粮食问题解决了,现在我的任务就是努力解决大米吃得好、吃得香、吃得安全的问题’。”话语间满含着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情。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找到了范老师报道中的一段文字,不禁泪目:“对袁老来说,杂交水稻是他和这个世界签下的生命契约,也是一场奇缘,他终生不会停止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即使他的生命谢幕,这场奇缘还会在世间继续流传……”(记者 汪慧)(王燕珍 汪慧)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