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刺树丫口村:边境线上的“网红村”

[探索] 时间:2024-04-26 09:35:4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32次

巡边栈道

  位于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的网红村刺树丫口自然村,曾流传着“地无三尺平,镇康水从天上来,刺树村边出门石旮旯,丫口姑娘往外嫁”的境线歌谣,喝“望天水”,网红村住“茅草房”,镇康种“石缝粮”,刺树村边赶“两国山街”是丫口老一辈子人挥之不去的记忆,然而,境线这个被戏称为“石旮旯村”“望天水村”的网红村穷边村,却在短短几年间华丽蜕变,镇康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刺树村边小康村、“网红村”。丫口2020年,境线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多元。

刺树丫口一角

  初夏时节,驱车前往大山深处的刺树丫口自然村,高耸的寨门,林立的“洋楼”,干净整洁的硬板路,威严耸立的戍边馆,蜿蜒盘旋的巡边栈道,以及纷至沓来的参观游客,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年穷得叮当响的刺树丫口自然村。

李文志家二层小楼

  “以前我家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石缝里种出的包谷,用的是雨季天储蓄下来的雨水,生活过得非常艰苦。”走进位于村边的李文志家,二层“洋楼”掩映在核桃林中,庭院干净整洁,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今年61岁的李文志感慨万千,“现在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想都没敢想过……”

巡边栈道

  和李文志家不同,蒋学文家位于寨子中央,开满鲜花的庭院在夏日的阳光中显得生机勃勃。蒋学文一边给花浇水,一边和记者攀谈,“小时候吃水要靠人背马驮,一个来回就要半天时间,不敢浪费一滴水,后来政府给我们水泥,教我们技术,我家修建了一口水窖,靠接天上的雨水过日子,但还是只能勉强保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用水!现在拧开水龙头白花花的自来水就到家了,吃水再也不成问题了……”

刺树丫口村观景台

  刺树丫口自然村属于喀斯特地貌,由于海拔高,干旱缺水,土地贫瘠,加之地理位置偏远,村前村后都是石头林。2015年前,刺树丫口全村76户362人中,建档立卡户就高达60户267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让人触目惊心。2015年,得益于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刺树丫口村终于迎来了发展机遇,家家户户开始盖起了楼房。

村中洗手台

  为让村民尽快摆脱贫困,当地党委政府借力使力,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核桃、茶叶、蔬菜、中草药等产业,目前全村已发展各种产业2900多亩,人均达到8亩多。“我家现在有核桃、茶叶、断续等产业,一年也有几万元收入,今年我打算种上点花椒,我相信收入会越来越高……”采访中,正在家里打理中草药的郭怀军告诉记者。

  脱贫攻坚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2019年,为让村民可持续发展,激发他们内生动力,当地党委政府依托刺树丫口村具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边地风光,按照临沧市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临沧市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实施方案》,以“356工程”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党建+维稳+服务+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戍边馆,巡边栈道,半山酒店等相继开工建设,不到几年时间,刺树丫口旧貌换新颜,慕名而来的游客纷至沓来,刺树丫口自然村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从刺树丫口村俯览镇康县城

  借着旅游开发的春风,2019年,占尽天时地利的杨德才投入近5万元开办了赐福农庄,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他家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我家一年收入也有10多万元,可以说不愁吃、不愁穿,下一步我准备再建几间民宿,游客来了有个住的地方,同时自己也增加一份收入……”采访中,杨德才信心满满。

  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刺树丫口自然村越来越多的村民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如今的刺树丫口自然村,村美民富、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据红岩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雷光锋介绍,下步,刺树丫口自然村将结合乡村振兴,依托当地红色历史文化和边地风光资源,将守边与兴边有效衔接,盘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着力打造集生态宜居、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为一体的边境红色旅游示范村,开启边境乡村旅游新业态,向更高更好的层次迈进。

  云南网通讯员 李建军 王玲 马园丁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