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载、七任哨兵默默接力守护大山——神农顶上“守哨人”

[娱乐] 时间:2024-04-23 21:38:5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54次

原标题:三十余载、守哨人七任哨兵默默接力守护大山——神农顶上“守哨人”

神农顶民兵哨所。余载

王大志在观测中。任哨

哨所荣誉室。兵默

哨所监控室。默接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何武涛 汪精灵 邓鑫

1100米、力守1500米、山神上2200米、农顶2900米……

4月8日,守哨人神农架林区,余载从冬日中苏醒的任哨群山披上新绿。木鱼镇到神农顶景区,兵默沿山路蜿蜒而上,默接随着海拔高度不断攀升,力守路边一片片残雪格外显眼。山神上

一路上,73岁的袁裕豪睁大眼睛望着车窗外。远远地,山顶上一座哨所映入眼帘。

“不一样,完全不一样了。”走下车,围着哨所转了一圈,袁裕豪嘴里念叨着。

“哎呀,您怎么来了!”看到袁裕豪,身着迷彩服的王大志赶紧迎上来,一把握住老人的手。

不远处的瞭望平台上,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这里是神农架林区神农顶民兵哨所,海拔高度近3000米,建于1985年。袁裕豪是哨所的第一任哨兵,王大志是第七任。

“荆楚楷模”“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先进民兵哨”“神农卫士”……荣誉的背后,是哨兵们30多年的默默奉献。

30多年来,七任哨兵接力坚守,用忠诚与担当守护着群山。

艰苦的坚守

“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诗人笔下的神农架美景,背后是高山缺氧、冰霜期长达9个月的严酷。

神农架,325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05.4米,有湖北的“西藏”、中部西伯利亚之称。

1985年,神农架林区政府在神农顶修建了民兵哨所。哨所的主要用途是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应急处置、通讯中转等。

哨所高18米,钢筋水泥结构。一层是展示厅,二层有厨房、宿舍、监控室,顶层是瞭望台。

吃水、用电,曾是这里面临的最大难题。

“看,这就是我们吃水用的。”在哨所旁的一处水窖,王大志挪开盖着的木板,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水窖里,接近三分之一的水面还结着冰。“时不时要用木棍搅动一下,要不全部结冰就麻烦了。”王大志说。

一个多月前,王大志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凿冰取水。用一根钢钎,将水窖里冰块凿开,把碎冰取出装进水桶,再提着水桶返回厨房,倒入铁锅,用电炉融化。

“条件已经改善了许多,老袁他们在这里的时候,那才叫艰苦。”王大志说。

尽管已经过去30多年,袁裕豪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情景。

袁裕豪是一名退役老兵,曾参加过边境作战。从部队退役后,他来到神农架林区工作,全程参与了神农顶民兵哨的施工建设。1985年4月,林区决定挑选政治思想素质过硬、身体条件好的民兵到哨所,退役军人袁裕豪成为“第一人选”。

“我是当兵出身,吃苦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袁裕豪二话不说,把5岁的大儿子和刚满周岁的小儿子交给父母,只身一人背起行囊,从鸭子口翻山越岭18公里来到哨所。袁裕豪回忆,当时虽然自己对“吃苦”有心理准备,但没想到哨所条件“会那么艰苦”。

无水、无电、无交通、无通讯、无人烟,有的只是因为高海拔永远烧不开的水、煮不熟的饭菜,以及头晕目眩、流鼻血、面部脱皮。哨所里,木质窗户挡不住凛冽山风。在哨所的第一晚,袁裕豪彻夜未眠。

哨所里吃水要到5公里外的地方挑,照明靠煤油灯。袁裕豪还记得,那年的冬季格外漫长,很难熬。

由于冰雪封山,山下的供给无法送上山。袁裕豪只能裹上大衣、打起绑腿,一边巡山、一边寻找食物。后来,妻子罗忠清不忍心丈夫一个人坚守,也申请上山值守,成为哨所的第一任“夫妻哨”。

七任哨兵,有五任是“夫妻哨”。袁裕豪说,更多是为了相互有个照应,能有人说说话。

除了严寒与孤寂,山里的“不速之客”也威胁着哨兵的生命安全。

第二任哨兵谭志刚、刘金花一次巡山归来,看见一只大黑熊从哨所里慢慢悠悠地爬出,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待黑熊消失在视线里,夫妻二人走进哨所,发现厨房里的坛坛罐罐都打翻满地,满屋狼籍。

“我当时一屁股坐在地上,真是又想气又想笑。”谭志刚回忆。

因为高寒潮湿缺氧,几乎所有哨兵都落下了风湿、心肺功能下降等毛病。尽管如此,他们都无怨无悔。

“组织选择我到哨所值守,我就要把事情做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袁裕豪的的这句话,道出了哨兵们的心声。

冲锋的姿态

神农架的秋天是金灿灿的季节,风景如画。

对于哨所的哨兵来说,这却是“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的季节。

风干物燥,森林就像一堆堆干柴,遇火即燃。每到这个季节,哨兵的眼睛几乎不会离开望远镜。

袁裕豪还记得自己第一报告火情的场景。“通过望远镜发现一处山头冒起黑烟,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要赶紧报告。”袁裕豪说,当时哨所没有通讯工具,传递信息只能靠双腿。

那一次,18公里的山路,袁裕豪仅用1个多小时就跑回鸭子口。“跑到值班室时,我早已上气不接下气,只是不停地说‘火’‘火’‘火’。”他回忆。

第五任哨兵袁选斌、潘世菊,是袁裕豪的儿子、儿媳。2002年11月,受父亲影响,袁选斌主动申请到哨所值守。

2004年2月20日,妻子即将临盆,袁选斌匆忙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家,突然接到电台紧急呼叫:“板桥方向发生火警!”

火警就是命令。袁选斌立即扔下背包,跟踪观测,及时把情况向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报告。近4个小时后,前方指挥所传来好信息:“火已全部扑灭!”

当袁选斌赶到家时,已是深夜,孩子早已呱呱坠地。

冲锋,是哨兵时刻保持的姿态。

1999年10月的一天,第四任哨兵王少清、刘菊顺在塔顶观察时,发现一处冷杉林中冒出浓烟。王少清立即用高倍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是火情。他向妻子交待了一声,拔腿就往山下跑。

为了抄近路,王少清遇坎跳坎,遇水涉水,身上的衣服被荆棘划破,皮肤被划伤……当他跑到保护区汇报时,浑身已经伤痕累累。顾不上喘口气,他又同保护区民兵一起奔赴火情现场,投入灭火战斗。3个多小时后,火情被控制住了,王少清累得眼冒金星,两腿瘫软。

据统计,30多年来,神农顶民兵哨所的哨兵累计传送电报2万余份,记录监测数据9万余份,巡山10000余次,行程50余万公里,发现、扑救森林火情50余次。

暖心的救助

2008年后,神农架林区迎来新一轮旅游大开发,游客量猛增。

救助游客,成为哨兵们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2011年初夏,5名大学生来到神农顶景区游玩,误入板壁岩迷失方向。眼看天色越来越暗,他们只好拨打110报警。

当时,第六任哨兵李军正准备做晚饭,接到110转来的警情后,立即叫上哨所里的两名职工,拿上手电筒就出发。3人沿着崎岖的山路四处搜寻,终于在深夜找到这些大学生。

回哨所后,一名大学生说:“当我们正感到绝望的时候,看见远处一束忽明忽暗的光亮,就知道‘救星’来了。”

2021年夏天,一名来自北京的女游客在神农谷与男友走散,又急又惊,晕倒在山谷中。

第七任哨兵王大志从监控里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去营救,并通知救援人员,将女游客从谷底抬到山顶,再由救护车送至医院抢救。最终,这名女游客脱离了生命危险。

一名襄阳籍“驴友”,冬季驾驶越野车上山,结果在路上陷进半米深的积雪里动弹不得。王大志得知后火速赶到,立即对被困车辆前后积雪进行清理,并调来一台大型挖掘机。经过近1个小时的救援,被困车辆成功脱险。

如今,哨兵除了火情预警,还积极参与景区维护和服务。许多导游、司机都知道,神农顶景区有一个“红色驿站”。神农顶也成为景区内唯一一处没有设置旅客服务站的景点。

据统计,近年来,哨所民兵们先后帮助游客170余人次,寻找失踪人员3起,化解各种旅客纠纷27起。

无悔的抉择

近年来,在湖北省军区、十堰军分区、神农架林区人武部等单位帮助下,哨所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不仅装上了自来水、配置了电视机、通上了网络,还修建了一条水泥路直达哨所门口。

尽管工作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平时哨兵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并不多。

今年,是王大志在哨所坚守的第八个年头。

每天清晨,王大志都会早早起床,拎上木棍、保温杯、手电筒,在哨所附近巡查一番。有时跑远了来不及返回哨所,午饭就在野外解决。一年到头,他与妻儿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老婆在木鱼镇上卖菜,儿子现在的工作还没着落,都怪我平时对娘儿俩的关心太少。”王大志的言语中,满是愧疚。

和王大志一样,其他六任哨兵都觉得,自己亏欠最多的是家人。

1986年的冬天,袁裕豪下山办事,留下妻子罗忠清和3岁多的女儿在哨所里烧着木炭取暖。傍晚时分,罗忠清和女儿都感觉昏昏沉沉,浑身无力。罗忠清感觉不对劲,赶紧打开窗户,硬撑着将女儿抱到屋外。

“那一次,我甚至担心女儿保不住了。”袁裕豪说着,湿了眼眶。

1989年6月,谭志刚带着尚处于哺乳期的妻子刘金花,和不满8个月的儿子来到哨所坚守。

由于营养不良,孩子的体质一天不如一天。冬天,孩子突发高烧,上吐下泻,昏迷不醒。面对漫天飞雪,刘金花嚎啕大哭。谭志刚急忙穿上大衣,裹起孩子就往山下跑。他跌跌撞撞跑了40多公里,遇上一辆小货车,才及时将孩子送到医院。孩子转危为安后,夫妻俩将孩子名字改为神峰。

时至今日,说起这件事,谭志刚依旧是热泪盈眶。

“现在回想在哨所的那几年,你们后悔过吗?”

4月8日,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聚在一起的哨兵们都摇着头。

“看着山上的植被越来越丰富,梅花鹿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我就感觉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很欣慰。就算我一辈子在山上工作,也无怨无悔。”王大志说。

— 记者手记 ———

一腔赤诚 不负青山

王际凯

“我当过兵,我不上去谁上去!”

“我年轻,我就应该上去!”

……

采访结束后,七任哨兵的这些话,依旧萦绕耳边。

尽管多数人早已青春不再,但回想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依旧心潮澎湃。

面对无水、无电、无交通、无通讯、无人烟,“话儿只能对着大山讲,歌儿只能迎着寒风唱”的情景,第一任哨兵袁裕豪没有退缩,一守就是三年。

2002年,袁裕豪的儿子、27岁的袁选斌毅然向组织递交申请书,要求到哨所值守。在申请书中,他这样这样写道:“我虽不能像父亲那样参军保家卫国,但我志愿当哨兵、守哨所。”

在神农顶上,袁选斌与妻子潘世菊坚守了7年。第三任哨兵王洪感慨,这就是奉献精神的一种传承。

铁打的哨所,流水的兵。30多年来,七任哨兵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苦、寂寞,用坚守浇铸忠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正是凭借着一腔赤诚与担当,七任哨兵始终坚守在哨位上,接续守护,不负青山。

— 感 言 ———

在3253平方公里的神农架林区,有3864种植物,森林覆盖率达91.1%,连续42年无较大森林火灾。

取得这些成绩,神农顶民兵哨所功不可没。

在当年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一任又一任哨兵坚守在哨所中,当好看山人、做好护林员。他们用“铁脚板”奔走在崇山峻岭间,在森林防火、病虫害检测、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着“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

建哨30多年来,七任哨兵坚决听从指挥、扎根高寒山区、忠诚履行职责,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民兵的风采和担当。他们视森林为亲人、视生态为生命,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守护着青山绿水。

如今,林区已形成了“天上有飞机、山头有监控、路口有探头、村中有巡护”的森林火灾预防体系。科技在进步,神农顶民兵哨所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一任任哨兵传承的“神农精神”一直没有变。

——神农架林区防火办副主任 高长科

— 链 接 ———

神农顶民兵哨历任哨兵

第一任(1986年—1989年)

第二任(1989年—1993年)

第三任(1993年—1996年)

第四任(1996年—2003年)

第五任(2003年—2010年)

第六任(2010年—2015年)

第七任(2015年至今)

袁裕豪 罗忠清

谭志刚 刘金花

王 洪 向 瑛

王少清 刘菊顺

袁选斌 潘世菊

李 军

王大志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