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中文的外籍教授,来华13年取得地质研究一项项突破

[百科] 时间:2024-04-25 09:54: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87次

原标题:不会中文的中文质研外籍教授,来华13年取得地质研究一项项突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一个巴掌大的外得地实时翻译器,把汉语翻译英语,籍教究项按红键,授华把英语翻译成汉语,项突按蓝键。中文质研这是外得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球大地构造中心主任蒂姆·科斯基近一年随身携带的小工具。

小工具不太好用,籍教究项试了几次,授华翻译得上句不接下句。项突科研专业性强,中文质研看着桌面上的外得地英文材料和一脸懵的记者,这位美籍教授有点干着急。籍教究项好在一旁的授华王璐研究员及时补位,配合地大本科生课程《全球大地构造》的项突课件,将研究原理、过程、成果、意义等一一道来。

2009年,蒂姆·科斯基受聘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忙于各项科研活动以及学术会议,一直没能顺利地学会中文。听不懂中国话,看不懂中国字,语言障碍反而屏蔽了外界干扰,在来华后的10余年里,蒂姆·科斯基带领团队潜心科研,不断有了新的突破——每年都带师生从河南到辽宁一线的延伸1600余公里的造山带内考察,从坚硬的岩石中挖掘地球早期古板块构造的奥秘。

这些发现其实始于20年前。1999年前后,蒂姆·柯斯基与北京大学教授李江海在我国华北遵化地区发现当时世界上已报道的最古老的大洋板块残片,那次发现将板块构造的最早实质性证据前推至25亿年前。这一结论让蒂姆·柯斯基如获至宝,在回国的飞机上,他写下了论文的初稿,论文发表后,一系列质疑也接踵而至。

“一次突破性的进展带来的不只是科学发现,还有更多待解决的问题,它会不停地激发科学家的好奇心。”蒂姆·柯斯基说,回到美国后,他做的大多数研究偏应用,比如通过板块构造、构造地质学和遥感地质在中东的荒漠中找到宝贵水源、洪水灾害研究等,获得声誉,但关于板块构造的基础性研究一直都牵引着他再次来到中国大地。

2009年,蒂姆·柯斯基在中国的全职研究重新开始。刚开始团队只有2个人,导师蒂姆·柯斯基和本科生王军鹏,4年之后,随着其他老师和新的研究生的加入,团队成果不断积累,才有了一项项新的突破。13年后,团队拓展到50人,王军鹏现已成长为地大地球科学学院的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野外考察风餐露宿是常事,快门一按,留下的影像不是背对镜头、专心挖石头,就是灰头土脸,为避开刺眼的阳光往往还眉头紧蹙。翻看往昔影像,蒂姆·柯斯基会不自觉地笑开来,对着身旁的研究员道:“哈哈!这是你!”

科研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插曲:2013年,在蒂姆·柯斯基的主动要求下,本科生选修课《全球大地构造》在地大“上线”,共32个学时,2个学分,由蒂姆和王璐两位老师中英文双语授课。开设课程的目的是给有研究兴趣的学生补充板块构造的理论知识,建立全球大地构造的基本观,开拓视野,学会理解板块构造与地球上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地质过程之间的因果关系及时空演化规律。

这门课非常受欢迎,甚至实现了“对外输出”——每年暑假,教授这门课的蒂姆和王璐会受邀去中国科学院大学,把课程内容讲给中科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们听。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