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武汉大学这项成果获特等奖

[探索] 时间:2024-04-26 08:20:3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200次

原标题: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武汉大学这项成果获特等奖

近日在武汉大学两年一次的培养教学成果奖评选中,由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申报的大学等奖“四维融合、三优同创——基于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生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成果脱颖而出,夺得特等奖。技创成绩背后,新能学项是力武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带领工程中心的中青年科研骨干教授们破立并举,大胆打破传统课堂教育困境,汉大获特从科研机构走向课堂、成果走向企业、培养走向国际的大学等奖重大决心和不懈努力。

“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生科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技创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新能学项研究型大学。力武”武大早在2014年就率先完善顶层设计,汉大获特首先依托世界第一的测绘遥感学科,依托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顶级科研平台开展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让高校里科研机构的教授们走进本科教学,让本科生投身实验室,实现从课本向创新创业的飞跃。

四维融合、三优同创的大胆尝试

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武汉大学确定了把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的“优秀人才、优秀平台、优秀项目”等三优科技资源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起协同创新的教学目标,提出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知识融合、国际融合”的“四维融合、三优同创”教学模式。

科教融合充分发挥高校里国家级科研平台软硬件、理论资源、中青年科技人才的独特优势,坚持科研带动教学,提早挖掘具有创新创业潜能的本科生,少走弯路、提早进入科研项目实践。

国家工程中心姜卫平教授介绍道,“在大一夯实基础阶段,我们结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开设系列讲座,以深入浅出方式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然后我们从国家级科研项目中找出适宜于大学生科创的基础载体,相当于给他们一个巨人的肩膀,让他们站在这个肩膀上开展发明创造。并配备专业的导师团队予以指导,提供经费支持,鼓励本科生结合自身专业加以创新申报国家级大创项目;最后带领本科生团队撰写发表专利论文,将此类成果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实现转化。与此同时,与如百度、腾讯、华为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合作,深入产业需求前线,力争成为全国双一流高校人才储备的主力军。”

产教融合上,武汉大学的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本身就担负着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的重要职能。近年来他们在浙江德清、广东中山、湖北武汉、湖南株洲搭建了多个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践基地与BAT头部互联网企业实时对接,请多个头部公司的高管为团队成员提供指导,赋予学生强有力的实践竞争力。在今年的第六届全国高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上,教学团队研制的“融合北斗和AI的智能导航软硬件实验教学系统”获得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颁发的全国唯一的商业金奖。

知识融合上,区别于传统的课堂“读PPT”、板书式教学,教学团队积极顺应互联网潮流,采用多元的融媒体方式和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授课模式展开教学。打造基于科研前沿技术成果的精品MOOC,创办的“当测绘遇到人工智能—众智公益大讲堂”已经累播20期,授课人涵盖50余位学术界、产业界专家,观看人次达到10万。

国际融合上,教学团队始终以国际视野观全局,立足于国际卫星定位组织IGS数据中心、IGS分析中心、北斗全球监测评估分析中心、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开展学生科创实践。工程中心楼益栋教授表示,“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团队不断攻坚克难,终于把10米级的精度上升到了亚米级,成为全亚洲唯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要把这些资源拿出来,在思想上激励学生、在行动上创造机会,提升他们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和实力”。近几年,工程中心的教授们积极把学生推到世界顶级学术会议和学术竞赛的舞台,让他们参与国际竞争,取得IGS数据分析、室内定位等多个世界冠军。

项目孵化、人才输送、翘首国际的领航船

刘子翰、胡建朗是就读于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2017级本科生。大一听了国家工程中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当代大学生双创活动”的一场讲座,激发起对导航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在科研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大二年级,当其他同学还在为了GPA而焦头烂额时,他们已经接触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视觉的机器人环境建模与定位导航”项目,在项目中学习到了机器人视觉定位、伺服控制等课堂中学不到的内容,继而萌生开发一款“可追踪的便携式立体直播智能机器人”的构想,并最终完成原型开发。今年秋季,刘子翰前往德国慕尼黑工大深造,胡建朗则留在武汉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像他们这样在本科阶段就接受到科研训练的学生不在少数,已然取得卓越的人才培训效果。

近5年来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指导多个专业的本科生发表科研学术论文40余篇,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50余项,在全国“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竞赛中获国家金奖2项、银奖5项,省级金奖近10项,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赛”中获得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3项,向国(境)外一流大学输送本科生30余人,累计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学生200余人。

员 郭迟)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