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动物的马戏团? 新加坡Z世代耍杂技给你看

[焦点] 时间:2024-03-29 00:58:1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40次
Z世代(Generation Z,动物的马简称 Gen Z),戏团新加目前年龄介于13岁至26岁。世代耍杂很多人对他们的动物的马印象是:似乎对生活不怎么积极,甚至有些颓废,戏团新加能躺着就不愿站着。世代耍杂其实这群年轻人有梦想,动物的马对生活也有追求,戏团新加会放胆做自己想做的世代耍杂事,从事一些与众不同的动物的马工作。

跟随红蚂蚁的戏团新加视频系列“Z样的我们”(Generation DreamZ)一起去了解Z世代的价值观,他们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世代耍杂态度,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动物的马新兴行业。

第二集,戏团新加我们访问了新加坡马戏团Altrades的世代耍杂两位创办人,他们今年只有26岁。

—————————————————————————————————————————————

马戏团的英文名称Circus,源自拉丁文的“圆圈”,指的是圆形的露天竞技场。

中文称为“马戏”,顾名思义,因为最早的表演主角就是马,人反而成了配角或助手。

不过,Altrades马戏团却“以人为本”,打破了人们对马戏团的既定印象。

马戏团创办人万宇恩的这招“金鸡独立”,看得红蚂蚁直冒冷汗。(海峡时报)

每当万宇恩和许家盛跟别人提起成立马戏团的梦想,大家都会投以质疑的目光,或建议他们到国外发展。

但万宇恩坚信,必须有人充当先锋在新加坡开拓这块领域。

“10年前的我根本没想过新加坡会有自己的马戏团,但这些年我发现新加坡的表演艺术工作者绝对有潜力成为马戏团表演者。如果我们把这些人都聚集在一起,一定可以创造出很棒的东西。”

万宇恩在南洋艺术学院考获舞蹈文凭后,曾到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接受专业杂技培训。

许家盛热爱街舞,小时候也练过体操,但他在大学却修读与舞蹈和体操毫不相干的心理学。

在新加坡以功利挂帅的大环境,仍选择追求表演艺术这条“不赚钱”的路,在一般人看来或许不合时宜。

钻研杂技这类“冷门”技艺的人在新加坡更是屈指可数,但对Altrades的20名年轻成员来说,杂技不只是一门兴趣或爱好。

“这是一个让我们表达自我的渠道。”

    

要在高空中完成这项高难度动作,没有三五年的训练是办不到的。(海峡时报)

看到成员们白天忙着各自的全职工作,晚上又要拖着疲惫的身躯来排练,许家盛深知,只有提供全职就业机会,才能让人们对马戏团表演者改观。

“一旦成为全职的马戏团表演者,他们就不必担心收入问题或从事多份工作来养活自己,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训练。”

浪迹天涯的马戏团班主

Altrades打着“新加坡首个马戏团”的招牌,但老一辈的蚁粉或许还记得,早在90年前,新加坡就已经出现一个驰名东南亚的华人马戏团:

大天球马戏团(Tai Thean Kew Circus)。

大天球马戏团是第一个在新加坡出现的华人马戏团。(朱世荣)

在那个没有电视、电脑和手机的年代,人们下班放学后没什么娱乐消遣,最期待的不是看电影或潮州大戏,就是看马戏团表演。

这也成就了该马戏团上世纪50年代的鼎盛时期。当年不用打任何广告,几头大象列队游街,就是最好的宣传。

大象叠叠乐。(南洋商报)

成立于1932年的大天球马戏团,是第一个在新加坡出现的华人马戏团,鼎盛时期有超过100名杂技演员。

马戏团的宣传海报用英文、中文和马来文注明演出时间,下午场的票价还有优惠。(王筱惠)

第一代马戏团班主孙锡亭来自中国江苏,原是从事布匹生意的商人。

他为了寻找遭歹徒拐走的儿子而浪迹天涯,后来在香港结识一群身怀绝技的江湖艺人,结伴到南洋巡回演出。

(感觉很适合拍成电影咧……)

当年的马戏团招牌节目包括:

空中飞人、走钢索、叠罗汉、软骨功、飞刀杂技,以及摩托车在铁笼里飞驰。

钢索上的“睡美人”。(王筱惠)

软骨功 vs 叠罗汉,你喜欢哪一个?(王筱惠)狮虎同台 满堂喝彩

不过,主角当然非各种奇珍异兽莫属。

除了常见的狮子、老虎和大象,当年竟然还有花豹、黑熊和大蟒蛇!

狮子和老虎同台,是马戏团必不可少的重头戏。(王筱惠)

入夜时分,灯火辉煌,在大草场上临时搭起的大帐篷,里里外外人潮汹涌。

有钱的人买票进场看表演,没钱的人则在外头流连徘徊,欣赏平日难得一见的野兽,就当是免费参观动物园。

马戏团有时也会在售票处旁拴著几头用铁链锁著的大象,让公众喂食甘蔗或香蕉。

马戏团在劳动公园搭棚演出,大象就在树下乘凉等公众喂食。(朱世荣)

但好景不长,新加坡颁布了动物表演禁令。少了“狮虎同台”,对马戏表演确是一大缺憾。

随着大众娱乐飞速发展,像空中飞人和走钢索这类危险又艰苦的技艺,也不再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传统马戏团后继无人,在1970年代逐渐走向没落。

钢索上的金童玉女

红蚂蚁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呢?

新加坡作家王筱惠在2015年出版了纪实图册《Life Beyond The Big Top》(大帐篷以外的生活),记录祖父母马戏团生涯的点滴。

新加坡作家王筱惠在2015年出版纪实图册,记录祖父母马戏团生涯的点滴。(王筱惠)

她的祖父母就是大天球马戏团的第三代传人——擅长空中飞人特技的“空中一号”王福起,以及在奔驰的马背上倒立的“马戏公主”史玲芬。

王福起(左)和史玲芬(右)是大天球马戏团的第三代传人,两人在马戏团结缘后成为夫妻,育有两个儿子和四个孙子。(王筱惠)

王福起年轻时力大无穷,手握50公斤的铁棒在高空钢索上来回走动,铁棒两端各坐一人,头上还顶着另一人。(王筱惠)

王福起在书中提到,他在表演时曾失手两次,从10米的高空跌落。

“那个年代没有绳网保护,还好伤势不是很严重。我在后台擦药休息一个小时后,又继续下一场演出。”

在高空钢索上骑单轮车,是史玲芬的拿手绝活。(王筱惠)

王福起(右)和史玲芬(左)在2015年出席孙女王筱惠的新书发布会。(王筱惠)

不幸的是,王福起在2018年罹患前列腺癌逝世,享年87岁,马戏团人生从此落下帷幕。

对马戏团有兴趣的蚁粉,不妨找这本书来看看,重温大天球马戏团的昔日辉煌。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