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院士的航天情:国家富强一定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百科] 时间:2024-04-20 05:41:1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63次

他是百岁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解决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坑道战通讯难题,院士为志愿军传递军情赢得了宝贵时间;

他奠定了中国第一代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天线的航定有的科理论基础,为导弹安上了锐利的天情眼睛;

他领导中国第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红旗一号制导站天线实现性能飞跃,扛起保卫祖国领空的富强职责;

他牵头我国防御系统初期建设多个雷达的建设,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他就是先进学技我国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主要开拓者之一,百岁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原副所长陈敬熊。航定有的科

陈敬熊1921年10月16日出生,天情与中国共产党同龄。富强今年10月16日,先进学技是百岁他的百岁生日。

10月13日,院士弘扬航天精神 传承奋斗品格陈敬熊院士科学人生座谈会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举行,航定有的科为这位功臣庆生。

国家富强一定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旧社会贫穷落后,任人欺凌,其原因所在是科学技术太落后,一切物质文明包括飞机、大炮全是靠技术搞出来的,要想中国富强起来,一定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前提……从读书时,陈敬熊就立志要学好科学技术,建设新中国。

1950年6月,陈敬熊从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57年11月,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投身国家航天事业。

刚刚踏入航天征程,他就迎来一项重大工程——研究1059导弹天线。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东风一号。而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

当时,研制工作面临重重困难:外方提供的图纸不完整,对关键技术问题也守口如瓶。

自力更生!陈敬熊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吃透导弹天线设计原理,自己动手研制。他提出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极大简化金属圆锥体、圆柱体、抛物柱体等设计计算公式的推导,为弹上天线设计成功提供理论依据,并打破了苏方专家关于天线设计的理论限定。

这成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典范之一。

善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钻研、甘于奉献!作为一起为国家航天事业呕心沥血的老同事、并肩战斗的老战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制导系统工程专家钟山对陈敬熊的这段经历记忆犹新,并对他由衷钦佩:他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性格。

在研制1059导弹的同时,国家还开展了另一项代号为543的地空导弹仿制工作,这就是后来的红旗一号。

当时,美国和台湾当局利用U-2高空侦察机肆意侵入我国领空挑衅。在钱学森约见陈敬熊,点将他攻关543制导站天线误差问题时,转述了贺龙的话:毛主席说,美国的U-2飞机打不下来,他都睡不着觉,一定要把技术关键攻下来,让毛主席睡好觉!

陈敬熊带领攻关小组历经半年时间,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上百次试验,终于找到了导弹天线产生误差的原因,解决了关键问题,救活了24部配套543导弹的天线。

此后,这一解决办法被沿用到红旗二号导弹和红旗二号甲导弹天线的生产之中。前者首次击落了U-2高空侦察机,捍卫了祖国的领空。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脑袋不会空

陈敬熊一生都痴迷于数学研究。

天线设计中的数学计算一直是个难点。尤其是在短波天线领域,在选择设计方法时,一般都先采用数学近似计算,得到与实际情况较接近的方法,然后再在工作中进行试验。

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以找到最优方案。

陈敬熊想出一个办法:从基本模型出发,推导出一个合理、有效的计算方法。实践证明,这种计算方法不仅可以摆脱传统方法,而且可以加快设计过程,提高天线精度。

正是严谨的数学思维,让陈敬熊开创性地提出了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

钱学森也知道陈敬熊在数学方面有专长。在543制导站研制天线系统出现误差问题时,钱学森第一时间找到了陈敬熊。他很清楚,要解决543天线系统误差问题离不开数学推算,数学造诣精深的陈敬熊无疑是最佳人选。

运用数理知识,陈敬熊解决了众多技术难题,也发现了不少权威理论的破绽。对于学生,他也一直鼓励要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刻苦研究,勇于探索。

桃李满天下的他,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执教,还首次在二院提出导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方法,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骨干。他经常鼓励年轻科技人员不能只限于研究工程,对数学、物理之类的基础学科也要涉猎,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陈老经常教导我们,一定要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要总依靠计算机。航天科工二院23所原所长黄槐说,他的教导令大家受益匪浅。

对陈敬熊深厚的数学功底,学生们都印象深刻。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谢良贵至今仍记得,在推导陈敬熊的对金属折线周期结构的电磁散射特性分析的公式时,其中一个关于周期性积分的公式,他花了足足三个月才弄通。另一个关于Sommerfled定理的应用,陈敬熊巧妙地将算子与积分互换,不仅得出了解析表达式,而且使级数的收敛速度增加了一个量级。

他娴熟运用数学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谢良贵赞叹道。

退休后的陈敬熊依旧不停歇,继续坚持学习和研究。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得老年痴呆症,就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他最大的嗜好,依然是数学研究。

他家有4个书柜,里面装满了各种专业书籍。这些书读起来不轻松啊,但是很锻炼思维。看到感兴趣的地方,他还会利用自创的一套算法,将相关的数学公式重新推导一番,并教给他的学生们。而这似乎也成了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把公式推导出来,很高兴。因此我生活非常充实,脑袋不会空的。

继续为航天事业发光发热

座谈会会场中央,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95岁的张履谦老先生缓缓走到100岁的陈敬熊的轮椅前。高瘦的他弯下身,深深地环抱住老朋友:祝你生日快乐呀。

陈敬熊微笑着回拥:谢谢你。

这场座谈会,让平时难得相见的老同事共聚一堂。看到熟悉的面孔,陈敬熊的心绪久久难以平静,他想起了大家共同为航天奋斗的那些日日夜夜。

1951年,在北京电信技术研究所工作的陈敬熊埋首攻关朝鲜战场坑道站的天线通信问题时,军委通信部雷达处的张履谦也受命赴中朝边境,为抗美援朝部队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6年后,他们一同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共同踏上航天事业的征程。

后来,在参与研制1059导弹时,陈敬熊主要负责导弹天线的研制,同时关注地面横偏校正系统的天线研制工作,张履谦则带领同事突击横偏校正系统的波瓣比对电路这一关键技术。

争分夺秒,发奋图强,击破各种壁垒。1960年11月,这枚被他们称为争气弹的导弹在发射场冲天而去。

多年的共同工作,张履谦对陈敬熊的科研作风十分敬佩。他为陈敬熊百岁的科学人生座谈会写下一幅字:学习陈敬熊同志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国土上。

他们曾经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并带领年轻科研工作者,继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工作以后的陈敬熊,在80岁以前从未去过医院。有人问他,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他笑呵呵地回答:跑步呀。

年轻时,他对待长跑就像对待科研任务一样,有恒心、有毅力。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哪怕是出差外地或是出国开会,也从没落下过一天。上了年岁后,腿脚开始不灵便。从75岁起,他逐渐缩短跑步路程,后来又改为走路健身。如今,他依然重视锻炼。

航天科工二院原党委书记、代院长王可立说,自己退休后,经常能遇见走路健身的陈敬熊,还对自己说:要坚持学习,一定要锻炼身体,继续为航天事业发光发热。

陈敬熊以前常说,我要活到一百岁,见证我们党的第一个一百年。而今,百年之约已经达成,这位爱长跑的院士,依然在发挥着光和热,关心着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今年中秋节前夕,他又一次收到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高级顾问的聘书。

让头脑继续保持灵敏,让身体继续保持康健。陈敬熊满怀期待:我今年见证了党的第一个一百年,以后还要继续见证祖国事业、航天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