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中华文明何以“不断裂” 正文

中华文明何以“不断裂”

[探索] 时间:2024-04-18 22:02: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58次

原标题:中华文明何以“不断裂”

中华文明何以“不断裂”

( 2021-06-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邹近

从世界史的不断裂范围来看,中华民族是中华唯一一个有着不断裂文明史的民族。文明不断裂的文明原因何在?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新著《不断裂的文明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是不断裂对这一世界之问做出的中国之答。

中国的中华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或者更早。文明中国的不断裂文化是没有断流传承下来的。该书从文物考古角度解读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中华延续脉络。作者以“中和”理念为线索,文明从明清讲起,不断裂回溯到遥远的中华王国时代,通过对都城、文明陵墓、不断裂礼制建筑与礼器文字等的中华解说分析,明确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中华文明中的国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不同时期、不同族属建立的不同王朝,对中华民族秉承一以贯之的国家认同。

用一本400多页的书,把整个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都城、陵墓、礼制建筑、文字等都讲清楚,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该书的出版,从这一意义上讲,是一次有价值的突破。

该书所讲解的几大物化载体,若要完全展示,从操作性来说是不可能的,而这就需要作者的剪裁与逻辑组织。这本著作最具创造性的地方即在于用“中和”理念为线索贯穿全书,使得五大章节有“总论——物化载体分论——结论”这一清晰的结构。出土文物、遗迹正是这场“薪火相传”的直接见证者、述说者。它们是中国国家文化的“物化载体”,清晰记录着伟大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刘庆柱先生做了几十年的考古研究,该书的成形是基于他学术生涯的思想结晶。其内容重点为什么放在都城和陵墓?他解释道,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二元社会文化——“阳间社会文化”和“阴间社会文化”。阳间社会文化的代表主要是都城——国家的政治舞台;阴间社会文化即陵墓城的缩影。此外,书中还爬梳了礼器和礼制建筑文字。自古华夏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制建筑是古代城市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很多城镇都还能找到它们的身影。而汉字的几千年延续性更是举世瞩目。

作者并非止步于对文物、遗址的表面介绍,该书最大的亮点就是深入这些考古物证之下,挖掘出在物质表象背后历史的、文化的庞大身影。作者细致分析了这些不同时空的考古遗址的共同特点,指出其蕴含着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最后必然归结于国家认同——中国何以谓之“中国”。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传承脉络是独一无二的。从今天这个时间点,一路回溯而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史是由多民族跨越“历朝历代”薪火相传而来的,他们秉持着贯穿始终的国家认同理念,在开放中融合,在创造中发展,在开拓中传承。这是我们今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重要基础和文化源泉。

刘庆柱先生在序言中就表明了写作本书的初衷:“这应该是一本学术性、理论性‘很强’的图书,但是我想把它写成一本大家都能读懂的介绍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考古书籍,因此在撰写中,我首先考虑的是,要用大众都能读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去写,因为我想本书就是写给社会大众的。”

刘先生坚持认为,学术不能只是“阳春白雪”,思想若没有更多人去学习、去理解,其价值就大打折扣。学术需要深入到大众阅读的层次。那么叙述的语言就必须深入浅出,该书语言风格简练,中间还穿插了不少故事,以增强趣味性。

为了吸引读者,作者还创造了一个极为不同寻常的结构——采用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叙述顺序,打破了此前考古历史著作从远古讲起的书写惯例,让读者从身边事物、已知事物出发,去一步步体悟文化的沉淀,追溯华夏文明之根。

我们通常认为考古书籍“曲高和寡”,很大的原因就是成书形式的“不接地气”。本书的定位是兼具学术与通俗,所以编辑增加了数百张的遗址实景图、遗址复原图、文物照片、古代书画作品等,不仅丰富了该书内容、形式,还能印证文字记载,比如“北宋东京城”一节,插入宋徽宗《瑞鹤图》——那群鹤飞舞的地方不正是北宋东京皇城正门宣德门吗?

各类图片的编排也很有考究,例如讲到秦咸阳宫第一号宫殿遗址就前后排列了其遗址实景图、平面示意图、建筑复原图。从逻辑上讲,正是由遗存绘制出了平面图,在二者基础上,再绘制出复原图。从今日回首往昔之辉煌壮丽,可遥想两千多年前可能在这里发生的“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惊险场面。又比如“清孝陵”一节中,在其平面示意图旁,按照进入陵园的顺序,插入碑亭、神道、隆恩殿的实景照片,这样的编排,使得读者跟随作者的叙述即可进行一场游览。

本书用文物和遗迹等看得见的素材,展示五千年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这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都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这样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底气,是我们国家高歌前行的力量。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