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神》和《长安三万里》看殷商到隋唐的古琴变迁

[焦点] 时间:2024-04-20 09:57:2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85次
最近,从封长安《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和《长安三万里》这两部电影人气很高,神和商到隋唐尤其在古琴圈引发了许多探讨。看殷

《长安三万里》片段

作为琴人,小编的从封长安关注点可能不是电影里的台词与剧情、诗词与镜头、神和商到隋唐演技与特效,看殷而是琴变迁关于琴的表现是否合理。

《长安三万里》剧照

不得不说,这两部电影的神和商到隋唐拍摄是做了很多功课的,指法动作和配乐上都没有敷衍,看殷很令人欣慰,琴变迁这得让多少流量古装剧那错漏百出的从封长安服化道和艺术指导汗颜啊。

《长安三万里》剧照

古琴指法“挑”的特写

《长安三万里》片中,李白弹唱的看殷是一首先秦民歌,出自《诗经》,名曰《黄鸟》。词曰:“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共三段。

李白以这首诗歌为离世的故友送别,感伤的情绪和悲凉的氛围穿透了荧幕,扑面而来。

《长安三万里》剧照

在唐代这个文学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里,许多诗人都为琴写下了不朽诗篇,在古琴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李白、王维、韩愈、白居易等。

《长安三万里》剧照

王维在《竹里馆》中只用了短短20个字,就描写出了他澄净淡雅的人生态度:“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白居易在《对琴待月》中写道:“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

李白在《送袁明府任长沙》中也写到:“别离杨柳青,樽酒表丹诚。古道携琴去,深山见峡迎。”悠悠的琴声往往承载着满满的不舍与思念……

那么问题来了:大文豪们为何钟爱琴呢?这不得不追溯到先秦时期。

战国 青铜兽首琴轸匙(调弦校音的工具)

观复博物馆藏

古琴不同于其他音乐形式,它不仅仅是用来演奏的乐器,更是礼器。

早期它配合祭祀,与神明沟通。后来配合政治,《礼记》曰:“士无故不彻琴瑟”。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才有了孔子《论语》中所提到的“礼崩乐坏”一说。

这足以见得,琴对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重要性。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剧照

殷商正是甲骨文盛行的时期,我们也能从甲骨文的“乐”中,得到一些关于“琴”的启发——以丝弦张附在木器上的象形,说明早在甲骨文产生之前,就已经使用了琴、瑟之类的弦乐器。

殷商时期的文化绚烂夺目,远古图腾、巫术礼仪、原始歌舞等元素在《封神》影片中皆有呈现,从中也能够找到古琴的身影。

《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了古琴弦数的发展:“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周文王(姬昌)为了纪念儿子伯邑考,在五弦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根,人称第六根弦为“文弦”。周武王(姬发)又增加了一根,人称第七根弦为“武弦”。遂古琴也被后世称作“文武七弦琴”。

明代 玉雕琴棋书画镇纸

观复博物馆藏

传统中国音乐的五声音阶与西方音乐的七声音阶不同,只有全音(即do,re,mi,sol,la),没有半音(即fa,si)。

五声:于音,对应“宫商角徵羽”;于医,对应“心肝脾胃肾”;于道,对应“金木水火土”;于政,对应“君臣民事物”。所以说,琴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一样乐器,它与政治、宗教、中医、文学等很多方面都有着相通和密不可分的关系。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剧照

在《封神》剧情里,姜皇后所弹奏的是五弦琴。周朝还未建立,五弦琴还没有变为现在的七弦琴,此处细节要点个赞。

据导演讲述,这部电影中五弦琴的外观设计参考了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十弦琴:琴体具有半箱式的特征,琴面上没有徽位。

曾侯乙墓十弦琴

湖北省博物院藏

除了琴的外观有考量外,配乐也只得一提。《神人畅》是一首非常高古的音乐,它描绘的是昔日部落领袖“尧”祭祀之时弹琴的场景——奇妙的琴声感动上天,使天神降临,与人们欢乐歌舞,共庆盛典……

古琴减字谱《神人畅》

乐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远古时代的风貌,也是殷商时期就可能出现的音乐风格(而不是像一些影视剧那样随随便便找来一首明清时期才出现的琴曲配上),因此时代背景上毫不违和。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