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变身 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已达25%

[焦点] 时间:2024-03-29 04:29:0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46次

­  对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死亡之海地区来说,一走了之或许是变身最有效的脱贫办法,但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却是库布个例外,这里的其沙生态环境正在日益改善,贫困农牧民不用背井离乡,漠治反而借靠生态治理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理率守住了家园,已达也留住了乡愁。死亡之海

­  由“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

­  库布其沙漠是变身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总面积为2115.67万亩,库布其中流动沙丘799.3万亩,其沙横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漠治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理率受影响人口约74万人。已达多年前,死亡之海这片茫茫沙海被冠以“死亡之海”的称谓,寓意不适宜人类生存和作物生长,表达着人们对恶劣环境不尽地憎恶。

­  “从哪个方向看去,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海,让人感到非常绝望。”今年68岁的蒙古族牧民陈宁布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人,他满脸惆怅地回忆:“那时每家每户一年最多去镇里两次,每次都要买足半年用的东西,因为翻越沙漠太不容易,走路和骑骆驼加起来得11个多小时。”陈宁布表示,一次一位邻居临产,还没等赶到镇医院,就和胎儿一起死在了沙漠里。

­  尽管多数人此前对环境改善感觉无望,但现在的库布其沙漠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鄂尔多斯市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库布其沙漠治理率已达到25%。如今,穿沙公路在沙漠腹地纵横交错,行车在公路上,道路两旁绿油油的樟子松憨态可掬地排成几排。在它们后面,满目的沙柳、杨树、大白柠条、甘草等绿植紧紧锁住流沙,随着沙坡地势此起彼伏,像绿浪一样一波一波向着看不着边的远处涤荡。

­  时值盛夏,独贵塔拉镇解放村46岁的村民张喜旺和工友们在烈日下给沙柳浇水。他是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治沙联队的一个包工头,今年他带领50位工友共承包了300亩甘草和500亩沙柳的种植、浇水和除草工作。种1亩地树苗联队能挣100元,浇1亩地水挣50元,除1亩地杂草能挣70元。“过去只要刮一晚上的沙子,第二天准是连门都推不开,对于这些沙子止不住的恨。现在不一样了,沙子不仅干扰不到生活,反而给大家创造了生钱的门路。”

­  道路的畅通、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库布其沙漠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在沙漠腹地,一座建设豪华的七星湖酒店拔地而起,目前来自香港、安徽等地的旅客络绎不绝,房源紧俏。在酒店不远处,农牧民开的宾馆、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滑沙、骑骆驼、沙漠越野车等娱乐项目也一应俱全。

­  在道图嘎查,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旅游产业。今年39岁的蒙古族牧民孟克达来过去以放羊为生,一家3口年收入仅1万多元。如今,随着沙漠旅游勃兴,他家在院子里扎起3个蒙古包,可同时容纳90人就餐和住宿。“现在家里每年纯收入能有10多万元,日子总算过好了。”他满意地说。

­  企业助力绿色发展

­  在库布其沙漠生态改善以及农牧民致富过程中,致力于生态修复的亿利资源集团、伊泰集团等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亿利资源集团通过公益性生态建设投资和产业投资,在改善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使所在地众多农牧民摆脱了贫困,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彪也因此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奖”和“全球治沙领导者奖”。

­  亿利在库布其沙漠实施了资产收益扶贫,逾千名农牧民把荒弃沙漠转租给亿利集团,获得资产收益。另外有许多农牧民承包的沙漠入股亿利,按照30%的固定比例分红。从基本没有产出的沙漠地获得的资产性收益使许多贫困家庭彻底摆脱了贫困,大部分家庭利用这笔收入进行旅游等创业项目,走上了致富路。

­  伊泰集团从1998年开始进行库布其沙漠生态建设和荒漠化治理工作。一方面,伊泰集团通过大力开展炭汇造林工程,为周边农牧民无偿提供大量的各类树苗,直接为周边农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其经济收入。另一方面,由于造林区域内树木已经达到国家林业部门对林业的补偿标准,2013年农牧民有了“林权证”及林业补贴收入。此外,随着伊泰集团炭汇造林项目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沙漠腹地农牧民因地制宜开展了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  今年60岁的吴直花是杭锦淖尔村人,由于家中只有1人,9亩土地沙化严重,此前每年种地每年赔钱,因而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她在亿利资源集团阿木古龙健康产业示范园务工,负责甘草的养护工作,日工资为200元,现在每月收入超5000元。另外,她还承包了亿利30亩甘草的种植和养护工作,待2年后甘草成熟,她将实现每亩地收入2000元。“加上养羊的收入,我今年应该能顺利脱贫哩。”她踌躇满志地说。

­  在企业的带动下,目前杭锦旗、达拉特旗有不少农牧民发展起了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服务业,一些家庭年收入10万多元。产业的发展,机会的增加,使得大量农牧民子女大学毕业生和外出务工的农牧民纷纷返乡创业就业。

­  生态扶贫须遵循自然和市场规律

­  治理沙漠和消除贫困都是世界性的难题。沙漠地区,往往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治沙扶贫,双重困难交织,难上加难。总结来看,库布其生态扶贫有三点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  遵循市场规律是生态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沙漠生态治理工程巨大,耗资不菲,靠政府单枪匹马攻坚克难,力量难免单薄,充分调动生态修复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其优势,能达到事半功倍、“借鸡生蛋”的效果,进而可以实现多赢。内蒙古林科院研究员姚洪林认为,伊泰集团、亿利资源集团白手起家,能够几十年持续不断投入治沙扶贫,关键在于紧紧扭住了发展沙漠生态产业这个点。“他们摸准了市场规律,这套办法可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他说。

­  依据自然规律顺势而为是生态扶贫有效精准的可靠方式。韩美飞是亿利资源集团库布其生态事业部总工程师,他已跟着亿利治沙23年。回顾过往,他毫不避讳地说,亿利在治沙上曾走过不少弯路,包括推平沙漠种树、从美国引进外来植被等,这些方法的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是没有摸清自然规律。现在亿利推广了“水气种植”,用注水的管状工具插入沙漠1米深,过程中水会注入沙里,为树苗生长提供水分。工具从沙地中拔出后的10秒内,迅速将树苗插入孔中,这种方法可使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此外,亿利集团总结出“削峰填谷技术”,他们认为植被应种在沙坡迎风坡自下而上的2/3位置,这样可以使剩下的1/3部分经大风作用,回填到沙坡后的沙谷中,起到降低沙漠高度和有效固沙的作用。

­  各方联动综合施策是生态扶贫协调推进的有力保障。库布其沙漠治理采用“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生态持续化改善”的机制,把基础设施建设、沙漠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产业、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平衡驱动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荒漠化地区的发展和精准扶贫问题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办法。(记者 王靖 呼和浩特报道)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