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打造“种业硅谷”育农业良“芯”

[百科] 时间:2024-04-20 00:05:3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4次

    榕打造“种业硅谷”育农业良“芯”

    琅岐基地实现工厂化育苗,种业硅谷助力乡村振兴见成效

    16日,福州走进位于地处福建省(琅岐)种业创新基地的打造雪美种苗创新基地的温室大棚,只见经工厂化育苗后一株株晚稻秧苗、育农业良青梗菜苗等长势喜人、种业硅谷青翠欲滴。福州再过不久,打造它们将通过机械化插秧,育农业良转移到周边农户的种业硅谷农田里继续生长。据统计,福州今年从这里向外输送的打造秧苗预计可种植水稻5000亩,青梗菜苗达5000万株。育农业良

    

    福建省(琅岐)种业创新基地全貌。种业硅谷

    种业是福州农业的“芯片”。工厂化育苗是打造加速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的极其重要的一环。2022年以来,坚持贯彻“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根据市委、市政府将琅岐岛打造成为“可参观、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种业创新”基地要求,福建省(琅岐)种业创新基地除了实现育种创新资源互通共享,还打造集教育研学、农旅观光、休闲采摘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基地。

    作为立足福州、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种业硅谷”,福建省(琅岐)种业创新基地是福州市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千万工程”成功经验,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的一个生动实践。

    工厂化育苗

    引领现代农业服务新模式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16日,雪美集团董事长李向雪告诉记者,以晚稻秧苗为例,随着秋耕临近,他们提前就开始放育秧盘、放育秧土、浇水、播种、覆土等一系列工厂化育苗工作。在智能化设备的加持下,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精准施肥等智慧农业新模式的运用,一定程度上缩短育苗周期和提升种苗品质。

    “相比传统育苗方式,秧苗成活率从80%提升至98%,亩产增加约200斤,成苗周期从30天缩减至20天至25天。更重要的是,工厂化育苗这种‘代育苗’方式能确保技术到位,保证供苗品质,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妇女‘育不了,管不好’的问题,还起到节本、省种、省工、节省时间的作用。”李向雪坦言,这种现代农业的服务方式在国内已成为主流趋势。并且,基地内还建设有1万立方米蔬菜保鲜冷藏库和5000多平方米冷链配送中心,一次性可储存蔬菜2000吨,通过冷链运输车和“互联网+营销”模式,日销售蔬菜可达100多吨,帮助周边农户解决农产品销路难题。这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要求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

    在福建省(琅岐)种业创新基地内,雪美集团并非个例。另外一家万农高科集团(琅岐)基地也致力于对育成的特色新品种进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以达到惠及农户的目的。

    在不久前,永泰清凉镇小田村的12亩玉米迎来采摘期。当地种植的玉米,正是村集体于去年从万农高科引进的万鲜甜6188纯黄甜玉米和黑美人黑甜糯玉米。它们口感鲜甜,富含花青素等,各类营养均含量高于其他谷类作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村民不仅盘活了抛荒地,还由此多了一笔“丰收账”:产量5000多公斤,销售额可达4万多元。

    “利用我们集团在福建、海南、广西,云南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区都有育种基地的优势,每年我们可测配的新品种组合在5000个左右,通过自交、回交、二环系、单倍体选育等传统育种手段开展。不论是自主研发,还是与科研单位开展定制化育种,在历时4年至5年的研发审定中,力争有效筛选出适应性比较广的材料,配出比较有优势的3个至5个组合。”万农高科集团(琅岐)基地工作人员林晓漩说,目前他们已实现水果玉米在福建和西双版纳地区周年不断供应。他们希望借助琅岐打造“种业硅谷”的影响力,继续实现育种创新资源互通共享,造福更多农户。

    展示基地

    打通种业推广“最后一公里”

    不久前,省种业创新中心(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举办了一场春季鲜食玉米新品种联合展示观摩活动。

    活动中,琅岐百余亩的田地里集中展示了来自省农科院、北京农林科学院等全国各地科研院所,万农高科、立信种苗、晓富种子等一批种子企业,以及省“十四五”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等培育的多个品种,体现我国鲜食玉米育种方面的较高水平。

    育种专家、种子企业代表、流通商、种植大户等齐聚一堂,走进玉米地,对综合外观、蒸煮品质、田间生长等方面的表现,逐一评分,评选出“万鲜甜330”“闽甜488”“浙白糯702”等优良审定品种15个,“福宝甜160”“闽双色10号”等优势后备品种8个。

    福州市农业农村局种子服务站站长郭德章表示,此举不仅逐步搭建起种子企业“摆禾推种”和种植户“看禾选种”的良种推介平台,也为基地积极争取申办全国性的种业博览会积攒了信心。

    努力建设“产学研合力”种业创新高地,自然离不开研企合作。福建省(琅岐)种业创新基地利用省农科院、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研发空心菜、玉米等新品种,与立信种苗、万农高科等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助推良种生根发芽,实现“育、繁”的过程。而最后一步“推”的环节,由福州振兴乡村集团建设运营的福建省种业创新中心(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承担。

    该基地占地311.5亩,主要以水稻、玉米、甘薯、花生、西红柿、黄瓜、西瓜、甜瓜等农作物种苗繁育推广为主,2022年8月被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认定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2022年10月列入福州市数字农业基地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

    基地负责人叶孝建说,作为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和示范推广的平台,基地去年共开展水稻、花生、玉米、甘薯、大豆、蔬菜瓜果等近3000个品种和组合的种植与展示,组织了5场品种评价会,并由福建省种子总站、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以及与种子相关的企业人员一起品鉴筛选。去年共推荐花生、叶菜、玉米等11个品种,分别在龙岩连城,漳州南靖,福州长乐、闽清、闽侯、福清以及琅岐周边基地推广种植,真正起到打通良种推广“最后一公里”的作用。

    活用基地

    打造农文旅研学功能于一体

    “依靠坚实的种植农业基础,琅岐镇去年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在实施种业振兴的同时,也为我们指引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琅岐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去年2月种业创新基地建设以来,琅岐当地群众全过程共享基地发展成果。比如,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模式,由群众分散流转,改为村集体集中统一经过国有企业流转,完成流转913.52亩。此举既成片流转了土地,又获得统一稳定的租金收入。随着农业产业项目的落地、推进,琅岐农民就业率增加了3%,预计每天有115位农民在种业创新基地工作,其中50周岁以上的农民占比80%。农民在享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又获得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

    目前,基地已富集了省农科院、万农高科、立信种苗等福建省优势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入驻,集聚效应已突显,成为福建省农作物新品种研发与成果展示的新基地、规模化基地。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琅岐镇在已落地项目和规划项目用地的范围内,加强纵横交错的机耕路建设,架起基地之间道路网,计划串联落地项目和旅游资源,努力打造集教育研学、农旅观光、休闲采摘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基地。

    比如,利用白云山优越地理条件及历史底蕴,谋划布局研学营地、康养、素食等文旅产业,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提升龙鼓片区旅游发展水平;加快望江楼酒店、山地越野、沙滩露营、大众茶馆等在建项目建设及对外营业;加强攀岩、夜市、水上娱乐等在谈项目的跟踪对接,夜市、赶海项目预计8月初对外营业;以龙鼓文旅核心区为基础,申报创建研学基地;通过直播和视频电商运营支持,打造琅岐形象视频账号和特色琅岐文化IP形象,宣传琅岐田园风光,推广琅岐风味特色产业;举办“美丽乡村旅游季”“果蔬节”“琅岐杯”钓鱼比赛等琅岐特色节庆活动,着力打响“田园风光·琅岐风味”旅游休闲基地品牌。

    延伸阅读

    福州种业知多少

    福州市持有种业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235家,2022年全市种业企业产值42.37亿元,比增10.5%。

    福州空心菜种子销售量约占全国空心菜种子总销售量的70%,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生产的耐热青梗菜种子销售量约占全国青梗菜种子总销售量的30%。

    万农高科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鲜食玉米种子在全省名列前茅。福建永诚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福建丰泽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两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年出栏种猪约0.99万头。

    全省唯一的父母代种鸡场——福州市农垦种禽有限责任公司,年可向社会提供800万羽的商品代蛋鸡苗。(记者 陈木易/文 林双伟/摄)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