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让老工人新村“逆生长”?年轻人也想“将来住在这里养老”

[时尚] 时间:2024-03-29 20:38: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73次

原标题:上海如何让老工人新村“逆生长”?年轻人也想“将来住在这里养老”

老工人新村集中的逆生长静安区临汾路街道辖区内,建于上世纪80、上海90年代的何让临汾小区与临汾路380弄小区原本并不起眼,但这几年经过一轮轮微更新,老工里养老两个小区的人新环境品质不断提升。一幢幢五六层高的村年老房陆续加装了电梯,小区绿化与景观小品可媲美小公园,轻人再加上毗邻社区医院、也想为老服务中心、将住社区食堂,逆生长周边生活小店云集,上海所以居民环境舒适、何让生活便捷。老工里养老最近,人新“诗与远方”走进这两个小区——临汾路街道成为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静安区实践案例展区。村年

一个社区生活服务功能完善又具有人文气质的“15分钟生活圈”,让老工人新村“逆生长”。一位居委干部说:“我们两个小区在‘同年龄’老房中特别亮眼,好一些的房型比后建的商品房还好卖。”

提高环境的宜居性

过了早高峰,走在临汾路上,明显能感觉到老年居民较多,有拎着小菜的、有带着孙辈遛弯的,还有三三两两的上海阿姨穿着健身服赶去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临汾路街道八成以上是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前的老房,老龄人口比例相对高,这意味着很多居民将‘原地养老’。提高环境的宜居性,是街道这几年民生工作的着力点。”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永波说。

街道内多是五六层、没有电梯的老房,要让老人能留得下,最迫切的就是解决他们的下楼难题。如今,走进临汾小区,一座座深灰色的玻璃电梯沿着老房外墙“攀爬”而上,还有一些门栋前正在进行加梯施工。临汾路街道在上海最先提出“整小区加梯”理念,有900多户居民的临汾小区实现街道首部加梯,小区至今已加装与在装电梯28台。整个街道即将突破200台加梯。

老年人下了楼可以干什么?小区是家园,也是他们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临汾小区与临汾路380弄小区街面干净,路边停车有序,腾出最大空间给居民打造绿化景观、休闲健身场地等。临汾小区整体空间并不大,但大大小小可以休憩的户外公共场地有七八处。最受欢迎的是大门旁一处空间,几个设计简约的休闲椅、一面复古风的彩绘墙、一株高大的梧桐树,就是阿姨爷叔们最引以为豪的“会客厅”。临汾路380弄小区居委会颇有“艺术范”,现代艺术风的建筑外形,让很多第一次到居委会办事的人以为这里是艺术馆。居委办公空间其实只占一个角落,其他空间全给了居民。在这里,居民可以看电影、阅读、闲聊,还可以健身。居委会隔壁的社区食堂、长者照护之家都规划了屋前小院子、屋顶小花园,开放给居民休憩。

人文艺术“锦上添花”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今年将展区搬到社区。上海大学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公共艺术项目负责人、策划人张承龙第一次走进临汾小区与临汾路380弄小区,就感慨“这里条件真不错”。“临汾社区的硬件环境更新后,比较完善,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人文艺术来‘锦上添花’,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诗与远方’并参与其中,打造有温度的活态公共空间。”

临汾路380弄小区外,一位爷叔正饶有兴趣地转动着一块圆形彩色玻璃,他的老伴则往对面的孔中瞧:“好看好看,很像我们小时候玩的万花筒!”这是一个名为“一动一临汾”的艺术装置,彩色玻璃配上临汾的标识,组成了可互动的万花筒,勾起很多居民的童年回忆。“宝宝,这是缝纫机、蒲扇,还有煤油灯、老式自行车……都是奶奶小时候用过的东西。”在临汾路380弄小区,一位老年居民指着一幢电梯上的插画,这样告诉小孙女。这也是出自设计师的一件作品——上世纪80、90年代流行的“老物件”贴在了新加装的电梯上,引人回忆又充满烟火气。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亭子内,一组老照片伴随着亭子透过来的光线呈现出艺术美感。这组照片讲述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故事,扫扫照片下方二维码,还能听到居民口述。

走进临汾社区的这些艺术作品与装置,高大却不高冷。如,在临汾路周边街区摆上的十多组艺术装置,很多设计元素中都有社区的影子。不少艺术装置过去只能放在室内展示,但设计师做了改造,将这些装置放在室外。居民们可以摸摸看看,有趣又亲切。张承龙是个“85后”,参与过不少老小区的公共空间营造,这次他被临汾社区吸引了,说自己“将来也想住在这里养老”。

看到居民们喜欢这些艺术,临汾路街道最近正在与社区设计师们联系,希望将“诗与远方”推广到更多小区、更多公共空间。临汾路街道还将推动社区数字化转型,探索数字家园示范场景建设,力求以最小空间尺度、最大功能力度、最近需求温度,打造“小而美”的居民数字化生活体验。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