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53岁首都体育馆“修旧如旧” 正文

53岁首都体育馆“修旧如旧”

[探索] 时间:2024-03-29 20:50: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29次

原标题:53岁首都体育馆“修旧如旧”

气溶胶检测等多种科技防疫产品亮相。修旧如旧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

大屏幕可展示附近通过人群的岁首体温。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

10月底,都体国家体育场、育馆国家速滑馆、修旧如旧国家游泳中心这三座北京“双奥之城”的岁首标志性场馆首次集体亮灯,北京青年报为此开设了冬奥场馆巡礼专栏。都体昨日(27日),育馆北青报记者走访了首都体育馆,修旧如旧详细了解了它设施改造、岁首赛时运营以及赛后利用情况。都体

首都体育馆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育馆比赛场馆,其改造工程已于2020年12月完工,修旧如旧并经过多次测试活动,岁首全流程、都体全要素检验,目前已具备办赛条件。经过测试赛的检验,首都体育馆已经“完全准备好”。北青报记者在场馆内探访发现,为了做好赛时的疫情防控工作,首都体育馆还引入了用于测温、验码、气溶胶检测、测温、消毒等方面的智能科技产品,为冬奥会“保驾护航”。

场馆改造“修旧如旧”

重现“老北京”儿时记忆

首都体育馆建成于1968年,运行至今已有53年历史,并入选了《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它见证了中国体育壮大和北京发展变迁,同时也是北京功能最多、适用范围最广的体育馆之一,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时作为排球比赛场馆。此次,这座老场馆再度转换身份,将承担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比赛任务,并将产生14枚金牌。

通过新建和改造,年届53岁的首都体育馆不仅成为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的赛场,而且形成了目前国内集比赛、训练、科研于一体的冰上运动园区。整个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园区包括承担比赛任务的首都体育馆改造、训练任务的首体综合馆改造、运动员公寓改造和新建冬奥赛事中心四个项目,北园区包括首都滑冰馆改扩建和新建综合训练馆两个项目。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副处长储卫星介绍,首都体育馆此次改造,外观从传承保护出发没有大的变化,依然保留着首都体育馆作为区域标志性建筑的风采。场馆整体颜色还是秉承传统色调,整个场馆庄严大气。体育馆南侧观众区的主入口及北侧贵宾接待入口的台阶,由于见证了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谊赛及2008年夏季奥运会,对于首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次改造还进行了原样保留,重现“老北京”儿时记忆。

防疫物资准备妥当

个人健康信息“一卡通”

按照运动员的流线,昨天上午,北青报记者走进场馆进行探访发现,场馆内部已经焕然一新,沿着一层廊道即可走进运动员准备区。在现场,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更衣柜竖立于环形座椅上端,运动员可坐着更衣。更衣室内,还设置了卫生间、淋浴间等功能性房间。运动员准备好后,可到达场馆内。

一走进场馆,即可看到用于测温、验码、气溶胶检测、消毒等方面的智能科技产品。现场一台大屏幕正在显示附近所有通过人员的体温。

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医疗防疫副主任赵成芳向北青报记者展示了一张公交卡大小的防疫卡片,这张防疫卡可以收集携带者健康监测、疫苗接种情况、核酸检测、健康宝状态以及行程码等五种防疫信息,只需轻轻一刷,就能通过一台显示屏进行显示。另外,显示屏还能显示刷卡人员的实时体温。这是怎么实现的呢?赵成芳介绍,在赛时所有保障人员和运动员均需要在腋下粘贴一个智能体温贴,实现佩戴者体温的实时监测。

另外,场馆内10个点位还将摆放上气溶胶样本采集检测设备,它能够将空气中新冠病毒颗粒采集至检测芯片,再由核酸分析仪自动进行核酸提取,20至30分钟即可呈现结果。在赛时阶段,场馆内还将摆放50个防疫物资台,除了口罩、手套、酒精湿巾等常用物品,防疫台旁边还设置了一台脚踏式手消毒设施,轻轻一踩,即可实现无接触手部消毒。

亮点

设巨型投影屏幕打造“最美的冰”

走进体育馆内部即可看到,尽管场馆外观上没有明显变化,体育馆的内部可谓完全换新。首都体育馆内部除增加制冰功能,建设一块31m×61m的多功能转换标准冰场,满足赛时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比赛需求外,还改造了除湿、送风系统,及看台座椅等,座椅采取并列式排布,调整了腿部空间与座椅间距,保障场馆赛时竞赛环境,使现场观众观赛体验更为舒适。

在现场,一块亮白色的冰铺在场馆的正中央,冰面洁白通透,像一块巨大的玉石。场馆顶部新增了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并围绕场馆设置了环屏,非常具有科技感。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主任丁东介绍,为了打造“最美的冰”,改造团队还在场地四角分别布设激光投影仪,将绚丽的灯光与优美的画面投影至场馆顶部的屏幕,当运动员在冰面上尽情舞动时,仿佛置身冰雪世界的梦境一般。

“最美的冰”不但可以在冬奥会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赛时营造梦幻的竞赛体验,也为赛后吸引群众性冰雪运动体验提供沉浸式运动氛围和观众视觉引导。

两小时可实现两种冰面转换

不仅是“最美的冰”,这块冰还被参与测试赛的运动员称为“最快的冰”。首都体育馆冰面采用了二氧化碳制冰的方式,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热能回收率高。这种制冷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而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的情况。目前,首体园区共有4块冰面采用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成为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制冷冰面最集中的区域。

在冬奥会期间,这里将成为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的赛场,但这两种比赛需要的冰面条件并不相同,需要进行转换。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短道速滑竞赛主任申鸰介绍,今年4月份,场馆专门为了冬奥会安排了测试活动,进行了7次两种比赛的冰面转换,均能在2小时内完成。

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对冰面的要求不同,“短道速滑冰面温度为-7℃到9℃,厚度为3.5到4厘米,而花滑冰面为-4℃到5℃,厚度为4到5厘米。我们通过调节冰面温度,使得冰面的硬度适宜,来满足两种比赛的需求。经过测算,我们都能在半小时内完成场馆转换,调节围挡等相关设施,再给制冰预留一个半小时,测试均很成功。” 申鸰说。

赛后可满足大众健身需求

改造后的首体园区具有5块冰面,均在设计之初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适应群众性健身打下良好基础。首体园区的改造,不仅满足冬奥会比赛及训练需要,更放眼长远的冰雪体育发展。

据介绍,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除保障奥运会赛事需求,赛后既可承接各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冰上项目赛事,为首都提供更多更好的冰上赛事,还可与夏季项目实现无缝切换。

训练场馆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冰坛”,赛后在开展专业运动员训练的同时,还将成为向青少年推广普及冰上运动的共享设施。首都滑冰馆赛后将作为全民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基地定期向公众开放,整个园区实现了比赛、科研训练以及群众健身的全覆盖,成为中国冰上运动的中心。(刘洋)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