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中国热科院选育年亩产油量超两百公斤新品种油棕 高产油棕诞生记

[时尚] 时间:2024-04-19 15:31: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39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中国热科院选育年亩产油量超两百公斤新品种油棕 高产油棕诞生记

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玉洁 通讯员 田婉莹 实习生 李爱美

我国油棕品种又添新成员,海南年亩产油量超过200公斤!周刊中国近日,热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橡胶所)和海南省农垦科学院成功选育油棕品种“热油6号”,院选育年油量油棕油棕并通过全国热带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亩产成为我国首个年亩产油量超过200公斤的超两油棕优良品种。

这些年来,斤新记我国每年食用油供给缺口很大,品种自给率不足40%。高产作为世界第二大棕榈油消费大国,诞生我国2019年棕榈油进口量达750万吨。海南油棕,周刊中国能产出棕榈油,热科是院选育年油量油棕油棕世界上单位面积产油量最高的油料作物,“热油6号”的亩产成功选育,为提高食用油自给率创造了更多可能。

亩产油量200公斤是什么概念?粗略统计,一亩大豆的产油量大约22公斤,一亩花生的产油量约41公斤,一亩油菜的产油量约为66公斤,也就是说,每亩油棕产油量是大豆的9倍、花生的5倍、油菜的3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热油6号”拥有浓烈的“海南基因”,它不仅是科研人员在海南成功选育的,也更适宜在海南及相似气候区域推广种植。

科研人员比较记录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结果情况。

耗时22载成功选育

油棕是热带木本油料作物,海南油棕种植历史已有90余载。早在1926年,我国在海南引种油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油棕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油棕进入商业化种植阶段,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对油棕的系统研究也从这个时期开始。

但时至今日,海南油棕仅为零星分布,大部分油棕被当作绿化树种,为何我国油棕产业始终未能形成规模化种植?

“油棕是典型的热带植物,但我国热区地处热带北缘地区,与传统植棕国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选育适合我国热区环境条件的抗逆高产油棕品种意义重大,十分必要。”中国热科院橡胶所博士、油棕研究课题组组长曾宪海认为,油棕产业的“受制于人”,关键在于缺乏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热油6号”之所以高产,关键在于品种好。

不像短期作物,油棕种植后8年至10年才进入旺产期,也就是说,想要选育一个优质的油棕品种,要花十几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若要追溯“热油6号”的诞生,不得不把时针拨回1998年,那一年,国家启动新一轮油棕引种试种项目。

当时国内的油棕研究可谓是“一穷二白”,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的科研人员几乎是从零开始,踏上漫长的油棕品种选育、种植栽培之路。他们把海南当作“试验场”,跟着前辈学、跟着国外学、跟着书本学,从攻克组培苗育苗技术,到种上第一株优质良种,最后收获丰产的“热油6号”。

油棕林也是一种景观。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摸索,用两年多时间培育出了12个优良品种的种苗,薄壳肉厚。到了2001年,我们把这些品种分别种在海口、澄迈、文昌、屯昌、儋州等地。”曾宪海介绍。

无数次的品比试验和区域性试验,只为从12个品种中选出“精兵强将”,测试它们在海南不同生态类型区中的生长状况。“我们做这么多测试对比研究,就是为了弄清楚每一个品种的稳定性,摸透每一个品种的生物习性,选育出‘尖子生’。”曾宪海说。

这些年来,每隔一段时间,研究人员都会用脚步丈量海南每一个油棕种植区,记录每个品种在不同种植区的详细生长信息,包括叶片、茎干、果穗、果实等植物学性状以及寒害、病虫害发生等抗性表现,比养育孩子还要仔细、规律。

除了高产,“热油6号”还拥有早花早果、高产稳产、品质优、抗旱和抗风性较强等优点,适宜在海南及相似气候区域推广种植。

中国热科院橡胶所油棕课题组研究人员在田间作业。

“油棕长大了,我们也老了”

“热油6号”的“诞生”经过了引种、育苗、种植、开花、结果、榨油等多个生命历程,耗时22载。而22年,也是曾宪海的工龄。

1998年,22岁的曾宪海初入职场,所里没人研究油棕。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他奔向中国热科院橡胶所研究员林位夫的课题组,跟着年长自己21岁的林位夫走上了一条责任重大、困难重重的油棕研究之路。

研究油棕,林位夫也是“半路出家”。当时主攻橡胶树的他考虑到,我国食用油大幅度依赖进口,国家承担着很大的外汇压力,因此“世界油王”油棕的研究刻不容缓,加上油棕和橡胶树的研究有共通之处,身为科研人员,他们势必投身其中,把活揽过来。

“油棕探索项目”,当年确定的项目名称就透露出了艰难。“研究的过程比想象的还要难,毕竟油棕的研究停了太久,产业基础、种质资源、研究人员、研究经费、研究内容都断了层。”林位夫告诉记者。

国内几乎没有可供参考的资料,研究人员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展开野外资源考察,从零开始,考察记录热区的每一株油棕,对油棕种质资源进行收集整理,一点点创造属于整个国家的油棕资料。

就这样,林位夫带着几个年轻人,先后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5省区的67个市县,开展了多次大规模油棕种质资源调查,普查筛选出41个油棕居群172株油棕优株,并进行定点观测,初选出一些抗寒、抗旱、高产等优良单株。

“热油6号”成功选育后,林位夫年近65岁,已过退休年龄,但他仍继续参与油棕研究。“如果没有1998年的油棕探索项目,没有两代科研人员的接续奋斗,也就没有如今的‘热油6号’。如今,树长大了,我们也老了。”林位夫说。

“不夸张地说,刚开始工作时,我对油棕品种、分布情况及特性没有全面了解,即便是林老师制定了研究计划,我有时也无从下手,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曾宪海说,在国内,油棕品种选育几乎没有经验借鉴,只能照着国外的经验,依葫芦画瓢,一点点摸索着进行。

中国热科院研究人员在田间作业。

努力把油棕种植区向北延伸

在“热油6号”生长的近20年时间里,经历过多次强台风、持续干旱、低温阴雨天气等各类极端天气,外界环境的刺激,使得品种的抗逆性、丰产性也得以充分表现。

中国热科院橡胶所油棕课题组选育的高产新品种——热油6号。

当前,中国热科院橡胶所建成了我国面积最大、品种资源最为丰富的油棕种质资源圃,总面积660亩,收集保存着国内外油棕种质资源335份共7168株,评价并筛选出了一批特异种质材料,为我国油棕良种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虽然我们培育的油棕品种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只要发挥现有油棕特色资源及油棕无性快繁技术优势,我们培育出优质、高产等突破性油棕品种指日可待,油棕产量潜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林位夫表示。

当前扩大油棕种植面积、配套棕榈油加工特别是初加工技术等方面,都需要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因为海南土地面积有限,想要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比较效益,除了选育适合我国热区环境条件的抗逆高产油棕品种外,选育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适宜轻简化加工的油棕品种,拓宽种植区域也是未来大家的努力方向。”曾宪海说。

2015年,研究人员到云南某霜冻地区进行种质资源考察时,找到3株抗冻、高产的油棕新种质。这些适应国内热带北缘地理环境条件的油棕种质资源,让团队兴奋不已,这意味着,适宜油棕种植的区域又可以向北延伸了。

本版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海南油棕简史

文\海南日报记者 王玉洁

通讯员 田婉莹 实习生 李爱美

油棕是公认的“世界油王”,种植面积仅占世界油料种植面积的5%,产油量却占到世界植物油的40%。它喜高温、湿润、强光照射和土壤肥沃的环境,能够长成10多米高的大树,粗看上去还与椰子有几分相似,因此油棕又有“油椰子”的俗称。

油棕最为夺人眼球、使用价值最高的,当属它那大串的果实。油棕果实由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和核仁组成,成熟的中果皮又称果肉。

果肉可以被加工成棕榈油,虽然棕榈油很少以桶装油的形式出现在国内商超或厨房中,但不可否认,大量的棕榈油进入了食品工业,成为生产副食的原料油。不过,棕仁油更大的用途并非走上餐桌,而是作为高级化妆品、护肤品的原料。上好的香皂要加入一定比例的棕仁油,使其更为润滑舒爽。而护手霜、面膜等产品中,也都能看到棕仁油的存在。

“油棕起源于非洲热带地区,是古老的油料作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所油棕课题组组长曾宪海介绍,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它才进入世界贸易,逐渐为更多人所熟知。

1926年,我国开始引种油棕,在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北流和云南河口等地都有试种。当时在海南,最先种植油棕的地区位于今三亚南滨农场(现属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到了20世纪40年代,日本人在三亚种植的油棕产量可观,大规模种植油棕引起重视。

1960年,周恩来总理到海南视察南滨农场油棕园,指示农场要把油棕种好。同一时期,从广东迁到海南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开启了国内最早的油棕系统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全岛厚壳种油棕被淘汰,薄壳种油棕登上历史舞台,南海农场开始大规模种植油棕,城市的道路、公园、住宅小区等公共场所也逐步有了油棕这一典型的绿化树种。

因油棕巨大的需求量,以及海南适宜种植油棕的自然条件,1984年前后,当时的广东华侨管理局与一些马来西亚华侨共同成立澄迈华侨农场,在海南种植了近4万亩油棕,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就在80年代后期,油棕产业后期管理跟不上,产油量不尽如人意,油棕园开始荒废,打击了许多人的信心。

很快,国家推行科技体制改革,许多科研经费被收回,产量上不来的油棕课题组也被撤销。大约到了1987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油棕研究被迫停止。

不过,油棕产业的命运在1993年发生了转机。当时,我国油料依然大幅度依赖进口,国家承担着很大的外汇压力,相关部委负责人到海南考察油棕,鼓励科研人员以发展天然橡胶的精神研究油棕,为国家作出贡献。

1998年,中国热科院橡胶所成功申请国家“948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对油棕丰产栽培重新展开研究,一直到今天。如今,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王玉洁 田婉莹 李爱美)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