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发布《“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

[时尚] 时间:2024-03-29 15:02: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79次

  今天(4月22日),十四五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的国家古工《“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全文发布。

  《规划》共分四章。文物前两章主要阐述发展形势、布考指导思想、作专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项规第三章明确重要任务,十四五第四章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国家古工其中,文物重要任务包括7个方面,布考即深化重大考古研究、作专切实做好基本建设考古工作、项规推动考古科技创新升级、十四五加快考古成果转化利用、国家古工促进中外考古交流、文物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夯实人才队伍基础,并设置了18个重点任务专栏,作为落实《规划》目标的主要抓手。

  重点任务1.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

  聚焦中国文化起源(距今10000至5000年前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距今5000年前后至先秦时期)等历史阶段,深化考古研究,阐明中华文明要素形成、中华文明起源及文化共同体形成等重大问题,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国际合作。

  以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及西辽河流域地区的石峁、陶寺、二里头、殷墟、三星堆、良渚、牛河梁等核心遗址为工作重心,深入研究重点遗址所在流域及区域在文明演进中的形成过程、基本态势和发展流变的时空框架、区域差异、文明演进道路差异的表现与动因。

  重点任务2.“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加强考古学基础、前沿理论研究,完善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围绕中国境内现代人起源、史前区域文化的发展演变、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问题,加强考古学与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合作,集中优势力量解决重大历史问题,培育跨区域、多学科合作项目,形成“考古中国”基础项目库。

  继续实施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海岱地区、河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等项目,以考古学研究成果推动构建和完善中华文明发展时空框架。

  积极培育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形成与发展,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和社会的形成,和西北、东北、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区域性、专题性重大项目;深入开展石窟寺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构建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体系;持续推进城市考古、手工业考古、古代交通和贸易体系等方向研究;围绕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洛阳城、辽上京等大型城址培育重大项目,厘清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

  以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考古、中外石窟寺艺术比较研究、海洋文明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为重点,推动古代文明比较研究,加强从全球视野来审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核心特质,多维度阐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任务3.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

  围绕中国-东亚古人类起源与演化、早期现代人起源与扩散等重大问题,以泥河湾盆地、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为切入点,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和重点遗址的发掘、研究,夯实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和发展谱系;分析东亚古人群的生存适应模式、技术文化特点,以及对极端环境的文化和生理适应过程与机制。探讨东西方古人群迁徙、扩散、交流与族群融合的过程及动因。构建旧大陆古人类体质形态与遗传过程数据库的基础框架,建立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和环境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协作的研究范式。

  重点任务4.水下考古

  以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为主线,以海岸线变迁与人地关系研究、近现代沉舰与明清海防研究为两翼,不断加强海洋文明研究。持续开展我国沿海海域水下考古区域调查,逐步摸清我国沿海海域水下文化遗产状况,搭建全国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平台。推动将水下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纳入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水利专项,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或水下文物保护区,探索建立涉海、湖、江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制度。实施长江口二号沉船考古保护项目、甲午海战沉舰考古调查研究、圣杯屿沉船考古发掘、南海一号沉船和华光礁一号沉船整体保护等重点项目,出版华光礁一号、南澳一号、南海一号、甲午沉舰系列考古报告。

  重点任务5.“先考古、后出让”制度

  落实自然资源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统筹划定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地方文物主管部门与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协商机制,及时将基本建设考古项目信息通报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先考古、后出让”政策和配套措施。

  重点任务6.基本建设考古勘探管理

  强化基本建设考古勘探管理,修订《考古勘探工作规程》,保证考古勘探质量和文物安全。落实省级文物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组织实施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管理政策,明确基本建设考古勘探项目管理流程。发展壮大考古勘探专业队伍,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建立健全购买服务监管、项目质量控制、从业人员和单位监督机制。

  重点任务7.考古科学实验室建设

  依托高等院校和考古科研机构,加快整合资源和人才优势,推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考古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支持陕西、浙江、河南、山东、四川等地建设8—10个区域考古科学实验室,为行业科研能力提升提供创新驱动平台。

  重点任务8.考古科学关键技术研发与综合应用

  加强新技术研发和设备改进升级,组织开展航空遥感考古和地球物理探测、浅埋藏水下文化遗存探测、痕量残留物识别等关键技术专项研发,制备陶瓷、玻璃、金属等无机质文物检测分析的标准物质,以最新科技手段有效拓展考古研究广度与深度。依托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等重大项目,开展年代学、古环境复原、人地关系、农业起源与发展、手工业生产与流通体系等综合应用研究。

  重点任务9.考古技术装备提升

  提高考古技术装备标准化水平,加强便携式分析检测、考古物探、考古测绘和数字化等专业设备应用与迭代更新,推广考古专用集成工具包(箱)常规配备,鼓励在重要考古工地配备移动考古实验室、文物移动医院,提升考古工作现场的检测分析能力和抢救保护能力。建设全国考古工作信息数据平台,实现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纳入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基本建设考古项目数据纳入途径。在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中推广最新装备设施,加快推动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提升考古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能力,试点考古资源信息行业共享共用。

  重点任务10.考古报告出版工程

  实施20世纪田野考古档案抢救性整理与保护项目,加快考古报告整理和研究成果出版。推进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须弥山石窟等重要石窟寺考古报告出版;编辑出版良渚、石峁、二里头、偃师商城、殷墟、三星堆、琉璃河、汉魏洛阳城、海昏侯墓、西汉帝陵、唐代帝陵、圆明园遗址等20—30部重要大遗址考古报告;推动三峡库区报告集出版;加快重要考古发现和“考古中国”考古报告集出版。

  重点任务11.中国考古读本编写工程

  组织考古、历史、教育、文化等领域专家共同编写权威性、科普性的中国考古读本,根据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系统阐述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加强与教育部门沟通协作,及时将已被广泛认可的考古最新成果纳入中小学历史课本、读本,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鼓励编写面向不同读者的考古类科普读物,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传播。

  重点任务12.“考古+融媒体”传播计划

  鼓励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参与考古成果转化利用,积极引入新兴传播方式和业态,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丰富多样、科学准确的考古成果传播体系。积极培育高品质考古类文化产品,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考古成果传播品牌,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古学讲座系列活动。引导、规范考古类网络信息平台和公众号建设,向社会公众普及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和科学的考古学知识。

  重点任务13.“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推介

  健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发布机制,通过国家文物局及时发布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支持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建设“考古中国”成果网络信息平台,采用文字、图片、纪录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策划“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云展览”,线上展现中国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并实现多语种对外传播推介,全方位展示中华文明风采。

  重点任务14.中外联合考古行动

  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积极引导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赴周边地区和世界主要文明地区,开展合作考古研究,加强水下考古等专门领域合作。综合开展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的国际比较研究,支持围绕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石窟寺考古等国际性课题开展合作研究,推进实施一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促进中外考古学理论、技术、方法互鉴互动。推动甲骨文、丝织品、青铜器、陶瓷、玉器等学术研究国际化,培育文物、考古领域的世界性学术课题,清晰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推动建立中国语境的世界文明史观。依托考古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设若干世界考古科研基地,支持建设2—3处境外考古工作基地,培育5—10个中外联合考古示范项目。支持西北大学建设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

  重点任务15.中华文明文物基因库

  支持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机构、高等院校,多渠道搜集、采集能够反映中华文明基因的典型性考古标本和数据资源,建设集资料存储、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护修复、成果展示于一体的中华文明文物基因库,搭建文理交叉、协同创新的新型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平台。

  重点任务16.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建设

  推动考古标本库房和标准化建设,支持山东、河南、四川、西藏、陕西、青海、新疆等省份有考古发掘资质的单位在遗址遗迹丰富、考古任务较重地区建设20个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

  重点任务17.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

  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国家级考古机构,以及陕西、浙江、河南、山东、四川等省级考古机构创建10—15个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带动和示范作用,增强国际学术对话和竞争能力。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考古机构的创建和考核标准,引导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重点任务18.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

  创新行业优秀人才培养模式,以拔尖人才、特需人才为重点,培养选拔100名考古领军人才、100名考古青年英才、500名考古科研骨干,通过实施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扩大高校考古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加快考古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式,逐步稳定、壮大人才队伍,力争到“十四五”时期末全国考古人员总数超过10000人,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年龄梯队和知识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考古人才队伍。

  到2035年,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基本建成。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考古研究取得关键成果,中国特色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更加成熟。科技创新驱动明显,学科交叉融合成果突出。考古成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考古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

  (总台央视记者田云华)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