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雪梅冷逸”与“寒林萧索” 正文

“雪梅冷逸”与“寒林萧索”

[休闲] 时间:2024-04-19 21:42:0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79次
“千山鸟飞绝,雪梅冷逸万径人踪灭。寒林萧索孤舟蓑笠翁,雪梅冷逸独钓寒江雪。寒林萧索”描写冬天的雪梅冷逸诗歌当以此诗为上佳之作,不仅用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寒林萧索形象,更将中国文人所注重的雪梅冷逸“内向超越”表述得淋漓尽致。所谓的寒林萧索“内向超越”,就是雪梅冷逸重视个人的精神修养,这是寒林萧索历代中国文人最为讲究的显著特征。若以绘画而言,雪梅冷逸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当是寒林萧索此诗的最佳阐释。此图只画一叶扁舟和独坐垂钓的雪梅冷逸渔翁,他坐在小舟一端,寒林萧索身体略微前倾,雪梅冷逸专心致志地垂钓,乃至于扁舟的另一端微微上翘,于是漾起微波,旋即归于虚无。水面如镜,人生若寄,纵有浩渺烟波、千秋功业,亦敌不过寒意萧瑟。而渔翁专心于垂钓,显然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萧索,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邈远的意境和寥廓的想象空间。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学中国画,本不在实,真实在虚。《庄子》曰:“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是以中国绘画表达冬天的景物注重于虚,而不在实,似淡而虚却真实且美。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审美的需要。所谓客观原因,自然是冬天里万物凋零、色彩单调,大雪满山之时更是天地一色,这固然壮观,然不足以入画。所谓主观原因,自然就是文人于野,当如龙战于野,虽然其血玄黄,但依然保持着龙的尊严。宋范仲淹曾经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若仅仅解释为卑微者的无谓抗争,就显得单调了。毕竟,人之所贵乎枯淡,在于其外枯而中膏也。故所谓“默者”,亦当应饱含着文人的自我尊重和坚毅自省,否则何以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是以我们更注重的是精神不死,因此冬天里符合此审美观的艺术表述对象虽然很多,却不容易表现。更多画家乐意享受人生,谁肯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出去写生呢?

李迪《雪树寒禽图》

但雪景是必然要表述的,否则谈何“鸣而死”,总有人会直面人生中的困境作出不同常人的选择,这也是英雄主义所以能提升人性的关键意义。当然,与直接描绘雪景不同,古人更多采用了马远的以虚化实、以实彰虚的方法。究其原因,明代著名画家文徵明有一画跋基本说透了这一点:“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若王摩诘之《雪溪图》、李成之《万山飞雪》、李唐之《雪山楼阁》、阎次平之《寒岩积雪》、郭忠恕之《雪霁江行》、赵松雪之《袁安卧雪》、黄大痴之《九峰雪霁》、王叔明之《剑阁图》,皆著名今昔、脍炙人口。余幸皆及见之,每欲效仿自歉不能下笔。曩于戊子冬同履吉寓于楞伽僧舍,值雪飞几尺,千峰失翠,万木僵仆,履吉出佳纸索图,乘兴濡毫演作《关山积雪》,一时不能就绪,嗣后携归,或作或辍,五易寒暑而成,但用笔拙劣,不能追踪古人之万一,然寄情明洁之意当不自减也,因识岁月以归之。”文徵明列举了很多著名的雪景画,其中王维的画存疑,现在基本没可能看到原作了,至于宋人之后大概还可以见到真迹。不过,明初以来官方提倡主流画风,俨然师从两宋者居多,乃至后人以此视之为两宋作品,尤其明代后期甚至出现了出版专辑、造假销售的营销手法。是以所谓宋画,除却来历清白者,大多亦当有所猜疑。元明之后,画家原作大多存世,是以区分真赝还是相当有依据的。当然,无论人造雪还是自然雪,都可以滑雪畅怀,若非关乎经济权益,真赝之分确实也没什么必要重视。毕竟一个人读画,若想体悟在心、得其佳处,当只分好坏而莫论真假。所以,古人画雪,点到为止,更看重向外之意。今人有画工画雪,惟妙惟肖,然“虽工亦匠”,失去了雪之于冬天的特殊意义,即“藏”即“虚”。执着于物相失之真,执着于情者宜无情,心有所偏好则不得其正,所以,古之君子说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其本意也是追求内涵、舍却外相而已。这也是所有古人画雪、赏雪的初心所在,非此难以说是合乎中国传统文人画审美标准的作品。

王冕《墨梅图》

人曰雪梅,则貌美如花当非其所望,精神自信、开朗坚毅才是本心。梅花恰得其时,于冬日万物尚在休眠时绽放,花团锦簇,枝条交错向上,生机勃勃,令冬天里的文人欣喜不已。所以,梅花是古之君子自诩的最佳物象之一。元代王冕擅长画梅,有诗曰:“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将梅花引申为乾坤清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梅花的精神赋予,是中国历代文人坚韧不屈的精神形象。当然,也有人说:“邓尉幽谷里,澄冽冷香侵。傲雪原无意,凌霜岂有心?诗人呈妙句,画史写琼林。暖寒随大化,由他誉古今。”(陈玉圃《咏梅》)看似为梅花精神作一个相反的注脚,实则又是另外一种自信自爱的精神赋予,两者实则并非对立关系,只是中国文化中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而已。一者是儒家思想的舍生取义、济世救人的情怀,比如杜甫茅屋为风所毁,思来想去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者是道家思想的自爱自尊、追求自由的理想,比如柴屋被火烧毁的陶渊明移居船上,虽然也向往“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的生活,但“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两个落魄人有着思考人生的不同角度,在“梅花傲雪”这个具体物象上却是统一的。不自由谈何文艺,不自爱谈何尊严,不自强谈何理想?所以,古今画家喜欢画梅花,其实表达的正是这样的理想。譬如扬无咎,人品高洁,自然爱梅,其梅亦高洁清逸,可以去俗。可恨徽宗轻佻,偏听偏信,笑之为“村梅”,一如当今有人鄙陋无比,以“倒霉”为由,拒绝接受斜枝侧梅,言之凿凿,贻笑大方。是知所谓雅俗共赏,其实是个美好的理想。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非关富贵贫贱,却从来不是同一个世界里的审美。此外,雪竹也是此中情境的代表者,徐渭的《雪竹图》笔墨淋漓,情绪坚毅,错落之间自有一种高尚情怀。不过,对文人来说,竹也好,梅也好,皆不过是过河之舟而已。画梅画竹,究竟如何是好,画者不必思量,读者无须介怀,但取其清逸而已。

关于冬日最喜欢的诗歌还有白乐天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语句从容亲切,精神放松自如,远不是青涩时候“长安居大不易”的窘迫,更加贴近自然天成的境界。人们因畏寒而厌弃冬天,实则是留恋自己的欲望。于天地自然来说,冬天岂可或缺?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而已。

宋代李成,山东人,被后人称为“画圣”,却一直以文人儒者自称,很不喜欢将画画作为职业。他擅长画寒林,于冷然萧索中展现清逸自如的情怀,笔精墨润,超凡脱俗。李成的孙子入仕后,出钱收购李成留存在世的大多数作品,无论真赝皆付之一炬。作为孙子,他遵守的是孝道,不愿意爷爷以画师之名声闻于千载之后;作为文人,他却有愧于道统,擅自销毁属于文化传承的精品,可谓文化罪人。究其原因,还是其未有“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智慧,或者是宋人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李成绘画之贵在何处,更不知古人唾余在今天也显得尤为珍贵。

曹知白《寒林图》

李迪《雪中归牧图》

所谓寒林,也是大自然留在冬日里的一点笔墨,会者从中可以体会真如,不会者且视之为萧索亦可。李成《晴峦萧寺图》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国宝外流,真是太遗憾了。此图中主峰突兀破空、秀润挺拔,颇有一峰独秀的感觉,看过桂林独秀峰的人当有同感。桂林山水之妙不在奇而在秀,云雾缭绕之际环看四周,山峰错落,通透融合,飘然洒脱,宛如仙境。画面透亮才显得笔墨干净利索,画家心境超脱非有数十年读书体悟之功,妙不可得。山丘错落,寒林叠嶂,山寺建筑随着山势仰伏。山寺主塔耸立突出,与主峰成呼应之势,自然令人有仰望之意。山脚处涓涓溪水上接远山瀑布,一木桥架于溪面之上,游人来来往往,辗转于红尘和山寺之间,宛若贯通过去与未来。此图的笔墨、构图,乃至令人深思之境,皆为上上品。

李成另外一幅精品《读碑窠石图》依然藏于海外。寒林萧索,木叶脱尽,满地苍茫,石碑耸立,冷寂漠然,游人驻足品读,究竟是读碑,还是有所感慨呢?文人传承,从来都是寂寞中事,愿意与否,其中滋味皆不可为外人道也。不是不想说,而是想说却不知道该怎么说、如何说、说什么,只能于寒林中读碑。瑟瑟寒枝,漠漠碑石,平野辽阔,荒草茫茫,人且无言,风自萧索,与“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的意境恰恰相反,却一样动人心弦,令人感怀不已。从技法上看,此图寒林树枝以细线勾勒,再用墨染,枝干皆作蟹爪状,纵横交错,最为正统,当是此种画法之滥觞。所画山石,不重皴擦、勾勒之变化,全在线条的松动自如,用墨轻、笔势灵,自然厚重之余有灵动之态,后人“卷云皴”当是有鉴于此。后有解读者曰“寒林”即“翰林”,故曰画家爱画翰林,当是贵人求之也。思前想后,人世间真正如大雪封山,无甚可乐之处。寒林之图,所谓的寂寞萧索之意不过是文人的自娱自乐,一如冬日里的小火炉令我等游子多少有些暖意而已。曹雪芹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真正的文人画经典,则令人能想象古之君子的生活不易,不免与曹先生有同感。

文徵明《寒林晴雪图》

不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个曹雪芹养活了何止几千几万人?思来想去,他应该含笑九泉了。若没有这样的情怀,当不会成为曹雪芹。我们读中国传统文人画里的冬天景致,也是此理。所不同者,我们读画更注重见贤思齐。比如文徵明亦有《寒林晴雪图》,藏于上海博物馆,此作虽然画的是高山积雪,却无寒意,只见山崖滋润、树木舒挺,宛若温馨宁静的小火炉旁的一杯清茶,这非常符合文人的雅致情怀,虽跟李成之作的语境不同,表达的却是同样自爱自重的情怀。

后人多推崇王蒙画雪中泰山的典故。传说王蒙在泰安担任公职时,面泰山作画,一画三年。同为画家的陈汝言来访,恰遇大雪,大概有“雪夜访戴”的雅兴,于是想将此图转作雪景。王蒙思之不得,反倒是陈汝言用小弓挟粉笔弹在画上,将图改作雪景,王蒙叫绝,以为神奇,遂题画“岱宗密雪图”。后人以之为王蒙雪景绝笔,实则只是一种借助工具的技法而已。后有人卧其画榻之下,三日始满足而去,不过也是无脑“粉丝”,后人之后人唯怪异奇特为尚,特以此炫目而已,不值得我们去学习。正如许多人赏雪、踏雪也只是应个景,当真不对,不当真也不对,真是令人左右为难啊!

项圣谟《雪影渔人图》

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冬天景致大致如此,相比其他三季,冬景为主题的画作确实可选择的比较少。客观原因有天寒地冻、呵气成冰、墨凝笔硬、不适合作画等,主观原因则还是因为能真正欣赏和体会冬景神韵的人实在太少了。世俗喜欢热闹,画家也就大多从俗,古人没有如今这么好的条件,今人有了暖气、羽绒服等,滑雪、赏雪则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冬天景致的画作或许会多起来吧!加上特殊的材料和技法,雪景的绘画作品越来越逼真,有人甚至以此为生,宛如红学家们寄生于《红楼梦》,号冰雪派云云。唯一遗憾的是,画的雪景越逼真,艺术的品位反而越低下,乃至最终俗不可耐、令人厌恶。何故?中国传统绘画是一门讲究人文修养的艺术,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观、审美观,舍此皆虚妄也。总之,红学家们再怎么努力,也写不出第二部《红楼梦》来,执着于外相的艺术家们再勤奋努力,也画不过心有灵犀的“会心一笑”。

其中滋味,如雪天里品一盏红茶,且自体会。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