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银锭桥》:八年味道不减,更添新滋味

[百科] 时间:2024-04-18 10:59:0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32次

  作者:王 润

  2015年,话剧年近80岁的银锭“大导”林兆华导演的原创京味大戏《银锭桥》首演时,就让观众们觉得这盘“京味菜”耐人寻味很地道。桥年今年,味道味这部已经演了8年、不减经受住了时间和全国各地观众考验的更添《银锭桥》,以重新调整的新滋新面貌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给人带来了更大的话剧惊喜。

  不仅全新设计的银锭舞美灯光,让“重新装修的桥年于家二荤铺”在整体视觉表达上有了新的诠释;而且著名音乐人郝云也带着乐队首次出现在话剧舞台,演唱多首和这部作品相得益彰的味道味原创歌曲,同时还化身剧中人物,生动演绎了一个京城胡同里的不减摇滚青年。最重要的更添是,经过时光的新滋沉淀和精心的打磨,整部戏的话剧节奏更加流畅到位,演员们的表演更加炉火纯青、自然松弛,也更加突出了林兆华导演曾经特别提到的“生活流”质感。

  被称为“老戏骨”的倪大红深入骨髓地演出了北京后海银锭桥畔“于家二荤铺”老板于五的灵魂特质,他的形体台词、一举一动,甚至一声叹气、一个表情,都会牵动台下观众的心。他和郝云在剧中一起“吼”的一段摇滚,更属华彩篇章;而最后一段掏心掏肺的独白,则颇见功力,让人回味无穷。史可的表演,不仅淋漓尽致塑造出一位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北京胡同大嫂,还以四两拨千斤的游刃有余,在所有的人物之间穿针引线,起到了“定海神针”一样的作用。蔡英男、崔永平、马卓君、轩传等演员塑造的角色也都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正是在这样值得享受的表演空间中,更能让人咂摸出这出貌似热热闹闹的“喜剧”内核中的“悲剧”意味。《银锭桥》的人物和故事其实很简单,小饭馆主人兼大厨五哥想守住“祖上留下来的东西”,但周围形形色色的人都渴望着更多的变化和精彩。最终,一个从头到尾没在台上出现过的“假古董”,一场充满荒诞色彩的“骗局”,一出没有任何“受害者”的“连环套”,似乎让每个人都皆大欢喜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得意、满足、狂欢的状态中,就连原以为最为清醒超然的酒鬼潘爷,也禁不住十万元的诱惑掏出了自己的银行卡。但只有五哥心里觉得不对,也更加孤独和迷茫了。不懂他的人,觉得他又傻又轴;懂得他悲哀的人,心中必定是五味杂陈。

  有人说,这出戏太简单,像“加长版小品”;也有人说,这个戏有点契诃夫的味道。确实,整部戏没有什么太过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讲什么深奥的道理,其实一大半都在以一种淡淡的方式铺陈人物的性格和生活,而只用了30分钟来表现“骗局”。据说《银锭桥》的剧本改了九稿,其中一稿曾由大导亲自动手,改出了一个历史和现实两条线索互相交织穿越、主题恢弘、冲突强烈、人物鲜明、众人阅后皆拍手叫好的剧本。然而就在大家都踊跃想要排这个“戏剧性高浓度”的剧本时,大导却压了两个月,连碰都没碰这个他亲自改写的剧本,反而又拿出了编剧最开始的本子,排出了这版如同“生活流”般云淡风轻的《银锭桥》,并且说:“我花时间写这么个版本出来,只是为了告诉你们什么是错的。”

  也许,正如在五哥心中,一个饭馆、一件东西、一份事情,无法用外在的“价格”来衡量内心的“价值”。而在大导心中,一出好戏、一部作品、一些感受,也不应该用表面的“戏剧冲突”淹没了真正有分量的东西。就像银锭桥畔的旧风景,小饭馆里的家常菜,再抿一口二锅头,心里荡漾着很多的滋味,却一下说不出,才是真正的味道。(王润)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