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赵晓辰谈音乐创作中的海南文化:柔若“渔歌” 坚如“闯海”

[热点] 时间:2024-04-27 08:43:0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30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赵晓辰谈音乐创作中的渔歌海南文化:柔若“渔歌” 坚如“闯海”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杨道

2021年4月22日晚,我省首部本土题材的海南海南海原创大型交响乐作品《南海意象——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回响》(以下简称《南海意象》)在省歌舞剧院首演。一时引发诸多关注,周刊赵晓中之后在海南各大专业院校进行了巡演。辰谈创作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马良称,音乐这是文化一部具有大作潜质的音乐作品,就海南音乐文化史而言,坚闯它拥有可观的渔歌地位。

《南海意象》演出海报。海南海南海

近日,周刊赵晓中逢其首演周年庆,辰谈创作诸多自媒体转发了其中的音乐部分乐章,《南海意象》重新回到音乐爱好者的文化视野中。4月20日,坚闯海南日报记者就此对该组曲作者、渔歌海南知名青年作曲家赵晓辰进行了专访。

赵晓辰

创作初衷源自对海南的爱

记者:《南海意象》是海南首部本土题材的原创大型交响乐作品,在海南音乐史上举足轻重。当初创作的初衷是什么?作为第一个“尝鲜者”,其间是否经历了不少艰辛?

赵晓辰:创作《南海意象》的初衷很单纯,就是对海南岛乃至南海,对这片蓝色热土的挚诚的热爱。

交响组曲《南海意象》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艰辛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创作之艰辛。该作品之命题是“南海”而非“海南”,因此,其承载着更为宏阔的人文视野。项目团队对作品的定位是:立足海南,放眼南海。从素材选择、技法构成直至最后的风格呈现,都力求使作品具备“南海格局”的多元和包容;二是排演之艰辛。作品的排演主体是海南大学交响乐团,这支由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组成的乐团不可能像职业乐团那样去运行,因此,作品的排演都是在不影响教学、科研等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尤其在作品巡演之际,周末及平时深夜排练成为常态。

赵晓辰(左二)与《南海意象》项目负责人曹量(左三)在演出现场。

以“闯海”和“渔歌”承载海南文化

记者:《南海意象》全曲共分为六个乐章。能否具体解读一下这几个乐章的表达?有怎样的故事和含义?它们如何有机地将海南的文化杂糅其中?

赵晓辰:第一乐章《序曲》呈现了两个统帅整部组曲的主题动机,它们广泛渗透于六个乐章,在不同的结构部分形成阶段性的向心力,从而加强整部组曲的凝聚力。第一动机承载了作者对于传承千年,通贯中西的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内核的深刻思考。我认为,数千年来中国人热爱大海、拥抱大海、探索大海、开拓大海,寄之于一个“闯”字,而这个无素材来源的四音动机即命名为“闯海动机”。第二动机则寄托了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直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那些扬帆起航、乘风破浪的代代闯海人的脉脉情愫。还有什么能比渔歌更能寄情、抒情的呢?因此,作者将第二动机命名为“渔歌动机”。它取材自南海原生渔歌中的经典语汇,婉转而绵长,伸缩性极强,与第一动机在形态、性格、情绪和气质上形成强烈反差。

第二乐章《大海之南》援引了海南黎族民歌中的经典歌调《五指山歌》,将其起始六音凝练为四音动机,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展开。之所以引用古老素材,正是为了诠释:循其祖德,慎终追远;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第三乐章《天涯往事》重新启用了《序曲》中的“闯海动机”和“渔歌动机”,叙事性的引子由低音弦乐交接于木管,通过竖琴、钢琴传递至铜管,直至返回低音弦乐,淌若流水,如歌如诉。这里是中华海洋先民世代生息的美好家园,青山常在、绿水常清。

第四乐章《骑楼老街》:结构遵循奏鸣曲式,主部主题以琼剧“过门”音乐为素材,幽默而欢快;副部主题则高亢而悲婉,表达了海外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以及对骑楼老街抹之不去的文化记忆。可谓:风柔日薄春犹早,唯一曲琼戏解乡愁……

第五乐章《丝路追梦》主题对《序曲》中的“渔歌动机”进行了深刻改造,将其柔美重塑为铿锵,使之与“闯海动机”融汇一体。中部主题由大提琴首次呈现,娓娓道来,逐步高涨,一首赞歌,呼之欲出。

第六乐章《走向深蓝》:在第五乐章《思路追梦》的中部主题出现的那一刻,我便产生了将其独立成章的冲动。这个主题纵贯两个八度音域,跌宕起伏,大气而深情。这是一个带有总结性、终曲性和主题歌性质的乐章。

著名指挥家卞祖善担任《南海意象》艺术总监并为演出执棒指挥。

记者:如何能使观众体会《南海意象》的立意,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赵晓辰:交响曲是来自西方的一种集大成的音乐体裁,由于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思想内容表达晦涩等原因,使部分听众对其望而却步。针对这一现象,项目团队为了更好地推广《南海意象》,普及交响乐文化,力求在不影响交响乐之原则、格调等的前提下,使其能够稍“接地气”,以使作品能够做到雅俗共赏,具备更为广泛的亲和力。

以多元创作彰显与海南的机缘

记者:您之前已创作过一本《海南风格钢琴曲集》。这应该是关注海南本土文化的首部钢琴曲集。曲集中您对海南多元音乐文化元素田野工作的用心令人印象深刻,黎族歌谣、儋州调声、儋州山歌、哩哩美渔歌、疍家咸水谣、海南八音、琼剧等等,几乎尽收,由此足见您对海南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且对其地域文化精神有着独特的领悟。说说您在采风及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包括心理上的。

赵晓辰:《海南风格钢琴曲集》是我在海南的音乐笔记,同样是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作品,其既是采风的成果体现,也记录着我的心路历程。当然,谈及采风中的经历和心理体验,也许两天两夜都难以道尽。概言之,采风所采,不仅是音乐材料,更是风情和文化,而我对海南文化的感悟,正寄于《南海意象》中的两个主导动机,即,柔若“渔歌”,坚如“闯海”。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并想要通过交响乐来展示海南文化的?说说您与海南及海南文化的渊源?

赵晓辰:显然,音乐的艺术价值并不能以体裁为标准,但是交响乐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毋庸置疑的,即它可以更为广泛、深刻地承载、体现乐思。因此,本着对海南的热情,结合我个人的专业方向,以交响乐诠释海南乃至南海的想法由来已久。海南岛,背靠大陆,面向南海,而海洋是这个世界的血脉。相信每个人都有海洋情结,因为她意味着远方和乡愁。而海洋,也正是我与海南及海南文化的机缘。

赵晓辰(右一)在乡下采风。

记者:您的新作是否已开始启动?可否透露一二?

赵晓辰:我的创作就像海南岛一样,非常多元。就风格来说,民族、古典、先锋、流行等,都有所涉及;就体裁来说,几乎涵盖歌曲、室内乐、合唱、合奏、交响乐、音乐剧、配乐等各领域。今后我会继续《海南风格钢琴曲集》的创作,因为它是日记,而非任务。同时,我会进一步开展大型音乐体裁创作,如交响乐、歌剧、音乐剧等。就题材而言,南海主题,依然是我的创作方向之一;同时,我也关注现实题材,比如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精神文明题材,与海南有着血脉联系的南洋题材,还有海南科技题材,如热作、南繁、文昌卫星发射等。

本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杨道)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