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宝宝我们一个也不能丢”——宁波市奉化区“青鸟探巢”精准帮扶农村失独老人

[知识] 时间:2024-04-20 07:05: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97次

原标题:“这些老宝宝我们一个也不能丢”——宁波市奉化区“青鸟探巢”精准帮扶农村失独老人

锋之社志愿者为结对失独老人集体过生日。老宝汪辰卉摄/光明图片

锋之社志愿者在尚田街道鹊岙村为结对失独老人检查身体。宝们不能波市汪辰卉摄/光明图片

“这个新鲜,个也刚刚从地里摘来,丢宁独老回家随便炒都好吃。奉化扶农”临出门,区青69岁的鸟探竺可良拿出一大把翠绿的番薯秧塞进徐森飞的手中,就像送别回娘家的巢精村失女儿返程一样,眼里充满了慈爱。准帮

他们不是老宝父女,却胜似父女。宝们不能波市2017年,个也由宁波市奉化区计划生育协会牵头主导,丢宁独老奉化锋之社爱心服务协会承接的奉化扶农农村失独老人健康关爱项目——“青鸟探巢”落地实施。居家养老、区青医疗服务、日常护理、精神慰藉……无数个日子里,志愿者们承担着亲朋的角色,用爱将失独家庭的伤痛细细抚平,把生活的勇气凝聚。

1.浸入式“探巢”,用真情敲开紧闭的心门

20万公里——显示在汽车仪表盘上的数据,是沈斌华4年里志愿为每户失独家庭奔波的足迹。五年前,沈斌华偶然接触到了锋之社。这是一家以奉化当地医疗志愿者为主要力量的专业性社会公益机构,始终关注农村基层弱势群体,由80后医生孙常波于2012年发起,目前团队成员近千人。

首次“触电”志愿服务,让沈斌华找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意义。沈斌华在宁波拥有两家企业、上百名员工,此后他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自己一头扎进了志愿事业。3年前,组织、管理能力强的沈斌华自告奋勇,成为锋之社“青鸟探巢”项目的负责人。

“探巢”,探的是逐渐老龄化的失独家庭。据统计,2020年奉化区共有49周岁以上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575人,其中大多数人超过60岁并且独居。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群老人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如何养老?

“帮扶计生特殊家庭,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之一。”奉化区卫健局副局长、计生协专职副会长范亚珠说,针对他们在精神、生活、医疗等方面的迫切需求,2017年,奉化区计生协创新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培育和引导锋之社来参与失独家庭的帮扶工作,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助”失独老人就医帮扶体系,提升老人健康水平和养老质量。

“相对于政府部门,我们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也给志愿者搭建了一个释放能量的平台。”沈斌华说,失独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大部分人生活在悲伤的阴影中,害怕接触社会。“这些老宝宝我们一个也不能丢,还要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活着。”

家住溪口镇董村的失独老人竺可良,几十年来将自己关在屋子里。那是木质老房子的二楼,地板松动、屋顶漏雨,一到下雨天几乎不能住人。从3年前开始,志愿者徐森飞以子女回家的形式,月月上门探望谈心,她还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为老人改造了一间由厨房和卧室组合而成的温馨小屋。挑了个好日子,老人搬进新家。打那以后,竺可良挂在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不仅愿意走出去到邻居家串门,还重新开垦荒地种起了红薯。最近,徐森飞又忙活起来了,11月份是老人的七十大寿,房间布置、订制油包等她都得亲手操办。

“我们不是帮扶者,而是他们的孩子。”沈斌华说,“‘青鸟探巢’不同于一般的志愿项目,从不做一阵风似的走访慰问,只做浸入式的帮扶。”就这样,从房屋整修到聊天宽慰,从做中秋团圆饭到过生日,志愿者们为失独老人提供了亲人般的关怀。“青鸟探巢”3年累计提供上门服务4320次,就医陪护326人次,心理咨询、应急帮扶367次,采集健康信息数4832份。

8月14日,“青鸟探巢”在2020年宁波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斩获金奖。紧接着,在9月28日举行的首届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又将一枚金奖收入囊中。

2.个性化服务,打造一户一策温情帮扶

“如果不是佳音赶过来,我家老头子这腿就麻烦了。”回想起丈夫朱南召不久前遭遇的一次意外,王美琴心有余悸。

王美琴口中的佳音是志愿者邵则亚,佳音是她的网名。那天,邵则亚像往常一样给她打问候电话,无意间得知朱南召受伤的消息。“他就是中午在田里干活不小心摔倒,伤到脚趾了,没什么事。”电话那头,王美琴语气轻松。邵则亚却放心不下,“叔叔要面子、怕麻烦,伤势应该没这么简单”,40分钟后,她就出现在江口街道朱应村王美琴家中。

“我看到朱叔叔的样子就知道蛮严重了。”邵则亚立即联系锋之社医疗志愿者,把人送到医院拍片、敷药,一切忙完已是半夜。“医生说骨折了,幸亏及时就诊,晚到一天就得上手术台。”

邵则亚的细心,来源于“青鸟探巢”的精准帮扶体系。针对每户家庭,项目团队建立了包括个人经济年收入、健康水平和实时需求等内容的帮扶档案,搭建了包括日常追踪、就医陪诊、住院陪疗等一站式助医系统。此外,根据实际情况,团队在助医健康帮扶、心理精神慰藉、经济收入提升三个方面为每户家庭定制个性化帮扶方案,并通过创新建立“社工+医疗志愿者+社会志愿者+本地志愿者”的帮扶团队架构确保项目队伍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实施精准化。

邵则亚对王美琴一家的关心不止于此。多年前,王美琴儿子不幸去世,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的是,孩子要上学,而两位老人卖鸭蛋的收入远远不够支付每年一万三的教育费用。“了解情况后,我就在朋友圈帮忙卖鸭蛋。”邵则亚说,现在王阿姨扩大了规模,一个月能有六千来块的收入,孙子孙女养得结结实实。

为了进一步提高结对家庭的经济收入,项目团队依托市区两级计生协和锋之社服务阵地设立12家“暖心超市”,由社工专职管理,同时开通线上销售平台,扩大失独家庭农产品销售圈,累计销售额30余万元。今年7月,奉化区计生协会、联通奉化分公司与志愿者共同举办了首场5G爱心直播带货活动,帮助溪口镇、萧王庙镇的3户失独贫困家庭销售水蜜桃,共销出1002箱、3000多公斤水蜜桃。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帮扶政策,范亚珠介绍,针对70周岁以上的失独老人,宁波不仅安排了生活照料人,每周一次上门进行日常打扫、亲情陪护、配药等,还给予这类人员每人每月300元的补贴;针对49周岁以上的失独老人,宁波集中采购了综合性保险,范围包括老人及第三代直系人员,费用由宁波市计生协会统一支付。

3.“绝缘”到“发光”,传递不断前行的力量

在奉化计生干部眼里,家住尚田街道印家坑村的印米再天生犟脾气,妻子汪炳素则少言寡语,10年前儿子去世后,她仿佛对任何事都失去了兴趣。

然而,仅仅与志愿者结对一年,汪炳素就从“绝缘体”变成了“发光体”,成为一名帮助他人的志愿者。印米再也从最初的强烈反对妻子参加志愿活动,到如今坚定支持。

缘分始于2017年中秋,汪炳素对此记忆犹新,“我记得总共来了10个人,他们陪我聊天,还烧了一桌菜,是我10年来第一次过中秋节。”那天,沉寂的家庭终于充满笑声,汪炳素憋在心里的话在那一刻倾泻而出。

志愿者和汪炳素的距离在一点点拉近。“月月聚”“月月游”“月月乐”三大主题活动,以及戏曲学唱、美食天地、健康讲座等兴趣小组,帮助汪炳素发掘了新的精神寄托。2018年,在志愿者的影响下,汪炳素加入锋之社,开始在村内义务清扫。慢慢地,村里志愿者从一个变三个,三个又变七个。最后,印家坑村计生协会春风志愿服务队成立了。

“我当时很担心,怕村里有人背地里议论她,她万一听到要受不了的。”印米再说,汪炳素刚开始做志愿活动时自己并不理解。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娘子军”,起早贪黑地清扫村庄,用一双巧手编织出坐垫、棉鞋为困难家庭送温暖。久而久之,村容村貌改变了,家风民风改善了,村庄刮起一股文明新风,人人争做志愿者,队伍扩大到六十多人。印米再感受着变化,看着妻子的笑容,终于成为她最坚实的后盾。

今年8月,锋之社成立全市首家实体化、专职化运作的“暖心家园”健康帮扶中心,将“青鸟探巢”的帮扶人群从当初的68户扩展至目前的212户,实现了全区60岁以上失独老人帮扶全覆盖。同时,建立起以失独老人为主要力量的文艺团队3支、志愿服务队1支,实现从被服务者变为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亲人带亲人、朋友带朋友,帮扶团队快速壮大,队员结构组成上至72岁退休老干部,下至21岁大学生。“在这项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不仅与失独家庭建立了十分紧密的联系,还用自己的行为源源不断地吸引他人加入。”锋之社秘书长孙常波说,组织日益壮大,证明了帮扶模式可复制、可持续,期待这只“青鸟”将来带着经验飞出奉化,飞到更远的地方去。

(本报记者 曾 毅 本报通讯员 干杉杉)(曾 毅 本报通讯员 干杉杉)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