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大师张继青去世 她是无数人心中“最美杜丽娘”

[时尚] 时间:2024-04-24 22:10:1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48次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昆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大师杜丽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名誉院长张继青,张继最美1月6日12时56分因病在南京逝世,青去享年83岁。世无数人

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榜首得主,心中2015年10月31日,昆曲年过七旬的大师杜丽张继青在上海大剧院登台,压轴大师版《牡丹亭》上海世纪盛宴上本,张继最美演出《牡丹亭·离魂》。青去她在接受《解放日报》访问时,世无数人提到最多的心中一个词不是经验,也不是昆曲技巧,而是大师杜丽认真。

大师版《牡丹亭》上海世纪盛宴上下两本是张继最美201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重头大戏,17位昆曲界七旬上下国宝级老艺术家联袂演出,张继青是最受瞩目的那个。她是当今昆旦年纪最长者,第一届戏剧梅花奖榜首,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获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她以《惊梦》《寻梦》《痴梦》三折表演饮誉海内外,又有张三梦之誉。

为何选择《离魂》,当时,张继青坦言,本来找我演的是《寻梦》。但教学与舞台演出是两码事,我考虑许久,还是选了《离魂》,动得少,唱的篇幅不多,短期内能达到状态。谦虚而坦率的回答后,张继青为《离魂》费的心思并不少,连续试妆三次,邀请1986年张继青版昆曲电影《牡丹亭》中的老搭档徐华、王维艰两位老艺术家再度饰演春香和杜母,连乐队也找来原班人马。采访中,坐在一旁的大师版《牡丹亭》制作人林恺忍不住插入一句:我们也被您弄得有点紧张。

《离魂》不在三梦之列,于张继青却有特别意义。在她之前,《牡丹亭》几乎不演《离魂》一折,她率先将《离魂》从文本变为舞台演出。《离魂》中,集贤宾一曲是曲唱名篇,用箫不用笛伴奏,体现杜丽娘离魂的气若游丝、凄楚哀婉。杜丽娘魂断之后,张继青加披一袭红披风,微笑满足地走下台,超过两分钟的一段行走,没有念白没有唱腔,却能让观众目不转睛。

在舞台上如有神助,张继青一开始接触昆剧,却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她从未正式拜过师,但认真加勤奋,令她先后得到尤彩云、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数十位名师指导,开始就是模仿,老先生都有一套规定的程式。熟能生巧,慢慢地越练越好,自己的感觉有了,也找到‘范儿’了。老师给了我‘两碗饭’,一是姚传芗先生的《牡丹亭》,另一个是沈传芷先生的《朱买臣休妻》。

白先勇在《我的昆曲之旅》中写道:试看看张继青表演《寻梦》,一把扇子就扇活了满台的花花草草,这是象征艺术最高的境界,也是昆曲最厉害的地方。

《朱买臣休妻》中的崔氏常被视为爱慕虚荣的庸俗妇人,张继青却把崔氏这个反派角色的浅见短识背后的单纯和内心矛盾刻画得恰如其分。问及如何游刃有余地游走于大家闺秀与市井妇人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之间,张继青还是归结于认真,我不觉得自己就是最好的,我的一些自身条件并不好。世上最怕认真二字。

林恺对张继青的认真深有感触。2014年大师版《牡丹亭》在京演出。化妆间宾客如云,唯有张继青那间门紧锁。她没吃盒饭,只要了一包牛奶,因为是压轴演出,要到晚上10时半才登台。林恺生怕她体力不支,我紧张死了。张老师的化妆间门关着,我不敢去打扰,也不知道她怎么样。没想到最后她的舞台效果那么好,观众都被唱哭了。张继青笑言:我的习惯就是不开门。

从年轻时培养的习惯至今未变,演出前,张继青必定提前三个半小时赶到剧场后台,只吃少许食物垫饥,然后早早地将妆容画好,衣服穿好,头发包好。做完这些准备后,她会锁上门默念台词,提前进入状态。

演出就和上战场一样,士兵上战场前,怎么可能嘻嘻哈哈,还吃着东西?吃太饱了容易打嗝,会影响演出质量。穿上戏服,张继青不会再坐下,生怕衣服弄出褶子。演出前她拒绝一切游览参观。为保护嗓子,在国外演出,她不吃西餐,用电热杯烧稀饭配榨菜,我是主演,演砸了,就是对观众不负责。

张继青曾经参与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培养。她带学生有个习惯,教戏时,我会跟她们讲清楚,哪些内容是前辈教我的,哪些是我自己的感悟,如何领会,由学生们自由选择。

1983年,张继青在北京首演全本《牡丹亭》,加入大量配器。当时有评论认为乐器太多,把音乐弄得复杂化了,结果时间证明,张继青版《牡丹亭》音乐成为经典范本。我常提醒学生,创新的路上会有反复,不断进步就好了。创新同时,不能忘了传统,剧种要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不能变味。

认识张继青

1939年初,张继青出生在浙江嘉兴乌青镇(今乌镇)。她是家中长女,原籍上海浦东。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家老幼逃难至江苏。张继青原名忆青,有记住衣胞之地乌青镇的意思。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昆剧演员,称作继字辈,改名继青。

张继青的祖父是苏滩(苏州滩簧,现称苏剧)艺人,一家人曾组成张家班,跑码头卖艺为生,张继青也因此受到耳濡目染。1952年,张继青前去照顾在上海民锋苏剧团的姑妈。她先是在剧团帮忙打杂,后来慢慢跟着学唱,担当丫鬟、媒婆、小花脸等小角色。1953年,民营的上海民锋苏剧团来到苏州,改名为江苏省苏昆剧团。在这里,张继青边唱边学,渐渐成长为新生代当家花旦,先后得到尤彩云、沈传芷、姚传芗、俞锡侯等数十位名师的指导。

1956年,俞振飞为了提携后辈与张继青合演《白蛇传·断桥》,不满18岁的她丝毫不怯场。北昆名家韩世昌、白云生等看戏后称赞,张继青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昆剧梅兰芳。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