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说丨文化惠民,不仅“可及”还要“好懂”

[探索] 时间:2024-03-29 02:16:3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18次

原标题:党代表说丨文化惠民,可及不仅“可及”还要“好懂”

东方网记者王永娟、党代柏可林、表说汪伟秋6月27日报道:“人民向往的丨文美好生活,既要有物质生活的化惠好懂丰富,也要有精神生活的仅还富足,必须扎实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及”在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开幕式上,党代李强同志在《市委报告》中指出,表说要推出更多“上海原创”精品,丨文持续打响“演艺大世界”品牌,化惠好懂打造家门口的仅还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可及休闲好去处。党代如何推出更多“上海原创”精品?如何让文化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党代表们有话说。表说

以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姿态进行艺术探索

“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在全国演出超400场,几乎场场爆满,且获得了文华大奖。市党代表、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是该剧的主演。对于如何推出更多“上海原创”精品,朱洁静认为,文艺作品应该符合时代审美,应该贴近年轻人的审美。

“现在走进剧场的,有很多是90后、00后,甚至是10后。这跟我们在艺术上的不断探索密不可分。”朱洁静认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艺术元素正在被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方式融入舞台,它不仅贴近当今年轻人的审美,也让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更加鲜活、更加具有共情力,打通了高雅艺术通向寻常百姓的通道。

近年来,《海上生民乐》《共同家园》《国乐咏中华》等品牌音乐会的“爆火”,也让上海民族乐团频频“出圈”。对于如何打造更多更多“上海原创”精品,市党代表、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认为,应“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深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深刻内涵的同时,以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姿态进行艺术探索。

“新的题材立意、新的舞台形式、新的艺术元素与传统民乐碰撞、对话、交融,激发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全新活力。”罗小慈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下一步,上海民族乐团将结合民族音乐的创作规律和特色,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包括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等。比如与优秀中华诗词、古典名著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同时挖掘全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作。“不仅要以东方的智慧与从容,为这座城市增添一份温暖慰藉,同时也以融合创新、当代化表达的探索,来展示上海开放、包容和创新的城市精神。”

文化惠民,不仅可及还要好懂

有了顶级的艺术设施、演出场馆、演出内容,还要让艺术、文艺作品能惠及百姓,从而扎实推动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对此,党代表们认为,不仅要让艺术、文艺作品更“可及”,也要让其“好懂”。

近年来,受《国家宝藏》等现象级节目的影响,民众对历史文博的兴趣在不断提升。如何让文物会“讲故事”,让文物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文化触达到更多人,成为文博人关注的议题。市党代表、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谷娴子认为,作为文博研究人员,要提升透物见人、提炼精神的阐释能力,学习深入浅出地给观众讲故事。

“当下的博物馆事业已经由原来主要服务于‘物’——博物馆的藏品,变成主要服务于‘人’——社会公众。”谷娴子认为,“应该不断审视这层关系。以多维度、多层面的叙事型展陈方式,层层剖析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

“与传统文化、市民生活、城市建筑相融合,让艺术走到市民生活中去。”罗小慈表示,近年来,上海民族乐团一直致力于向市民提供“艺术教育”,疫情期间,以“云展演”的形式放送了20台品牌音乐会。上海民族乐团还将依托新华路“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的地标优势,在历史保护建筑内,打造“沉浸式”民乐展陈空间。“在积极探索艺术与建筑融合发展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直播方式拉近后疫情时期海派民乐与观众的距离,将民族文化融入时代、融入民众生活,探索民乐艺术教育活动的新业态。”

(王永娟、柏可林、汪伟秋)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