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商如约而至,盘活小城夜经济,宁阳进入“蟋蟀季”

[百科] 时间:2024-04-23 20:45:3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22次

    记者 张泽文 王坤 郭健立秋之后,蟋蟀季每当夜晚来临,全国泰安宁阳县的客商庄稼地里,就会看到全副武装的至盘捉虫人下地寻蟋蟀,在当地称呼他们“撬子手”。城夜蟋蟀的经济进入特性是上半夜出洞巡食,后半夜洞中长鸣。宁阳鉴于此,蟋蟀季“撬子手”们上半夜趟地埋头寻虫,全国后半夜便听声辨别品相好的客商蟋蟀。直到凌晨5点,至盘蟋蟀交易市场开市,城夜大家带着各自寻来的经济进入威猛“战将”去与全国各地的客商讨价还价。“撬子手”深夜穿梭玉米地 可观的宁阳收入换来家人支持8月28日,一场秋雨过后,蟋蟀季宁阳县乡饮乡“撬子手”的“明星团队”一行七人驱车来到一片百余亩玉米地寻虫。穿上雨靴,戴上矿灯,挎上腰包,带好家伙什儿,七人分散开来,消失在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里。“捉蛐蛐就是找‘大老板’过程,人人都想碰到大的,能卖个好价钱,但是‘大老板’毕竟还是少数,还是普通人多。”今年56岁的周广清,平日里老两口家里务农,两女儿不在身边,每年“虫季”周师傅都要昼伏夜出,忙活一阵,“实在找不到的话,找个‘小老板’也挺好。”在比人高的玉米地里来回穿梭,叶片刮得脸生疼,刚下了秋雨,田地里也是松软泥泞,得亏天气还算凉爽,不然真不知这群庄稼汉子们的乐趣到底是啥。“有时候一晚上碰不到一只好的蛐蛐,一般的也是几十块钱。”周广清弓着腰地头寻着,“今年最贵的一只卖了一千块钱,也是运气好了。就像钓鱼一样,出门前你也不知道今天能不能上大鱼,‘空军’是常态。”周师傅心态好,有耐心,他说这活就是磨性子,性子急干不了。夜晚的玉米地是各种蚊虫的世界,别管天气多热,穿着长衫长裤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头灯一方面让“撬子手”看清了周边的环境,同时也将他们完全暴露在蚊虫的攻击范围之内。四面八方的蚊虫冲着光源扑来,撬子手身上的每一寸裸露出来的肌肤,甚至眼睛、耳孔、鼻孔都是它们攻击的目标。“不能在身上抹风油精,因为蟋蟀不喜欢那种味道。”每年这个时节,李师傅总会放下在城里干装修的工作回老家捉虫,他说,此前老人没少生了闷气,嫌他不务正业,后来看到捉蟋蟀带来的可观收入,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上半夜靠“踩”下半夜靠“听” 出“大货”还得凭运气“前半夜蟋蟀们外出觅食,这个时候是靠‘踩’的,多用脚踩踩麦秸秆,它们就会蹦出来。”大家显然已经完全摸清了蟋蟀的习性。“去年在这一块地里抓了几只好虫,卖得都上千元。”为了不损坏庄稼,李师傅一边小心地用双手扒着两边的玉米秆,一边用脚踩踏着地上夏收后留下的麦秸秆,眼睛直直盯着头灯照射出的一小片光亮。“你看这几只蟋蟀,一踩就从麦秸秆下面蹦出来了。”李师傅熟练地用扣网轻轻一扣,一只蟋蟀就抓到了。“这只牙齿不行,有点小,能卖个几十块钱吧。”行云流水般将一支竹筒伸进扣网,只需轻轻一抖,蟋蟀便乖乖进去了,在竹筒口塞上了一团棉花。“先抓一只吧,做到‘家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出“大货”的时间偏早,接下来捕捉蟋蟀的过程并不顺利。李师傅在玉米地里低头弯腰走了两小时也没有发现品相好的蟋蟀。从傍晚到深夜,临近夜里11点,“撬子手”们上半场工作结束了,大家从四面的玉米地集中在了一条乡间小路上休整。团队里苑文利抓了三四只“凑合能卖”的蟋蟀,其他几人成绩也一般,只有周广清抓到一只品相还差不多的蟋蟀。“等着后半夜听声音,吃点东西睡会儿吧。”大家将希望放在了后半夜,他们说,“前半夜靠的是运气,后半夜就得靠真本领了。”只有充分了解蟋蟀习性的“撬子手”才知道,好蟋蟀一般在凌晨2点至4点鸣叫,声音洪亮厚重,方圆2里都能听到。一般的蟋蟀则“吱吱”叫,尖而亮。凌晨2点半,几人醒来,四散开,“听声音抓虫”。要在玉米地里杂乱的虫鸣声中,听出好蟋蟀的声音并辨别位置是需要技术的,这本领并不是每个撬子手都具备的。也许是运气实在太差,大家此番的收获都不大。因为宁阳县乡饮乡的蟋蟀交易市场黎明5点就开市了,他们在早上4点半结束后就匆匆赶往乡饮乡的黑风口蟋蟀交易市场。小蟋蟀引来八方客 秋日清晨小镇路口交易忙天还没亮,位于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驻地的一个十字路口,路边摆放了近百张小方桌,一眼望去连绵不绝。各色遮阳棚下,坐着从全国各地来收购蟋蟀的收虫人,蟋蟀的鸣叫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磊子,你们明星车队昨天夜里捕到好蛐蛐了吗?”在乡饮乡黑风口蟋蟀交易市场,蟋蟀爱好者孔令栋坐在小方桌后面,手拿芡草,头戴补光灯,跟前来售“虫”的村民们交流着,“这个蛐蛐个头大、头也大,牙口不行,有点可惜了。”在蟋蟀圈内,品相好的蟋蟀一看个头,二看牙齿,收购商们一打眼就知道这只蟋蟀是不是上品。“宁阳县乡饮乡黑风口是远近闻名的蟋蟀交易市场,每年的立秋至白露期间,全国各地的收虫人都会到这里抢购乡饮蟋蟀。”宁阳县乡饮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立秋过后,黑风口蟋蟀交易市场一天比一天火,收虫人大多三两成群,在镇上吃住。无论天气阴晴,清晨5点他们都会坐在路边等着卖虫的村民,验虫,收虫,过完一个月的“虫季”。“我每年都会到乡饮这边来收蟋蟀,一呆就是四五十天。”来自北京的刘先生介绍,他今年64岁了,来乡饮乡黑风口蟋蟀交易市场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乡饮这边的蟋蟀品相好、个大、善斗,回去能买个好价钱。“每年的八、九月份,近四十天的时间,通过抓蟋蟀、卖蟋蟀,少说能赚一、两万,赶上运气好,抓到几只品相好的蟋蟀,也能赚到十来万,去年最贵一只蟋蟀卖到两万四,六、七千的有五只,今年最贵一只蟋蟀卖了4000元,粗算下来每天能赚600多元。”在黑风口蟋蟀交易市场,一位周姓村民介绍,他今年56岁,从小跟着父辈们晚上抓蟋蟀,到现在抓了也有30多年了。据介绍,每年8月初,乡饮乡都会涌入数万蟋蟀爱好者,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天津、江浙等地,目的都是为了收到最心仪的蟋蟀。品相好的蟋蟀,经常能卖出几万元的价格。蟋蟀产业鼓了村民腰包 “新农人”搭上经济快车“黑风口蟋蟀交易市场,旺季客流量可达10万余人,成交额四五百万,成为辖区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宁阳县乡饮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围绕蟋蟀资源,衍生出的蟋蟀经纪人、训练师等新型职业,成为带动村民就业的“新引擎”,每年带动群众人均增收6万余元。同时,蟋蟀交易催生的旅游、餐饮等产业群也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蟋蟀交易期,乡饮乡宾馆住宿、农家乐都会出现入住爆满的情况,为不影响蟋蟀收购,许多外来收购者就近选择县城或周边地区宾馆入住。”今年68岁的邹先生来自杭州,他每年都会来乡饮收购蟋蟀。今年邹先生来到乡饮,选择住在苑文清家中。苑文清家在乡饮乡驻地,离黑风口蟋蟀交易市场不远,每年乡里宾馆、农家乐满员后,许多客商也会就近在附近农户家住下。靠着这份收入,苑文清每年能有4000元的收入贴补家用。每到捉蟋蟀的旺季,从餐饮住宿到收蟋蟀时用的摆桌都能带动村民收入。“小院总共16个房间,全部住满能住50人,每年捉蟋蟀的这一个月,单住宿费收入就能到2万多元。”一农家乐老板算了一笔账,加上餐饮大排档,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全国各地那么多收蟋蟀的客商过来,要在我们这里住40多天,能收入10余万元。”黑风口宾馆老板颜龙说。不服输的蟋蟀文化给小镇背书政府搭台为产业注入活力“鸣不失时,是其信也;遇敌必斗,是其勇也;……知耻辱也。” 乡饮乡副乡长温海清介绍,把乡饮斗蟀人格化,弘扬“信、义、智、忠、知耻”理念,是乡饮蟋蟀文化的主要内容。为更好地保护虫源地,传承蟋蟀文化。蟋蟀经纪人朱军引入社会资本,流转了宁阳县泗店镇千亩农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呼吁玩家把宁阳蟋蟀虫卵放归故里,建立了绿色的野生蟋蟀繁殖微生态系统,让本地良种蟋蟀得以长久持续繁衍。在朱军看来,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宁阳的土地上孕育出无数优秀的蟋蟀品种,但随着大量农田药剂的使用以及人们的过度捕捉,很多优秀品种变得越来越少。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让优秀的蟋蟀品种能有一个恢复缓冲,能够繁衍下去。跟朱军相仿,乡饮乡蟋蟀爱好者孔令栋流转了村里十几亩地发展“土地领养”,来自上海、河南、江西等地的蟋蟀客商从孔令栋这里“领养”一方专属土地,委托孔令栋孵化、野化幼虫并进行日常管理,客户可通过监控对自己的领养地进行实时监测。等到成虫后,客户通过自行捕捉或委托捕捉的方式“认领”自己的“蟋蟀大军”,这样一来形成了“领养—孵化—销售”绿色循环产业链。乡饮乡副乡长温海清介绍,蟋蟀交易高峰期间,除直接从事蟋蟀捕捉的人员外,一些长期从事蟋蟀研究的“土专家”,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专门从事蟋蟀鉴别,并从中收取服务费用,成为专业的蟋蟀“经纪人”。据初步统计,该乡从事蟋蟀捕捉的人员约有2万人,蟋蟀“经纪人”有上百名,人均收益3万元左右。据介绍,宁阳县将不断整合各类市场资源,聚力打造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蟋蟀市场,以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蟋蟀产业规模效应的释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