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粿条不加豆芽收费更贵 是摊贩斤斤计较还是食客被宠坏?

[探索] 时间:2024-04-20 18:43:1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77次
物价频频被投诉涨个不停,炒粿每当有商家征收某种附加费用,加豆斤计较还轻易就会在坊间传开来,芽收甚至遭网民批评“不知人间疾苦”。费更贩斤

去年有小贩中心摊主为打包容器征收高达八角钱,贵摊引起两极化反应;也有摊贩自行规定多个碗盘、食客塑料袋和餐具都要收费,被宠令不少顾客不满。炒粿

最近又有摊主的加豆斤计较还“奇葩附加费”上了新闻。居住在新加坡的芽收蚁粉们,搞不好就曾因个人偏好而在点餐食提出过同样的费更贩斤要求。

据新闻报道,贵摊位于武吉班让一家食阁内售卖炒粿条、食客炒萝卜糕的被宠摊位贴出一张告示,上面列出如果要额外加鸡蛋、炒粿海鲜等食材得另收费,但最后三行字却让人一头雾水:

假如食客点炒粿条时不想加豆芽,或单纯只想吃面或粿条,都得另加5角钱。

设三种罕见附加费 摊主:不想麻烦自己

这三种乍看似乎是“特别要求”的要求,其实相当普遍,尤其是那些不爱吃豆芽的食客,在点餐时就会先提醒摊贩“不要加豆芽”。

上述这名摊主似乎是在“针对”这群难搞的食客而推出附加费。但她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却有自己的一套说法。

摊主解释说,如果食客选择不要豆芽,就得专门为他炒一份,费时又费力。(新明日报)

她透露,自己从事煮炒的生意已有20年,两个月前刚搬来这个新摊位,那张“奇葩”告示在档口开张时就张贴出来了。

她解释说,之所以会有“免豆芽附加费”,不是为了多赚顾客的五角钱,而是为了方便自己。

“我们摊位有三个锅,一次可以炒出四五份,但如果食客选择不要豆芽,我们就得重新专门为他炒一份,费时又费力。”

至于纯面和纯粿条附加费的“灵感”,摊主说之前曾遇过有顾客点三包炒粿条,却要求一包只炒面、一包只炒粿条,一包只炒米粉。

收到该客人的点餐后,她只好分别炒三次,但却因此耽误了其他在排队等候的顾客的时间。

不额外收费 这三招也能解决“客制化”

    

炒粿条不加豆芽反而还要加钱,一些消费者也许会觉得摊主将更高的成本转嫁给他们。(联合早报)

摊主的说辞听似合情合理,毕竟煮炒档口讲求效率,顾客下单后到食物上桌,间中不能让顾客等太久。

尤其是那些受欢迎的摊位,在高峰时段或许会有长长的人龙,为了满足几个“非一般”的点餐要求,分分钟会让摊主流失那些没耐心等候的客。

对于这三种附加费,一些受访的消费者表示能理解摊主的出发点,并指那些不愿付额外付费的食客,大可领取食物后自行把豆芽挑出来,若真无法接受也可去光顾其他摊位。

然而,就算摊主再有理,这种不加豆芽(省下原材料)反还要被迫加钱的做法,难免会让人觉得摊主有趁机敲诈之嫌,或是想将食材等成本的增加,间接转嫁给食客。

在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下,除了征收附加费,其实还有其他的方法可采用。红蚂蚁就想到了以下三招:

① 将顾客“分类”

既然不时会遇到要求不加豆芽的顾客,摊主可给他们发特别的牌子。

换言之,没有特别要求的顾客,摊主可以先处理他们的点单,锅子仍能一次过炒几人份的炒粿条。

那些手持牌子者,得等后方有其他“口味”相同的顾客凑到一定数量后、或者没有其他人在排队等候时,摊主就能为他们客制化出餐。

这招的坏处在于,不想吃豆芽的顾客就得等上一段时间才能吃到食物。但如果摊位的食物好吃、顾客又不赶时间,他们应该不会介意等候。比起听到摊主说得另外多付费,心里肯定会好受一些。

摊主为了满足几个独特的点餐要求,可能会导致其他在排队的顾客的时间被耽误。(海峡时报)

② 将豆芽备好在旁

不加豆芽的订单若真那么耗时费工夫,而且还有不少人要求这么做,那摊主是不是可以考虑将豆芽先焯煮搁在旁,然后下锅炒的所有炒粿条全是不加豆芽的,只有那些没有“出声”的订单,才在起锅前加入豆芽翻炒两下。这样同一个锅炒粿条就能满足两类顾客。

还有一种做法是,每一份炒粿条都不加豆芽,但食客拿到炒粿条后,可以到豆芽自助站,爱加多少就加多少,不吃豆芽的人则直接略过。

只不过这样做,或许那些“吃炒粿条必加豆芽”的铁粉会抗议,豆芽没一起丢下锅吃下肚就没这么原汁原味。另外,也很可能会引来一些贪小便宜的顾客在自助站加过多的豆芽,反而增加摊主的成本。

③ 只提供一种选项

以防附加费让一些食客自此不再上门捧场,一个最“绝”却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开放让食客客制化。

以炒粿条为例,言下之意就是,摊主只会炒一种“标准版”炒粿条,要免豆芽、加蛋、加海鲜、只放面或粿条,一律不接受。

这样一来,愿意“妥协”的食客,只能为了自己的特定要求另想法子,比如自行把豆芽挑出来。

可惜,在誉为美食天堂的新加坡,这招应该不太可行。不接受食客客制化要求的摊贩或商家,往往会被视为太计较,或服务素质差。

本地餐饮业客制化文化,间接“宠坏”消费者?

“炒粿条不加豆芽附加费”事件中,值得思考的一点就是:

新加坡餐饮界的客制化文化,是否已被食客视为理所当然?

走入任何一家食阁或小贩中心,几乎每个摊主都愿意为不同食客提供独特的餐饮选项。

咖啡店的茶水档,就有超过十种咖啡和茶饮任君选择。(新明日报)

撇开炒粿条不谈,单是咖啡店的茶水档,就有超过十种咖啡和茶饮任君选择:少糖、不加糖、加炼奶、淡奶、咖啡薄一点厚一点等。

这可以说是新加坡独有的饮料文化,但有些食客还会“钻漏洞”,像是点咖啡要求“Siu Siu Dai”(意指少少糖),但即这样也不会被当成“奥客”。

为了让饮食更健康,食客可要求少油少盐,有些人点餐时还会说明少辣、不加葱等等,摊主一般上也都愿意迎合,即便得花多一点心思记得对方的要求,也都不另外收费。

有趣的是,这种客制化服务,在新加坡比较普遍,也不会被视为无理要求,换做是到其他城市用餐,新加坡食客搞不好就没那么幸运了。

将心比心,虽说餐饮业也是服务业,但身为消费者的我们也应设身处地为摊主想想,如果点餐时要“别加这个、少一点那个”,奇葩要求越来越多,像上述那名变相“罚款”食客的炒粿条摊贩,预料也只会有增无减。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