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探访北京市封管控区居民如何快速就医—— 120医生全程救护4小时

[时尚] 时间:2024-04-18 10:07: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28次

原标题:多点探访北京市封管控区居民如何快速就医—— 120医生全程救护4小时

半夜3点半,多点北京急救中心医生王一刚刚完成一趟来自封管控区的探访急救任务,人车都需按照规范流程洗消。北京这是市封生全一天中最难熬的几个小时,早上8点下班前,管控她要随时准备出发。区居

不分昼夜、民何分秒必争,快速王一和她的医医同事们在京城各个社区奔波。他们是程救与病毒、与死神赛跑的多点一群人,也是探访市民生命的守护者。

救人

老太太深夜摔倒 一次漫长的北京任务

深夜11点多,王一的市封生全手机响了,一条来自“120”调度中心的管控急救任务映入眼帘——大望路某封管控小区,一位86岁老人在家摔倒意识不清。收到信息,王一和同事火速穿戴好全套防护装备,向目的地赶去。

按照正常要求,这趟行程原本应有“一医一护一司两急救辅助员”共5人。然而,考虑到近期疫情形势,为了尽量减小传播风险,站点暂时取消了两名急救辅助员随车。车刚一出发,王一就与病人家属联系,“病人现在怎么样”“有没有告知社区”“赶紧让社区联系医院”……“从接到调度信息开始,急救就开始了。”她说,急救除了现场救治,及时了解和电话指导,也是重要环节。

这名老太太所在的小区,此前有确诊病例。老人原本起夜上厕所,但一不注意,从床沿滑了下去,一时间意识不清。由于老太太年纪偏大且有基础疾病,家属在拨打“120”电话后,及时与社区联络,社区也第一时间派了一名社区医生上门照顾。

只用了10分钟,急救车就到了小区,随后立即被社区工作者引导到老人家中。老人正半坐在地上,已是较清醒状态。询问家属、检查老人身体后,王一招呼同事和现场的家属、社区工作者一起,将老人护送上车。而社区也派了一辆车,共同前往已对接妥当的医院。

夜晚的京城交通顺畅。闪着警灯的车内,王一轻声安慰病人和家属,车窗外是城市的星星点点。不过,到达医院后,现场交接却并未如往常一样。

一般情况下,王一需要向医院医生说明到场见到的患者情况、给予了哪些救治、目前身体情况等信息,与医院值班医生交接完毕即可离开。然而当天,由于医院刚收治了一名疑似或密接患者,需要妥善消杀后,才可接诊下一位患者。王一和同事在现场等待了一个多小时。消杀完毕后,医生还请求他们一块儿帮忙转移老太太做CT检查。

这一趟任务,从出发到交接完毕,用了约4个小时。算上这趟任务,王一已出了8次任务。然而还不能直接回站点,而是需要从医院将车开往几公里外的地坛医院洗消点,“完成消杀,这一趟任务才能算是结束。”

规范

闭环转运有讲究 消杀一步不能错

某种程度上,消杀的过程,比院前急救更考验人。

到达北京急救中心在地坛医院的洗消点后,除了要对救护车及急救设备消毒,还要对车组成员全身消毒。脱防护装备,更是一套繁杂且缜密的步骤。

“先手部消毒再摘护目镜,护目镜要在桶里泡半小时以上;继续手消毒,再脱防护服,防护服一定要外卷着脱;然后手消毒,脱掉外层手套,而后脱鞋套、摘口罩……”王一说,每一个步骤,都实时记录在监控探头中。哪一个步骤错误,立即就有洗消点的值班同事纠正。“你一定要做这些步骤,这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别人。”

从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王一和所有同事都严格遵循着这样的规范。至今,北京急救中心没有一个医护或司机感染病毒。

急救工作人员的辛苦,令人尊敬。在医疗领域,有一个专业词汇叫“白夜下休”。它指的是“四天一轮”的上班制度,王一的工作节奏就如此。正常情况下,王一和同事们每个月平均会有7组白班和7组夜班,不排除偶尔也会一天一夜连轴转。“尤其是夜班的后半夜,明明已经很困了,但也不敢睡。北京这座城太大了,什么人什么病人都有可能随时打进急救,上班必须保持专注。”

疫情发生以来,北京急救中心在首都机场周边设立了专门负责转运确诊病例的站点。其余数百个站点,也都预留专门的发热负压急救车,负责站点周边发热患者的急救。不过,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如今不少时候,王一和同事出普通任务时,也会收到临时去封管控区救人的任务。

“急救任务的要求就是‘就近’‘救急’。我们不害怕,因为车上随时都有五套防护包,防护服等物资十分齐备。”王一说,所有站点的车和人,时刻都是备战状态。

与疫情前不同的是,如今,当封管控区的患者拨打“120”急救电话后,就会进入闭环转运模式。“患者先告知社区,社区帮忙对接医院,我们院前救治转运就会快很多。救治结束后,患者需要再打电话联系我们接回去。为了控制风险、尽可能减小传播,点对点的闭环转运,对我们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对患者家属和社区沟通报备的要求,都更高了。”

延伸调查

一天跑六七家医院 最快仅半小时送达

年轻志愿者成代开药主力

早上7点多,北太平庄街道工作人员安凯赶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帮身处管控区的居民开药。赶回社区后,她将药品转交给对接的社工,然后送到居民手中。在封控管控区,这样的“接力赛”从未停歇。由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的代开药小分队,让居民不再为缺药发愁。

居委会门前开起小药房

社区实行管控期间,广外街道依莲轩社区居民开药是个大问题,一些药只能去特定医院开,可社区工作者也出不去。在街道的协调下,北京路通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组建的志愿者队伍迅速前来支援。

“上午统计居民的开药需求,大家自备一个小袋子,把医保卡放里面,我们在袋子上写好楼门号、姓名、医院、联系电话等信息,便于区分。”完成购药需求登记后,社区党委书记郝爽将这些袋子转交给志愿者,“他们一般在下午分头去各个医院开,当天就给送回来。”

为方便居民取药,郝爽在社区居委会门前支起一张桌子,摆上开好的药品和购药清单,充当临时“小药房”。

作为“接力赛”中的重要一环,志愿者王建和团队成员共同承担起“跑腿儿”的重任,先后去往广安门医院、北大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和周边社区医院,为居民开药、送药。

“团队里都是年轻人,平时很少去医院,不太熟悉开药流程,都是现跑现问。”一开始,王建选择开车去医院,“没想到停车特别耽误时间,有时候去一家医院就得半天,后来需求越来越多,一天要跑六七家医院,我们索性改成骑电动车或自行车,这样更省时间。”

在清河街道,志愿者田宇峰同样为开药忙个不停。“基本都是从没去过的医院,起初一头雾水。”田宇峰去的第一家医院是北京市社会福利医院,在门口完成登记后,他直奔诊室找医生开药,“进去一问才知道,代开药也是要像正常看病一样先挂号,在门口候诊。”

有了这次的经历,田宇峰很快摸清了流程。“周一那天最忙,一天就要跑四家医院。”不知不觉中,这个90后小伙已经成了开药小能手,“短短五天时间,比我过去五年跑的医院都多,业务越来越熟练。”

特殊药品半小时内送达

据朱房社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服务保障组负责人张潇予介绍,朱房社区实行封管控期间,清河街道积极调动各方力量,通过内外联手的“接力赛”,确保居民用药需求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在社区医院开的药,通常一两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只要药品送来,我们就会联系居民,或者直接送到居民家里,避免药品滞留。”

遇到特殊药品,送达时间还会进一步缩短。在北京京城皮肤医院,田宇峰像往常一样为患者开药。“结果医生跟我说,开的这种药是注射用的,需要注意保存温度。”

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他恍然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任何控温设备,只能先将药品密封好,飞奔赶回车上,途中,田宇峰立即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说明情况,请他们安排人手准备接药,收到后赶紧给居民送去,全程无缝衔接。经过多方努力,这份药品从开出到送达仅用了半小时。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安凯也遇到了特殊药品。“腹膜透析的药品需要先去特殊病窗口拿病历,再去诊室找医生。医生开完处方后,再去特殊病缴费窗口交钱,交完钱不能直接取药,因为这种药品统一由公司配送,需要登记联系邮寄,流程比较复杂。”

社区与爱心车队暖心相助

一封感谢信

“我是一名肾移植患者,需要定期去中日友好医院复查开药。但是顺义的公共交通和出租车都停运了,去医院成了问题。请问能帮帮我吗?”

5月22日,顺义区永欣嘉园社区居委会主任孟洁接到了居民王先生打来的一通求助电话。接到居民的求助后,孟洁立即将情况上报,并联系抗疫爱心车队。

经过反复沟通,确定了出行方案后,爱心车队的司机邱师傅与需要就医的王先生取得了联系。没过多久,一辆车身上贴着“滴滴抗疫保障车队”的香槟色小轿车就来接王先生,顺利完成了医院接送服务。

“只通过几个电话,我的复查之路便特别顺利地完成了……真切地体会到了就医绿色通道,让急需就医的患者感到放心、安心!”24日,王先生将一份手写的感谢信送到了社区居委会,看到这封情意满满的感谢信,孟洁也十分感动:“感谢居民对我的信任和理解。其实,我们只是履行了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