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海南周刊 | 银元百年史话 正文

海南周刊 | 银元百年史话

[娱乐] 时间:2024-04-26 07:30: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72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银元百年史话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民国贵州汽车银币。海南(资料图片)

文\特约撰稿 刘亭亭

相比于常见的周刊铜钱来说,银元也算是银元稀罕物件。小时候曾听母亲讲,百年我家有过一块银元,史话是海南她出嫁时外祖母给的嫁妆。外祖母家境不错,周刊其父是银元民国时的乡绅,家里有不少“袁大头”银元,百年外祖母出嫁时分得了几个,史话后来她又分给了自己的海南子女。我家的周刊银元在上世纪80年代被父亲10块钱卖给了收破烂的,当时他的银元工资也不过几十块钱,据母亲说,百年父亲用卖银元的史话钱给全家人买了新秋裤。这事现在说起来有些好笑,秋裤自然是不在了,银元的价格却涨了近百倍。

墨西哥“鹰洋”银元。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双柱银币(1787年)。

“双柱”银元与“鹰洋”

说起中国自制的银元,流通也不过百余年历史。但早在明朝末年,西班牙双柱银元就已流入中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殖民者迅速占领了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就有墨西哥。墨西哥盛产白银,西班牙人开采墨西哥的银矿制造了大量银币。伴着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其银元也行销全世界,中国市场自然也不例外。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地位,大量的白银主要以银元形式流入国内,其中以西班牙双柱银元最多。这些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元有不少带有戳记,以笔者所持的一件西班牙双柱银币标本来看,正面人像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铸造年份为1787年,即清乾隆五十二年,币面上可见“士”“天”“大”等汉字和其他戳记,明显是在中国流通时留下的痕迹。

卡洛斯三世双柱银币的背面是带着卷轴的双柱,在古希腊神话中,欧洲和非洲原本连在一起,后被大力士海格力斯(赫拉克勒斯)拉开,被拉开的空间就是现在的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山峰被称作海格力斯柱,也就是银元背面的双柱。双柱之上缠绕成“S”形的卷轴与双柱形成“$$”的形制,美元符号“$”就来源于此。

到了19世纪中后期,墨西哥早已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中独立。这一时期在中国市场流通最多的是墨西哥自制的“鹰洋”银币,据1910年清政府度支部的统计,在诸多流通的外国银元中,“鹰洋”占到了三分之一之多,俨然成为了中国的主流货币。“鹰洋”上的雄鹰图案源自墨西哥先民的传说:阿兹特加人是墨西哥印第安人中数量最多的一支,在他们的部落故事中,先辈是在雄鹰叼蛇站在仙人掌上的地方建立的家园,墨西哥的国徽就取材于此,故而银元的币面也用了这个图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少帝国主义国家乘机在中国利用银元等方式进行经济侵略,当时在中国市场比较常见的银元有英国的“站洋”、法国的“坐洋”、日本的“龙洋”、美国贸易银币、荷兰“马剑”银元等数十种之多。这些外国银元大多只有90%左右的含银量,但却可以与中国93.5%的“纹银”等量交换。在这种明目张胆的掠夺和其他经济背景下,中国自己铸造银元呼之欲出。

本土银元的铸造

中国长期使用的银两制度是一种很原始的称量货币制度,早在东周时期的楚国就已使用切割的称量货币——郢爰。电视剧中行走江湖的大侠住过客栈后,随手会扔给店小二几个碎银子,这看似潇洒的动作在清代其实很难操作。清代衡量银两的标准有成色和平砝的区别,成色是指银两本身的含银量,平砝是规定1两银的重量,但各地标准多不一样,使用时必须要称量和计算,甲地银两到了乙地,有时要重新铸造才能使用。所以侠客们想要扔下银子起身便策马飞奔,首先要保证银两是本地的,而且经过了官家“公估局”的批定,否则免不得称量计算等诸多繁事。

外国银元能在中国大量流通,主要原因是其成色和重量一致,比银两方便使用。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大量使用外币,明显于礼不符。同时外国疯狂的经济掠夺,也让清朝的有志之士开始着手本国银元的铸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是铸造银元的先驱,光绪十三年(1887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从英国伯明翰引进造币设备,开始铸造“光绪元宝”银元,此币重七钱三分,正面有汉文和满文的“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是蟠龙纹,故也俗称为“龙洋”。值得一提的是币面的文字为金石书法大家吴大徵的手笔,书法中明显有晋唐碑意,其中的繁体“宝”字中的“珤”写作“珎”(音同珍),从而将“珍”与“宝”合二为一,颇具深意。

广东钱局的七钱三分银元因含银量高于外国银元,百姓不愿意接受,故又改重为七钱二分,并在蟠龙两侧各添加一枚花星。但币面的“光绪元宝”被英文围绕一周,不少官员又认为与体制不合,故而英文又放置于背面,“光绪元宝”银元至此才最后定型,随后各省陆续仿制,中国自制银元终于在全国通用开来。

民国九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

清末的银元从各省竞铸到后来演变为滥铸,并未将原有的外币驱除出去,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是民国时期的袁世凯像银元,也就是俗称的“袁大头”。这种银元正面为袁世凯侧面像,背面为嘉禾纹饰和“壹圆”字样,币面所列年份有中华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和十年,但标示的时间与实际的铸造年份无关。虽然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还上演了复辟帝制的丑剧,但并不影响“袁大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最广的银元。

民国时期银元种类繁多,除袁像银元外,还有孙中山像、四川“汉”字、徐世昌像和段祺瑞像等形制,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贵州省造的汽车银币。民国十七年(1928),贵州省首条公路竣工,当时的省主席周西成决定铸造五万枚银元予以纪念。银元的背面有一汽车图案,汽车下还置有草坪,草坪中的草叶隐约勾勒有“西成”二字。周西成的威名自然无法与孙中山等人比拟,故而不敢把头像放在银元上,只能隐晦地将名字植入了。这件汽车币是世界上唯一以汽车为图案的银元,应该是中国最知名的银元之一,据说不少外国汽车发烧友也以能收藏此种银元为傲。

银元的收藏与鉴赏

自清末广东首发银元,其后出现的大小形制不同的银元有数百种之多。这些银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有不少还为名匠和书法家联合创作,再则银元本身就是贵金属银铸造,具有不小的历史、艺术和经济价值,这也成为了不良商人牟利的缘由。笔者曾在南阳石佛寺见过作为工艺品售卖的数千枚假银元,不少买家自然是当做真币再卖给他人。

中国钱币博物馆钱币鉴定专家杨君老师曾给笔者讲过,机制币的鉴定是最难的。机器生产的钱币不像中国传统的翻砂制钱会留下较多的历史痕迹,现在机器的制币水平完全可以达到清末民国的水准,有些高仿币没有明确的来源和仪器设备的协助是很难鉴定的。

上海博物馆藏广东省造“七二番版”银币。(资料图片)

以“袁大头”的鉴定为例,其含银量一般是89%左右,不少商人铸造假银元多是用铁等银白色金属制作,这种银币在荧光光谱仪等成分检测的仪器面前很容易原形毕露,一检测便知道不是银元。有些假银元铸造也用真银,但银含量一般和真正的“袁大头”相差较大,这种也容易辨别。最难鉴别的就是严格按照“袁大头”配比并做旧的假银元,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鉴定专家根据其外部特征予以鉴别了。收藏有风险,出手需谨慎,此言与诸君共勉。

(本文除资料照片外均由刘亭亭摄)(刘亭亭)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