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难题 上海正式上线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

[娱乐] 时间:2024-04-24 18:50:1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65次

原标题: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难题 上海正式上线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

上海城运中心供图

东方网记者王旭6月10日报道:今天,聚焦国内首个“实时、城市动态、数字式上市运鲜活”的化转海正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以下简称“上海数字体征”)正式上线。

概括来讲,型难线全行数上海数字体征就是题上统依托遍布全城的泛感知设备和千万级的城市治理“神经元”,构建实时、国首个城鲜活、字体征系多维、聚焦精准的城市问题发现机制和城市运行风险防范机制。这也是数字式上市运今年上海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各部门及社会大数据资源进一步向数据底座汇聚形成的化转海正新成果。

从今年一月份的型难线全行数寒潮应对到5月份的民生访谈,上海数字体征已经提前透露许多信息,题上统今日终见“庐山真面目”。国首个城一网统管为啥要构建这一系统?又会对城市治理产生什么影响?

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难点,构建实时、动态、鲜活的数字城市

城市数字化转型是当下的热点议题,不少城市都在积极探索设立城市运行指标体系,但往往都面临着缺乏动态更新、缺乏时空关联、缺乏系统支撑、缺乏监督反馈等共性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数字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上海如何思考这些问题?据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介绍,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尝试从城市运行客观规律入手,从市民需求和城市运行的需求出发,在实践中研究构建超大城市运行体征体系,赋予城市以“实时、动态、鲜活”的生命感,提升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能力。

去年10月,“未来数字城市的运行特征和趋势研究”课题组组建,聚焦数字城市运行规律和特征研究,先后进行了城市、运行、治理等相关国内外文献和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的综合调研,对上海市17家职能部门进行深度访谈,开展十余次领域专家深度交流和讨论。

中观层面,不同区域的城市数字指标各有特点,上海城运中心供图

在此基础上,上海数字体征各项指标的设置来源于人群众的需求,坚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同时充分考虑城市运行的科学、高效和安全,直面城市运行的“痛点”、“难点”和“堵点”。

“经过三年多探索,上海初步形成了‘物联成网’‘数联共享’‘智联融通’的城市神经元感知体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打通了全域数据,全面赋能城市治理数字化。”据徐惠丽介绍,宏观层面,上海城市体征将各项城市运行体征细分为55类1000多项指标,形成全域覆盖的城市运行泛感知神经元体系;中观层面以16个区和各委办局管理需求为导向,横向贯通、纵向级联,注重时空域的有效关联和高频急难问题,“高效处置一件事”;微观层面有机融通数字新城、数字园区、数字楼宇等不同管理单元,着力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驱动社会面共建共治。

实时感知、精准预判,这个“智慧体检系统”不简单

上海数字体征是城市生命体运行的“智慧体检系统”。有了它,就能够全面、实时、动态监测,每个时点的数据被采集、生成、上传、治理,对城市的生命体的感知正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以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的云舫小区为例,这个拥有4栋18层高楼且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小区存在高空抛物、楼道堆放等治理难题。现在小区通过数字孪生完成三维形态复刻,并通过三维视觉技术和18类1168个物联传感实时数据,形成动态数字孪生系统。

通过这一系统,抛物AI识别算法可以利用高空抛物摄像头精准判断出抛物来自哪一扇窗口,并在2秒内通知小区的物业人员处理。在市城运中心指挥大厅里,大屏还可以实时调看云舫小区的高空俯瞰画面,同时在画面中以AR标签标注物联感知设备、建筑物等静态资源,后台对接实时数据,实时监测是否有异常情况。

虹口区城运中心大屏,虚实集合的数字孪生三维动态,上海城运中心供图

实时、鲜活的数据会会如何改变城市治理?城运中心值守组的工作人员的感受很明显。市政府总值班室、市城运中心值守组潘朝锐告诉记者,以往汛期虽有视频数据,但需要依靠值守人员的经验去发现问题,并通过电话层层确认。现在有了生命体征系统,值守人员不必时时紧盯大屏,道路积水超过限定值就会报警,值守人员和相关处理工作人员都会接到警报,为处理应急事件争取了时间。

同时,数字体征还帮助城市治理主动、预前、精准发现。通过“城市之声”(随申办APP、12345市民热线及委办局现有的各类热线、人民建议、网络热点等)、“城市之眼”(公共视频)、“城市之感”(遍布城市的各类物联感知设备)等途径,数字体征主动研判城市运行的趋势和规律,提前发现城市潜在运行风险,精准给出预警信息并推送至相关单位,助推数字治理手段精细治城。

微观层面的上海数字体征,上海城运中心供图

在虹口的街道上,许多问题在居民发现之前就已经通过数字体征系统处理完毕。虹口区城运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系统每天处理300多件事项,大多数为系统主动发现,网格员接到通知后直接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上海数字体征的构建有自己的底线和尺度。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特别指出,上海的数字化城市治理为城市的自我修复和人的参与留下了空间,“就好比一张网,把鱼也就是问题打捞上来,水能够漏下去”。

(王旭)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