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重访“科技小岗村” 探寻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改进展

[知识] 时间:2024-04-24 01:18:1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69次

原标题:记者重访“科技小岗村” 探寻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改进展

“中国第一份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协议书”被装裱悬挂在西南交大的记者技成会议室。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华小峰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现瑞 徐莉莎

新年伊始,重访展经济学家周其仁在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创新大厦23楼“深蹲”了整整两天。科技他调研的小岗寻职对象是名噪一时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5年前,村探西南交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拉开帷幕,果权改进着手解决“科研人员不愿转、属混各级管理干部不敢转、记者技成没有成熟成果不会转”的重访展问题,被誉为“科技小岗村”。科技

5年来,小岗寻职“科技小岗村”的村探改革成果走出校园、走出四川,果权改进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属混

日前,记者技成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再访“科技小岗村”,探寻这场改革的最新进展。

“先分地再分粮”

引发改革“冲击波”

1月13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真车试验线正式启用,西南交大党委书记王顺洪为样车和试验线剪彩。作为学校掌门人,近年来,他见证的历史性时刻不少,但5年前的那次最难忘。

2016年1月,《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正式出台,开启“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校级改革试验。当中明确,职务科技成果权属上,变“纯国有”为“国家和教授混合所有”,让教授拿大头。顺序上,变“先分粮再分地”为“先分地再分粮”,一举调动了教授们的积极性。

这项规定印发3天内,“磁浮二代”项目就完成了分割确权,一年内完成了工程样车的设计、制造、调试、下线。改革启动的当年,全校有超过120项专利获得确权,成立了7家高科技公司。改革迅速在全国引发广泛关注,西南交大被喻为“科技小岗村”。

2017年到2018年,改革冲击波在四川持续扩散。四川先后确立了45家改革试点单位。中央在川单位、省属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科技型企业纷纷入选。据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目前,省级45家试点单位已完成分割确权634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100余家,带动企业投资近70亿元。

试点院校大多采取的“先确权,后转化”的模式,结合各学校特点也有创新。

四川大学科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川大作为综合性大学,学科差异大,不同学科成果形成过程中,使用学校资源程度不同,在成果所有权分配比例上,川大没有“一刀切”。四川大学确立了科学确定所有权比例原则和确权程序,成果完成人可享有50%~90%的成果所有权,并按所有权比例享受相应权益。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段俊国教授团队一个项目成功转化,该项专利成果评估价值2063万元,团队以此项专利与4家上市公司共同组建了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股份有限公司。而这家医院又成为持续“消化”科技成果的平台。

2018年12月,“赋予科研人员一定比例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被推广到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西南交大混改的主要操盘手、成都西南交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凯宁还记得,那之后,他接待了不少省外客人。

2019年3月,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组队来西南交大调研,当年底,北京市人大通过《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当时这在全国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2020年,这项改革被陆续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当中,又在全国40家高校院所开展试点。“十四五”规划关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部署中提到,“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已经成功铺开的试点,为何还要继续深入?

多方推进赶走“拦路虎”

着力破解“不敢转”

两个多月前,王顺洪牵头执笔,准备上书省委,建议成渝两地尽快向中央申请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核心是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进而扫除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大障碍。

此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属于国有资产。这一来,混改面临“违法”风险。此外,专利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的相关条例,都对混改有不小的限制。

这些“拦路虎”,让改革难以放开手脚,长期处于“不敢”的状态。

合法的路径是“修法”。为实现这个目标,过去5年,康凯宁一直在多方奔走。

第一步,小范围修通一座“私桥”。2016年,学校发文将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从无形资产管理目录中删除,仅作为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入股完全交由西南交大科技园公司决策办理。

将改革进行到底,西南交大决心推动“公桥”的建设。

经济学对资产的定义是能够带来收益的资源。“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大多技术成熟度远达不到产业化应用要求,还无法直接产生收益。”康凯宁说,“这说明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是资源不是资产。”

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估值中包含了相当大一部分的人力资本估值,周其仁等经济学家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早已证明:人力资本天然归属自然的个人,即私有。”

康凯宁抛出结论:“科技成果这个资源也不是完全国有,而是公、私混合所有。”

从“资产”到“资源”,一字之差,让国有资产流失的顾虑打破。

过去几年中,西南交大用这套“资源论”,多方奔走,推进改革。

2019年3月,财政部采纳建议,修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科技成果评估不强制,作价入股备案彻底取消,改由基层单位自行登记。

当年9月,财政部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授权力度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通知》,明确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不再报财政部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改由高校院所主管部门登记。

这意味着在操作方面,财政部已经通过下放管理权限简化了职务科技成果的管理。

记者多方求证了解到,目前“推动形成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已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要探索的内容之一。两地即将开始解决“不敢转”的问题。

胆子、脑子、银子共同发力

建中国版“弗朗霍夫研究所”

西南交大创新大厦位于校园的东北角,上13楼出电梯,一眼就可以看见“西南交通大学中试孵化基地”几个大字。

为什么需要中试?一个典型的案例,某教授团队的系统可信性验证项目,产出900多篇论文,出版著作10部,经过5年研发、投资240万元,最终没有突破实际应用中的技术短板,没能转化为成熟产品面世。

现实中这样的案例还不少。教授们的科技成果虽多,但成熟度普遍不高。要把“青果子”变熟,离不开中间环节的接力。这个环节的核心任务是在科技和商业之间搭一座桥,把科研机构的成果进一步催化,其间需要科技与资本、教授和商人的通力合作。

正是因为缺乏这个中间环节,很多科技成果尽管破解了不想转、不敢转的障碍,却又困在了“不能转”的环节。建成了突破制度的“小岗村”,却成不了“华西村”。

反观世界,著名的德国弗朗霍夫研究所,早已实现突破,他们采用民营、公助、非营利的模式,进行样机制造的产品化、优化,技术与工艺的开发、优化。

做中国版的“弗朗霍夫研究所”,2016年,康凯宁团队第一个吃螃蟹。通过积极争取,成都市双流区政府注入一笔宝贵的中试资金。条件是,一旦孵化成功,项目要落地双流。

2015年,康凯宁团队投资了“远距离空气耦合探地雷达”项目。过去,人们用人工敲击的方式检测隧道,靠声音来辨别衬砌是否有空洞。这种方法基本只能判断隧道衬砌表层的问题,无法深层次为隧道“体检”。

西南交大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昝月稳教授团队利用雷达天线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来探测几米深度的墙体是否有空洞和破损等。传统方式一晚上只能检测一两百米,而探地雷达技术每小时就能检测20公里,深度能达到1.5米。

即便是这样有潜力的技术,中试环节还是历时5年之久,耗资1200万元。

参与项目中试的李保庆说,这当中走了很多弯路。由于初始技术团队均是物探专业出身,缺乏雷达、机械、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人才,第一代技术均是委托生产,委外成本非常高,品控还无法把握。

2016年,第一代系统参与郑州铁路局投标。系统在隧道里跑着跑着,数据就没了。预计一个多月完成的项目,最后花了半年多时间。

由于学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思维不尽相同,在第一代系统300道天线还未完全成熟时,教授团队就瞄准了900道天线的技术革新;在高铁隧道检测难点还未攻破时,在没有验证的情况下,又转到了公路隧道。

当年,公司从西安铁路局挖来一位技术经理,又招了7名中试研发工程师,结构设计出身的李保庆也深度参与到项目中试中。教授团队“参股不控股,参办不领办”,这才有了目前成熟的二代产品。

最终,项目总计投入1200余万元,2020年销售收入300万元,2021年预计收入1000余万元。

过去几年间,中试基地先后投资了7个项目,投出去的钱总计2000万元。其中失败4项,成功3项。这样的成功率,在全球来看很不错。但是对于制度试验来说,样本量依然不具有说服力。

样本范围亟待扩大,但后续资金已捉襟见肘。此前双流区政府注资的2000万元,还没有一个项目盈利。看准的项目也只能“等米下锅”。

胆子、脑子都发挥作用以后,轮到银子了。“制度试验和科学试验一样需要经费。”在康凯宁看来,大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改革的“最后一棒”需要政府、市场共同接力。(记者 梁现瑞 徐莉莎 华小峰)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