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新经济制度的“拓荒者”

[综合] 时间:2024-04-19 03:52:5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31次
中评社北京8月21日电/今年是拓荒者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来,经济济制深圳所取得的特区成就有目共睹,就在深圳未来如何发展的中国关键时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经意见》出台,赋予深圳新的拓荒者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那么,经济济制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经济特区走过一条怎样的成功之路,未来的中国路又该如何走,这也许是新经包括专家学者在内所有关心特区发展的人们所关切的问题。  经济特区是拓荒者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制度转变过程中的制度试验区域,其根本的经济济制独特性在于发展过程中拥有领先于内地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占先优势,其存在的特区依据在于制度转换能够产生制度替代效应,这是中国深圳等经济特区获得发展的根本原因。  40年前的新经中国发展面临的情形复杂,资本不足、市场制约和经济制度落后是经济起飞的三个阻碍因素。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对解决资本和市场问题产生强大的掣肘作用,成为克服资本、市场问题的制度障碍。因此中国需要首先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藩篱。  经济特区通过开放策略同时解决了资本要素和有效经济制度供给不足两个问题,从长期落后的困境中走了出来。中国经济特区开放发展范式开启经济起飞的基本逻辑是:第一,创造经济起飞的重要前提:制度条件;第二,开放创造市场制度运行的基本条件:市场化企业;第三,经济特区功能与使命具有时代演进性。  第一,创造经济起飞的重要前提:制度条件  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定义为生产经济产品的能力获得长期提升和制度、思想意识的调整。库兹涅茨定义有三层含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技术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形成、具备制度(包括政治与法律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和思想意识条件。中国的起飞内涵不完全如此,根本内容在于制度变革和经济规模的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制度的改变不仅仅是指改革计划经济制度下的不合理部分,更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即市场制度的建立。  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普遍计划体制背景下的深圳等经济特区向外开放,成为对外开放“窗口”。信息的内外交流是先于物质流动的。这里的信息包括两种信息:关于改革的信息流向海外,首先是香港和澳门地区,向外流动的改革信息,使海外资本、特别是华人资本具有了想象空间,在观望、吸收、加工、风险评估后,收益预期日渐形成,成为后来资本进入经济特区的巨大推力。  从境外尤其是香港、澳门地区同时也有重要的信息流向经济特区,这就是市场知识、市场理念、财富水平与财富分配等等。“经济特区的作用就在于在率先开放过程中,率先获得了较为完全的制度信息。”新鲜制度信息(与原来的截然不同)和有效性(香港和澳门如此繁荣),使这些信息逐渐成为了关键发展动力。  海外关于经济制度信息的高强度进入,创造了经济特区经济起飞的“库兹涅茨条件”。  由于观念、知识并不是制度,它至多是制度的必要条件,来自海外的市场制度信息经过另外一个重要而艰难的过程即改革演变成具有市场性质的“游戏规则”。显然,经济特区市场制度的创建过程是一个海外市场制度信息、知识、理论的“内部化过程”,即改革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机制”的建立过程。通过建立个人作为决策者的刺激-反应机制,在利益的驱使和成本约束下,人们在不同的选择间进行抉择以获最大福利,逐步地形成市场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  中国经济特区的改革过程是在市场制度信息、知识与原有计划体制的冲突、矛盾之间发生的。原有制度和规则对新制度高度不相容是改革过程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自上而下的力量将市场制度信息内部化为新的经济制度,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新经济制度的“拓荒者”。  第二,开放创造市场制度运行的基本条件:市场化企业  市场制度具有财富效率的本质原因是市场制度的竞争属性,所以竞争才是经济发展能力的根本原由。而自由企业是竞争的主体因素。这包括两重含义:企业必须是自主的且有足够多的企业数量。企业性质即公有与私有是计划与计划经济的重要差别,大比例的计划企业会“挤出”竞争机制,缺乏财富效率。另一种情形是,因为垄断或者因为资源禀赋条件严重不足引起企业数量不足时,市场制度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经济发展水平同样低下,这是出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虽然是市场体制但其经济发展依然落后的原因。  经济特区开放发展范式解决了市场企业的问题,比如,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第一年间,营业的外商协议投资数量增长91%,协议投资金额年度增长218%,而实际利用的外商投资额度则增长了242%。企业数量大量增加,由517家增加到16136家。另外,在全部16136家企业中,大型企业仅71个,99%的企业为中小规模,其竞争性可见一斑。不同性质企业开始大量出现,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者群体,竞争机制由此建立。  对于以制度试验为重要使命的经济特区而言,企业性质与企业数量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制度试验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检验尺度。开放路径带来的市场主体变化,是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经济制度现代化中的先行者的其中一个重要体现。  与世界上的经济特区形成区别,经济特区现象在中国不断表现出其动态演化特征。这个动态演化特征可以表述为:中国经济特区在时间维度上的动态演化过程是由制度试验导向到区域发展导向再到发展问题导向;在期望功能的设定上由全局性-战略区域性-特定局部性变化;从本质内涵上则由制度试验-综合实践-路径探索。但总体看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实践是围绕目标体制、发展路径、制度变迁方式寻找答案。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