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五方面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 正文

五方面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

[娱乐] 时间:2024-04-26 12:16: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74次
中评社北京8月20日电/据大公报报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系是化经着眼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济体重大战略部署。经济是推进基础,没有经济体系现代化,现代系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化经全方位布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济体进而推进国家现代化总体目标实现。推进  全面贯彻创新、现代系协调、化经绿色、济体开放、推进共享的现代系新发展理念,是化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遵循: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才能推动经济体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才能进一步完善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才能建成国际化的现代经济双循环体系,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一、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更加紧密,未来经济全球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化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更高水平开放发展的双循环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格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需潜力,吸引外资、跨国企业参与到国内经济循环体系活动中来,有助于加快提升中国经济体系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  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同时,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坚持进口与出口幷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增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黏合度,加快实现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国际化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和双循环的经济体系。<nextpage>  二、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  目前中国经济体系存在的短板和主要问题:既有供给端结构性问题,表现为供给不足和供给相对过剩同时幷存;也有需求端的问题,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本质问题是供需错配。中国经济体系面临的问题和堵点既存在于供给侧,也存在于需求侧,甚至分布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诸个环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要优化需求侧管理,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体系中的供需错配问题。  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改革的方法,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经济供给结构的适配性和灵活性,使经济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要以实施需求侧管理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诸个环节堵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和带动作用,把生产性、生活需求的增长潜能充分释放出来,优化需求结构、提升需求实现的效能,引导和创造新的需求,形成释放内需潜力的可持续动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三、把握产业链变革机遇  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生产环节中的重要内容,是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内核。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由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高附加值、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组成,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代表着未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产业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决定着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国家强,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必须强。没有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十四五”规划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nextpage>  当前,全球第四次产业链重构和竞争正在加速演进,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立足中国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改革、创新、开放的推动作用,通过优化主导产业链条、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举措,加快实施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工程,充分发挥中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在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孕育长板,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的“冠军”企业,加快培育具有市场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产业控制能力的全球“链主”企业,有效推进中国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  四、重视数字经济新赛道  当前,大国竞争背景下的数字技术革命正在加速演进,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在产业数字化领域加强战略部署,通过政策引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措施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期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体系现代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两个主赛道:数字产业化有利于数字技术的迭代演进与创新扩散,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技术促进生产力、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的表现,是数字经济覆盖面与影响力的有力指标。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对提高中国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中国“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相继把“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无论是从长远还是现实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抢抓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牢牢掌握数字产业发展的战略主动权,通过改革创新和广泛开展数字技术革命,加快推进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增强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进一步降低生产和服务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着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推动现代数字产业体系建立,有效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竞争力。<nextpage>  五、低碳经济的挑战与机遇  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安全已成为全球普遍共识,在此背景下,一个国家经济体系和产业链要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除了能够向世界提供物美价廉、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之外,还要符合绿色、环保、安全、健康的环境友好标准,满足国际公认的生态文明要求。因此,在“双碳”目标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和应对气候变化负责任的举措,也是新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由高耗能、低附加值、污染严重的中低端产业向低耗能、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中高端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双碳”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客观要求,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必然选择。“双碳”目标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链的约束条件,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带来极大挑战,也带来难得的机遇。  在碳约束条件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双碳”目标的自我加压,通过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升级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产业政策,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和绿色消费模式。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长期重大战略,要将长远目标和现实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防止将“双碳”目标短期化和碎片化,要避免采取激进式、运动式减碳和“一刀切”限产停产的措施,阻断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行,损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长远目标。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