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走基层 访民生】河东村里的好风光 正文

【走基层 访民生】河东村里的好风光

[焦点] 时间:2024-04-26 13:12:1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70次

原标题:【走基层 访民生】河东村里的走基好风光

干净整洁的村道。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年的层访村里全省两会上,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民生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代表团热议的话题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放在首位,河东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风光政治责任,坚定不移以生态优先、走基绿色发展为导向,层访村里保护好青藏高原的民生生态,就是河东青海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更是风光点燃了代表们的激情。

10年前,走基乌兰县开始实施防沙治沙和防护林工程建设,层访村里历经10余年的民生艰苦奋斗,一道道青杨、河东新疆杨和柽柳构筑的风光长达50公里的绿色通道,在该县铜普镇至柯柯镇315国道两侧及青藏铁路沿线形成。2020年,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中,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榜上有名。这一成绩的取得,与乌兰县3.7万各族群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身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1月 28日,记者驱车从乌兰县城出发,向东行驶4 公里,再次来到河东村,寒冷的冬日,村里不像夏日那样满眼皆绿、热闹非凡,但干净整洁的村道和不远处连成片的青杨林,根本不会让人们把眼前这个村落与荒漠戈壁联想在一起。

村党支部书记马元边走边介绍:“‘十三五’以来,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村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化建设从我做起’早已不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正说着,马元伸手向前方指去,“就比如,那边有一棵存活长达130余年的古树名木,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都在悉心保护着它。”

“十三五”以来,河东村坚持优化村庄土地利用空间,注重乡土田园特色,持续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绿地布局合理、环境生态宜居、民族文化特色凸显的现代化新型乡村迈进。

沿着河东村向东行驶不到20分钟后,驶出315国道,拐进一条曲折的砂路,路尽头的一排板房就是泉水湾生态管护站。泉水湾因乌拉斯塔山地下泉水喷涌而出自然形成的一湾清水而得名。

管护员马文清告诉记者,早些年,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淡薄,把周边的植被全部挖了当柴禾烧,根本看不到绿色,全是戈壁黄沙。

当地流传的“走五步退三步,十步之内不见爹和娘”的民谣,便是过去这一地区沙害的真实写照。

“但是这几年,泉水湾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文清说, “我们栽种了沙蒿、花棒等耐旱抗寒的灌木,两年就能长成起到防沙固沙的作用。”他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泉水湾地带已实施防沙治沙工程300公顷,抚育300公顷,植被覆盖度从治理前的11%提高到治理后的36%,共完成植树造林112公顷,共栽植河北杨、柽柳等苗木达70.6万余株。(张洪旭)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