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专家有建言

[娱乐] 时间:2024-04-20 20:32: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57次
凝聚共识 集聚智慧 开创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编者按

2019年9月18日,陕西生态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和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重大国家战略。流域

今年4月,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质量专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推进荒漠化、有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陕西生态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黄河和高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流域休养生息转变,保护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质量专

黄河干流在陕境内全长719公里,发展流域国土面积、有建人口、陕西生态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的65%、76%和87%左右,是陕西省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有力推动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7月29日,由省发展改革委(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主办的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院士论坛在西安举办,邀请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代表共聚一堂,集思广益,共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计。本报特摘编部分院士和知名专家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最近500年黄河径流演变表明保护好母亲河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安芷生

黄河是世界上第五大河流,也是世界上落差最大、泥沙含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歌颂它、赞美它。

黄河只占有全国水资源的3%,但它却是全国13%农耕地灌溉的主要水源,中游农业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量的剧烈增加,是导致黄河下游径流量减少甚至断流现象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刘禹研究员等通过树木年轮水文学的研究,重建了最近500年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历史,表明人类活动加剧,消耗了大量的黄河水,导致黄河径流急剧减少。研究表明1960年以来人类活动消耗了大量黄河水。特别是1986年以后,黄河水量更是连年亏损,山东境内频频出现断流,1997年断流226天。2000年前后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减弱了近70年的亚洲季风降水开始增加,导致黄河水量增加。5个世纪来黄河径流量变化的研究发现,1928年至1929年黄河天然径流量(257亿立方米)是过去500年来径流量最低值,而1781年是过去500年来径流量最高值(588亿立方米),这些数字可作为未来黄河水利工程设计和水资源管理的基准标尺。研究还计算出人类耗水量的增加,导致黄河上游泥沙载荷减少了58%,中游减少了29%。

只有了解黄河水量的历史演变,才能为母亲河的保护和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开发空中水资源为黄河补水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 王光谦

空中水资源从哪来?黄河径流都是天上来的,天上的雨又是从地表来的。

过去大多采用催化播云技术,到2000年左右,国外提出了激光的方法,2014年的时候,我们就提出能不能利用声波扰动空气,从而开发空中水资源。

产生声音有三种激振方法:一个是电,一个是气,还有一种固体发声。我们目前采用电声源和气声源作为强声源,并使用多波段极化气象雷达以及地面雨量站科学评估增雨量。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声波增雨及效果评估方法和装备系统,在多地开展了声波增雨外场试验。大量的数据分析表明,局部地区增雨量可达15%至30%。

在声波作用下,高强度降雨发生频次明显提高。通过实验,发现低频段声波的增雨效果最好。我们还通过理论及数值分析,研究了不同频率、不同分贝声波的增雨效果,知道它的临界条件,空中什么样的气象条件有用,什么样频率和强度的声波有用。结合理论和小尺度实验研究,可以看出声波作用下云滴悬浮颗粒数量会明显减少,沉降速度会加快。在外场试验中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试验现象,打开声波后,没有下雨的云逐渐开始下雨了。

据统计,多年来黄河流域每年少了55毫米的降雨。通过理论研究和反复实验,利用声波增雨,在黄河流域的局部地区把50毫米的降雨补回来,应该是可行的。

黄河流域饮用水安全保障策略及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曲久辉

饮用水安全保障最核心是水源水质保障,没有好的水源就不可能有好的饮用水,所以保护好饮用水源是黄河流域保护和治理的首要任务。

黄河流域9省(区)中的6个存在地下水砷和氟超标、地表水微量有机物污染问题。我们要通过加强水源保护区管理,更好地解决上游污染问题;通过水源水质标准完善,解决水质健康风险问题;通过水源系统保护措施,解决水质可持续安全问题。

在黄河流域治理和保护中,要严格控制上游排放导致下游水源污染;要精确核定环境容量,确定污染减量,科学分配污染负荷,解决减多少、减什么、在哪减、怎么减的问题;建立流域智慧管理平台,为方案制定、路径优化和系统管控提供决策依据和工具。

要充分利用好本地水源。拥有本地水源才能可持续地把握饮用水安全的主动权,立足本地水源才是保障优质供水的长远策略。只是因为本地供水水源的个别水质指标略不达标而弃用之并选择从外地调水,绝非明智之举。实际上,通过技改实现优质饮用水供给,具有经济和资源的双重效益。

黄河流域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水源必行综合之策。实行流域统筹、水岸共治、多措并举,才能保水源之洁净、供水之优质。

宜居黄河科学构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建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大地上一条奔腾不息、生机勃勃的大动脉。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带,它是中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能源东运的主要战略地区,是我国地质环境最为复杂、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活跃的地质构造、快速的地表过程、频发的地质灾害、多发的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污染、脆弱的生态环境,还有低效的资源利用等,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宜居黄河的愿景就是以地球系统科学为理论引擎,构建宜居地球体系,共同唱响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合唱”。

我们将从工程地质入手,构建一个安全黄河体系,从水文地质入手构建一个绿色黄河体系,从环境地质入手构建一个生态黄河体系,从工程灾变入手构建畅通黄河体系,从资源地质入手构建和谐黄河体系,从大数据入手构建智慧黄河体系。通过创新黄河流域地质过程、地表过程和人类过程耦合灾变机制重大理论,拓展我国流域研究国际领先优势,突破黄河流域灾害防控、生态保护和水资源优化难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黄河流域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双明

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燃煤超低排放技术进一步巩固了煤炭的主体地位,煤炭液化技术提升了煤炭的主体地位,科技创新还将延长煤炭的主体地位。

目前,我国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这里处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生产潜力较大,但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压力大。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容易造成地表塌陷、开裂,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对土壤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开发黄河流域的煤炭,但煤炭开发必然产生生态损害,如何实现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

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探索,黄河流域煤炭开采必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煤层上面的隔水岩组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生态水位保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我们必须以煤炭与水共生地质特征研究为基础,以采动地质条件变化分区为途径,以减少隔水岩组损害为目标,研发以保护生态水为核心的减沉、减损、保水绿色开采技术,推动黄河流域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唐诗中的黄河文化

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暨汉唐文学研究院院长 李浩

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有唐一代,记录和书写黄河文化的诗歌作品数量很大,内容极其丰富,许多问题亟待学界的深入细致研究。

唐诗中表现黄河文化的作品,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孟郊等都有吟咏黄河的名篇,这些作品也成为千古流传的文学经典。唐诗研究对于当下的黄河文化发掘总结,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的早期是在黄河与长江的两河流域生息繁衍、发荣滋长的,两河同源同向,但又差异很大,如能在深入研究唐诗中的黄河文化的同时,将其与长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也是很值得学界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黄河干支流流经区域,与丝绸之路国内段有很多交叉和重叠,特别是河湟段、武威、金城(兰州)、长安、洛阳等节点,既是流域的重要城市,也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如何结合丝路文化与黄河文化推进唐诗研究,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黄河乾坤湾。 

陕西日报记者 程靖峰 艾永华整理 

照片均由省发展改革委提供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