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视界 | 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探索] 时间:2024-02-17 19:15: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8次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多次就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论述。视界在今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传承总书记强调,发展以守正创新的好中华优化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秀传谱写当代华章。统文前不久,理论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视界明确要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好中华优化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秀传坚定文化自信,统文坚持守正创新,理论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顺应时代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和把握其核心价值、思想精华是重要前提。要加强研究和阐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深入阐发其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价值观念。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焕发出强大生命力。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独特历史脉络和实践逻辑,深入探究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发展规律,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篇章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创新表现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表达。要在通俗易懂上下功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通透”、变“通俗”,使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再加工”,将晦涩难懂的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要立足当代实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打造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主流文化产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

借助科技力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能

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途径。要发挥“互联网+”优势,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传播格局。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线上分享平台,鼓励创作者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来传播优质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年轻”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要创新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重要价值。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之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研究、整理和阐释,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创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传播力的大众文艺和文化创意产品,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加强国际交流,为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贡献力量。

坚持抓早抓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好,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学校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融合课内外育人资源,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要结合不同年龄、不同学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层分类融入各类课程,形成相互衔接、螺旋上升的一体化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要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亲身参与、情境体验中不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认知与情感认同。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借助思政课教师培训计划、教学骨干能力提升计划等,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校内协同育人团队。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遗迹的育人功能,拓展校外育人空间。要强化组织协调和部门联动,构建大中小学段融通互动、家校社协同用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引导青少年成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

(郭晓飞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