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科技人员创业正当其时 正文

科技人员创业正当其时

[探索] 时间:2024-04-27 08:43:1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74次
中评社北京4月23日电/21世纪经济报道:科技人员创业正当其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东京  从西方企业制度演进历史看,科技企业主导权掌握在资本所有者手中。创业可在100多年前,正当制度学派创始人凡勃伦在《企业理论》一书中曾预言,科技随着科学技术的创业不断进步,企业权力将逐步从资本所有者手中转移到技术阶层手中,正当幷将出现技术雇用资本的科技趋势。  这无疑是创业一个大胆的推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世界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科技凡勃伦以一个经济学家的创业眼光,洞见到未来企业的正当权力转移,令人叹服!科技1968年美国设立纳斯达克“科创板”市场,创业被公认是正当技术雇用资本的标志性事件;而代表性企业是微软,当年比尔·盖茨白手起家,凭借自己的技术专利从纳斯达克融资,后来一举成功,富甲天下。  凡勃伦提出上述推断的依据,是生产要素稀缺度。他举证说:奴隶社会最稀缺的是劳动力,而奴隶主拥有劳动力,故权力掌握在奴隶主手里;到了封建社会,由于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劳动效率,劳动力不再稀缺,土地变得稀缺,于是权力转移到地主手中;后来发现新大陆,土地不再稀缺而资本稀缺,权力又转移到资本手中。  凡勃伦进一步推断说:到了后工业社会,随着投资边际收益递减,储蓄会大于投资,资本会过剩,那时相对稀缺的已不是资本而是“专门知识”。若资本不再稀缺,掌握企业权力的也就不再是资本所有者,而是拥有专门知识的“技术阶层”。凡勃伦还解释说,技术阶层不单指技术人员,而是指由技术人员与企业高管组成的“专家组合”。  10多年前,我在北京中关村曾造访过一家高科技企业,该企业的最初出资人是山东一位民营企业家,可他幷未出任企业董事长,董事长是技术专利的发明人。更有趣的是,那位民企老板出资3000万,却只占企业30%的股份,而专利发明人及专家团队却占了70%的股份。<nextpage>  类似的例子后来也时有耳闻,不过数量幷不多。于是我们要问:为何有的企业可以技术雇用资本而多数企业却不能?或者问:在何条件下技术才可雇用资本?凡勃伦说要看资本是否稀缺。这样讲理论上当然没错,问题是怎样衡量资本要素的“稀缺度”?若没有办法衡量,也就难以对企业权力是否会转移作出判断。  由此看,要判断企业权力是否发生转移,我们必须找到反映资本稀缺度的相关指标,而且作为约束条件,这些指标不仅要真实存在,还要可观察、可量化、可比较。这样的指标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有两个概念要特别说明:  一是资本的边界。在古典经济学里,资本与技术的边界本来是清楚的,可是自从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后,技术也可当作资本看,这样资本与技术的边界就不清晰了。如果把技术也看作是资本,我们就无法用“资本稀缺度”分析权力的转移。故本文仍将资本与技术作为两个独立的要素。  二是雇用的含义。新古典学派认为,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地位平等,彼此是相互雇用关系,既可说资本雇用劳动(技术),也可说劳动(技术)雇用资本。我不同意这看法。资本与技术到底谁雇佣谁,应看谁拥有生产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掌权的一方是雇主,不掌权的是雇员。  明确了这两点,回头再找约束条件。为方便读者理解,让我以银行为例作分析。银行是银行家雇用资本。我们知道,银行自有资金通常只有8%,而银行能够以钱赚钱,主要是利用储户存款。银行为何能吸收存款?前提是社会上存在闲置资本,而且社会投资收益率普遍低于银行的储蓄利率。  由此类推,技术雇用资本的前提,也是要有闲置资本存在,而且是长期闲置资本。是否有长期闲置资本存在怎样判定?我们可以观察两个指标:一是银行储蓄利率;二是企业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具体说,若储蓄利率为零,投资收益率也为零,此时一定会存在长期闲置资本。  也许读者会问,现实中很少有两个指标为零的情形,此推论有何意义?当然有意义。我所以作那样的假定,是要在极端约束条件下推导企业的行为选择。其实,约束条件是可以放松的,即便利率与投资收益率不为零,只要利率低于通胀率,投资收益率低于利率,推论仍可成立。因为利率低于通胀率,表明实际利率为负;而投资收益率低于利率,当然会导致资本过剩。  时下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第三次技术革命让美国走出了“滞胀”。这观点无疑是对的。但我认为也可说是“滞胀”催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美国有许多新技术未得到应用。1960年代末美国陷入滞胀,通胀高企,实际利率为负,投资收益率普遍低于利率,于是纳斯达克融资平台应运而生,正是有了这个平台,才涌现出了微软、英特尔等一批“技术雇用资本”企业。  写到这里,我最后说一点自己的思考。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收益率走低,利率普遍下调,表明存在相对长期的闲置资本,而“技术要素”更为稀缺。对国内科技人员来说,目前创业正当其时。机不可失,政府应进一步拓宽和完善引进海外“风投”通道,完善“科创板”平台,为科技人员创业提供融资支持。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