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云南姚安:草海彝村的幸福新生活 正文

云南姚安:草海彝村的幸福新生活

[娱乐] 时间:2024-04-25 12:27:1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01次

  

云南姚安:草海彝村的云南姚安彝村幸福新生活

  初秋,风轻云淡,草海阳光照耀下的福新姚安县光禄镇草海彝村静谧而恬适。 

  村外,生活一条清澈的云南姚安彝村小河缓缓流淌,不时可见水鸟上下翻飞。草海村中,福新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生活小楼掩映在绿树红花中。到了傍晚,云南姚安彝村整洁的草海小广场和道路上,活跃着村民们休闲娱乐的福新身影…… 

  “村子自从搬来这里后,从没发生过一起民族纠纷。生活”草海彝村党总支书记杨有光介绍,云南姚安彝村村子是草海2003年大姚两次地震后专为安置两县偏远山区贫困受灾群众而建的易地搬迁项目, 聚居着彝、汉、福新白、傈僳、傣等9个民族400多户2000多人,全村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3%,是光禄镇彝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行政村。10余年来,大家团结互助、和谐相处,共同繁荣进步,日子越过越好,他为此还特意写了一副对联:“两县十三乡镇搬迁草海同颂党的富民政策好,九族四十四姓共建草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然而以前的草海彝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村民以前大多生活在山区,刚搬进来的时候还不适应社区式生活,很多人都习惯了垃圾随手扔,村口路口、房前屋后,只要有空地就扔。”村民张晋功回忆道,““那时村里没有绿化,垃圾池周围苍蝇乱飞、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全村一天要产生两吨垃圾,很快就形成‘垃圾围村’的大问题。”

  “刚搬进来时,村民们连左脚舞都跳不到一个调子上,更不要谈发展了。”杨有光说,因为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的差异,彼时的草海彝村有种“一锅乱炖”的感觉,“村党总支研究后决定,将改变的“第一刀”动向了村容村貌建设,一定要让大家形成文明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2016年,姚安县全面启动提升农村环境工作,草海彝村被列为全县试点村。借着这一机遇,草海彝村开始建章立制,大力整治环境谋求新发展、新变化。

  在县里帮助解决全村垃圾运送到县垃圾处理站的车辆及费用问题的基础上,村里迅速开展垃圾收处和环境管理工作。“当时挖机、装载机全用上,全村垃圾装了整整38卡车。”杨有光说。

  全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聚焦难点堵点痛点,找准富民增收的重点亮点,建起民族团结议事厅,成立9个民族代表为成员的村民议事小组,以“议事代表+党员提议”和“党总支班子+议事小组商议”的模式集众智,让解决问题的办法出自村民议事小组商议,让推动落实的治理在“自转+公转”中形成良性互动,充分借助“‘十不准十提倡’村规民约”“草海村环境卫生、垃圾清运费管理办法”等措施制度力量,通过不断开展“党员示范责任区”“家规家训进百家”“户清洁、组收集、村转运”“四季暖心工程”等行动,充分凝聚党群力量,有效促进村级决策科学化、村务管理制度化、社会治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常态化,真正实现问计于民、议事于民、自治于民,架起了党群同心同向的桥梁。 

  村里村外,不见垃圾;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厕所污水,一并治理;清洁家园,人人出力……很快,草海彝村的环境卫生从“脏、乱、差”彻底转变为“洁、净、美”,爱护环境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子也从负面典型一跃成了全县乃至全州的样板。

  环境美了,日子更要富足。借着脱贫攻坚的开展,草海彝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帮扶下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生产,引进绿波蔬菜种植公司,将全村1300亩土地集中流转建蔬菜基地,建立“就近务工+传带务工+组团务工”模式,帮助村民增收致富,全村在蔬菜基地就近务工160余人,向县外输出劳动力600余人。在此基础上,村子还积极争取资金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采取“村干部+党员”带头养、“合作社+协会”指导养、“规模化+散户”互助养、“筹资金+技术”投入养等模式,大力发展特色肉牛养殖。全村肉牛现存栏1800余头、年出栏900余头,实现了“土地全转、产业全有、务工全包”目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员脱贫。

  自2017年以来,草海彝村连续三年被姚安县表彰为“产业发展红旗村”和“美丽乡村红旗村”,2019年12月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党员带头做示范、我们跟着党员干,党的政策真正好,小康生活已来到……”这是草海彝村群众自编自唱的歌谣内容。如今的彝村,正迈开矫健步伐,行走在幸福新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云南网通讯员 李晓玲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