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汽车产业融资发展的盔甲与软肋 正文

汽车产业融资发展的盔甲与软肋

[探索] 时间:2024-04-25 17:40: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16次

  2023年新能源汽车浪潮汹涌,汽车车企不但赢得了市场还收获资本市场的产业青睐。“软件定义汽车”下,融资汽车产业进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发展相较于传统制造业,甲软更接近互联网产业,汽车具备更多科技属性。产业但与高科技企业不同的融资是,汽车产业的发展实体属性远非融资发展所能承受,且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明显且振幅容易扩大。甲软有分析人士认为,汽车当前汽车产业不能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理论解释,而是融资可以套用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模式,即用未来的发展钱做今天的事,用今天的甲软投资买未来,一如曾经的互联网产业。但随着威马等车企接连爆雷,不少人开始担忧,极速膨胀的汽车产业,不平衡的供需关系,互联网的“泡沫”是否同样会出现在汽车产业中?

  警惕互联网泡沫重演

  如果说互联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那么智能汽车或许能勉强说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漫长古今岁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汽车与互联网走过不同程度的辉煌,如今却似乎走向同一方向。互联网时代的泡沫或将在汽车产业重演。

  三电技术和智能网联的快速崛起给汽车产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一如当年互联网技术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惊喜。微软、IBM等高科技公司从诞生到壮大,不仅具备优秀的盈利能力,也具有把握未来市场的能力,更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人们对科技股热情高涨。然而也有一群盲目跟风的互联网企业,在各种看似“高精尖”的包装下,鼓吹先进技术,吸纳了大量资金。盲目的逐利热情,再加上一些机构的吹捧、造假,导致对当时科技股的认识产生了虚高甚至疯狂。

  “吹得越大的泡泡越容易破裂”。从政府到民众,对于互联网技术的鼓吹和追捧造成了互联网公司估值的虚高。与此同时,缺乏监管的投资银行对存在泡沫的互联网股票过度投资,导致了泡沫的产生,引发了金融危机。一众跟风企业大肆挥霍投资,却迟迟难以盈利,接二连三的倒下,原本被炒到高得不合理的股价一落千丈,那些单纯依靠融资为生的互联网企业再也融不到钱,大批互联网企业关门,众多IT工程师失业。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颇有几分当年互联网行业的影子。”一位业内人士发表看法。从疯狂融资、野蛮生长,到今天初具规模,尽管新势力已经经过一轮厮杀,但在凯联资本研究院院长由天宇看来,过去的“小打小闹”只能看做小组赛,2023年才算进入淘汰赛。那些只靠融资的车企如今还有多少能活下来,难以预料。

  融资是把双刃剑

  如今,汽车产业被赋予了更多高科技属性,从网友调侃“互联网造车”就可以看出一二。汽车产业既包含消费品要素,又包含高科技要素,还包含传统制造要素,无论是其本身带来的产值,还是产业上下游所覆盖和延伸的领域,都拥有非常可观的规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跨界企业在自己的增长遇到瓶颈后,第一时间想到汽车产业。但造车是“烧钱”的,从进入这条赛道开始,车企尤其是新势力不是在融资,就是在去融资的路上。

  除理想外,新势力的代表车企小鹏和蔚来还在扭亏线上苦苦挣扎。走换电路线的蔚来尤为艰难,多次被传“凉了”。但在李斌的四处奔走下,蔚来也终于筹到了“救命钱”,救自己于水火。2023年12月,蔚来宣布获得了阿布扎比投资机构CYVN 22亿美元的战略投资。叠加7月CYVN战投蔚来的11亿美元,过去一年,蔚来共获CYVN 230亿元左右的融资。

  从蔚来融资历史来看,短短八年间,李斌执掌的蔚来已完成超20轮融资,总融资额超千亿元。蔚来的每一次融资成功都像是一场虎口脱险。尽管融资只是这个复杂游戏的开始。从小组赛进入淘汰赛,对于一些车企来说可能就差临门一脚,资本市场的信任将决定它们是否还有为之一战的本钱。但对有些车企而言,即使融到资也不会改变走向失败的结局,甚至加速走向“灭亡”。

  曾经的威马汽车备受青睐,以350亿元融资冠绝同行,但如今逃不过破产重组的命运。据1月3日消息,威马汽车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公告称,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2023年10月7日受理了威马集团的预重整申请。大额融资并没让威马逃离失败的结局,昔日辉煌不再,最终威马只是光影世界中破裂的一个泡泡。

  当资本回归理性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红火但利润长期处于低位,但却有极强的降价压力,而价格战肯定会延续甚至贯穿2024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进一步集中,投资也将进一步聚集,在“强者恒强”的影响下,弱势车企倒下的速度只会进一步加快。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全国新增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31.3万家,同比增长38.18%。几乎与此同阶段,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发生87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超470亿元,相较2022年713.93亿元的融资金额,几乎腰斩。

  从融资数量和融资金额来看,资本市场已经回归理性。这使新能源车企的竞争更加白热化,有的车企已经能够自主盈利,有的车企继续靠融资续命,而有的车企既没有前者的实力,也没有后者的魅力,只能在原地等待命运的审判。

  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车企可以通过软件服务获得盈利,符合技术复利效应和边际成本趋于零的降本规律,更容易形成赢家通吃的垄断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车企不能炼好内功,仅依赖“烧钱”是走不远的。在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看来,面对日渐饱和的汽车市场,除了已经拿到入场门票的选手,再多的融资也只是打造海市蜃楼,不妨将眼光投向更多产业链上的玩家。在整车产品背后的零部件产业拥有更多沉淀下来的深厚价值,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更需要灵活投资打造护城河,将有助于推动车企充实壮大自己。

  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认为,汽车产业继续发展,类似互联网行业的泡沫将避无可避,但需要指出的是,泡沫内的支撑以及外部的变化同样精彩。“按照现有的汽车技术发展来看,软件呈‘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但同时硬件向‘电动化、轻量化、飞行’发展,‘软’、‘硬’趋势结合将促进产业重构。”曹广平说。

  如今车企都在积极打造软、硬技术护城河。曹广平认为,从汽车产业现实发展来看,软件定义汽车下,让汽车在软件层面拥有巨大空间和可能性,这将造成部分车企可能在“软”的方面实现垄断,但硬件底层作为基础支撑相对不容易产生垄断,与之既配合又制约,对软件发展既有推动又形成“对冲”。而AI技术大爆发也会促成“软”“硬”趋势出现更大变化,产业格局必然大重构。曹广平分析指出,包括电、氢、光伏、风电、核聚变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体系重构,将促进汽车产业大重构。能源价格越来越低,自动驾驶车辆实现共享化,新市场产生大量新需求,将使资本的投资更加聚集。

  “这种变化可能改变整个汽车产业的形态。汽车产业的软、硬两方面,结合外部大环境变化,我相信会有更多喜剧的上演,也会有更多悲剧的上演,这是必然结果,也是多次产业革命的历史重演。”曹广平表示。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