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银行理财“万亿俱乐部”迎新 行业变局中谁在乘势而起?

[百科] 时间:2024-03-29 09:26:1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43次

  资管新规实施和净值化转型以来,财经乘势银行理财几经“破净潮”和“赎回潮”冲击,分析但行至当前,银行业变行业规模已经显著企稳回升、理财理财公司不断上调产品募集规模上限。俱乐局中头部竞争格局动荡之际,部迎银行理财子公司及其旗下产品,新行正在面临怎样的而起变局?

  大行理财子霸屏格局趋于瓦解,股份行理财子乘势而起

  2023年大行理财子规模有所缩水,财经乘势股份行理财子规模盘踞前三,分析城商行和农商行理财子积极入场。银行业变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理财2023年,俱乐局中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排名前五的部迎理财子公司分别是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新行信银理财、工银理财和农银理财,规模分别为2.48万亿元、2.24万亿元、1.67万亿元、1.6万亿元和1.59万亿元。其中,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占两席,但未进入前三。

  凭借渠道扩张和多元化产品策略,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去年规模增势迅猛——光大理财、平安理财和浦银理财2023年的规模增量均超过1000亿元,其中平安理财的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另据证券时报最新测算,截至2024年2月末,浦银理财的管理规模达约1.02万亿元,也跻身银行理财“万亿俱乐部”,至此万亿级梯队的理财公司数量增至11家。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理财产品实现交叉销售是对销售壁垒的致命一击。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在股份行销售渠道的客户分流相对有限,但股份行理财产品却能借此新规分享到国有大行的客户资源。有股份行人士在采访中表示,“如今通过国有大行App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很可能选择的是他行代销产品,而不是该行发售的产品。”

  销售壁垒荡然无存,渠道建设则当为要义。但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在产品销售上仍依赖于母行渠道,产品策略上相对保守;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在渠道扩建、发行节奏方面更为激进,产品策略多元化和创新亮点促使其在揽客上更胜一筹。以兴银理财为例,除母行兴业银行以外,兴银理财产品覆盖18家大型商业银行以及逾400家中小银行的渠道,行外代销规模超过8000亿元,服务渠道数量位居市场前列。

  市场头部格局生变的同时,新进者也在摩拳擦掌、虎视眈眈。2024年元旦当日,浙商银行即公告称已获准筹建浙银理财,如获批成立,将成为国内第32家理财子公司。在当前已经开业的31家理财子公司中,城商行和农商行作为控股股东的理财公司分别为8家和1家,另有十余家城商行和农商行已经宣布计划设立理财子公司。

  增势强劲,低波稳健成为重点发力方向

  市场存量方面,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258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3.98万只,较年初增加14.86%;存续规模26.80万亿元。

4e9abb77732f4fa29aa421fd11b5d419.png

  市场增量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228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3.11万只,累计募集资金157.08万亿元。其中,新发产品上量是头部股份行理财公司在2023年的共性表现。据新华财经统计,2023年,兴银理财、信银理财、招银理财的新发产品数量占据行业前三;2024年迄今,信银理财、兴银理财、平安理财的新发产品数量占据行业前三。

91300a0f1fbf4dcb91d8ba89585b2ddd.png

  鉴于客户普遍将“稳健”作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首要诉求,以及受“破净潮”余波影响,固收类产品继续占据发行主流。据新华财经统计,2024年2月份,混合类、权益类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占比仍处于低位,新发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保持高位。

  从业绩表现上来看,2024年2月份,纯债型和非纯债型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04%和5.30%,较1月分别变化-0.18pct和+1.94pct。

  规模上扬、基准下行,银行理财空间几何?

  银行理财规模显著企稳回升,一方面是因为债市走牛推高产品收益率所带来的“赚钱效应”,另一方面则是存款收益率持续下降、储蓄国债供不应求等因素推动资金流入银行理财市场。

  目前,银行多品种主要定存挂牌利率已进入“1时代”——五大行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期的定存挂牌利率分别为1.45%、1.65%、1.95%、2.0%,而降息之前的存款利率分别是1.55%、1.85%、2.2%和2.25%。

  储蓄国债方面,尽管最近一年已多次降息,但从销售情况来看,额度总是一经开售便被迅速秒杀。2024年第一期、第二期储蓄国债3年期年利率为2.38%,5年期年利率2.5%,同样面临供不应求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银行理财产品受到热捧不难理解。但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也祭出了“上调募集规模”与“下调业绩基准”的双板斧。

  据不完全统计,2月以来,招银理财、光大理财、农银理财等7家理财公司先后上调产品募集规模,多集中在定期开放式固收类产品,不同等级风险的产品均有涉及,底层产品多与债券品种挂钩,上调规模从10亿元到200亿元不等。

  募集规模上调,但业绩基准却走在下行区间,这意味着产品的业绩基准达标率不断上升。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各月到期的封闭式产品平均兑付收益率为3.57%,业绩基准达标率从2023年初的49%稳步上升到2023年11月末的73%。近期,农银理财、中邮理财、华夏理财、信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仍在密集发布公告,对旗下多款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下调,最大下调幅度可至105个基点。统计数据亦有印证:2024年2月份,新发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基准为3.30%,较上月大幅下降0.08pct,受到年初市场利率走势影响,各类型、各期限新发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均明显下行。

  华宝证券分析师蔡梦苑分析指出,银行理财一直致力于塑造投资稳健、风格稳定、收益稳当的产品定位,在低风险低收益的存款和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与股票基金之间,寻求风险收益相对适中的产品特征,实现类存款替代的产品功能,与其他资管机构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生态格局。下一阶段理财产品可以从“低利率环境”“现金流管理”“投顾牌照”三个财富管理生态变革的可能性触发点进行探索。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