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杨名飏治理陕西:勤政爱民建功立业 正文

杨名飏治理陕西:勤政爱民建功立业

[时尚] 时间:2024-04-25 12:09: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66次
  •   多跨式桩基础石轴柱排架墩木梁桥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民国初年所立的杨名飏治业“杨名飏先生纪念碑”

  •   美编 张维麟 绘

  云南廉政研究中心

  卒岁无衣怎样好,

  豳风自有蚕桑道。理陕

  绮罗岂是西勤天孙裁,

  全在人工勤织造。政爱

  ……

  这些赞颂劳动人民的民建诗句,在云龙县广为流传,功立它是杨名飏治业清代二品大员杨名飏的佳作。

  杨名飏(1773~1852年),理陕号崇峰,西勤云南云龙县人,政爱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举人。民建嘉庆十四年(1809年),功立任陕西延榆绥道员。杨名飏治业道光十一年(1831年),理陕升陕西按察使。西勤道光十四年(1834年),任陕西布政使。同年九月,任陕西巡抚,授资政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辞官回云南。

  为官勤勉不计个人得失。杨名飏为官期间,深得百姓爱戴和朝廷信任,“为人于敏,有吏治才”的美名传遍朝野。道光皇帝数次召见杨名飏,与之畅谈,称赞他“官声本好,我已早闻”。因为欣赏杨名飏的才能,道光皇帝想要把他调到京城,担任更高的官职,但由于陕西的官员和百姓力求让杨名飏继续在陕西为官,道光特谕:“朕于二十八日召见杨名飏,看其器局,明练精妥,汝其留心查看,不止能胜要缺知府之任也。”杨名飏淡泊名利,并没有将升迁之事看得很重,依然全身心做好本职工作。

  政绩卓著建功立业。杨名飏在陕西重建书院,修建考棚来发展教育;构筑堤坝,修建义仓来防灾赈荒;修筑道桥,整顿交通以便利百姓。同时,杨名飏重视地方古籍、文物的保护,对陕西古代文史资料的整理作出巨大贡献,著成《关中集》《经书字音辩要》《学礼简编》等。他重视发展生产,积极推行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组织撰写发行《种洋芋法》,指导陕北农民栽种土豆以解决温饱,特颁《劝课桑树谕》并编写《蚕桑简编》,指导陕南农民种桑养蚕以增加收入,至今当地农村仍大受其益。他用通俗易懂的民歌形式,写下了《劝桑行》(节选):

  卒岁无衣怎样好,豳风自有蚕桑道。

  绮罗岂是天孙裁,全在人工勤织造。

  号寒雪夜空悲迟,劝尔栽桑要及早。

  盘条最爱春风嫩,采葚须知芒种老。

  路旁墙下随意插,一片荒郊绿云绕。

  ……

  重修灞桥是杨名飏在陕西最广为人知的功绩。道光十四年(1834年),为改变灞桥“六十年一成毁”的定例,改变这一劳民伤财的状况,杨名飏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深入调查当地水文状况,认真总结前人经验,采用多跨式桩基础石轴柱排架墩木梁桥这种新样式,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坚固耐用,经历120多年仍安然无恙。这项工程载入了中国桥梁史,至今仍作为古代桥梁建筑的典范,受到中外专家的赞誉。

  在朝野享有较高声望。杨名飏忠君爱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道光十六年(1836年),道光皇帝八次召杨名飏进京言事,特授资政大夫(正二品),代道光帝“华岳拈香”,委任为乡试监临官、满汉武乡试监临考试官,备受恩宠。次年,杨名飏致仕回云龙,“秦境士民扶老携幼郊送千五百里”,离开陕西时,所带仅随身衣物,并无余财。

  心系家乡关爱乡民。道光四年(1824年),杨名飏因母丧,自陕西回籍,在家乡石门倡修铁链桥。桥建成后,当地人取名“青云桥”。道光十七年(1837年),杨名飏辞官回乡,致力于家乡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在云龙县兴办养蚕业和教育事业,修桥筑路;指导云龙本地人学习并使用汉语,增进民族团结;置租谷700余担,捐俸银9420两,创办“彩云书院”,校舍大小80余间,为云龙近代教育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他自谦为“补读少年未读之书,以寡晚年欲寡之过”。为改善和发展家乡交通,他大力倡修全县各地道路桥梁,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一直为后人敬仰。咸丰二年(1852年),杨名飏在家乡病逝,享年79岁。

  政声良好名垂青史。杨名飏在滇、陕两省都有良好政声,《云南通志》和《新纂云南通志》都为其专门列传,与其有关的遗迹至今犹存。《云南通志》记载:杨名飏“去任汉中时,士民赋诗赠之曰:存爱集,为勒石鸡头关,以志遗爱,所在多立祠以祀。”《新纂云南通志》在其传后写道:“杨名飏简静敦惠,学行坚白,守土理民,累有名迹”“始名飏守西安,吏民怀德,勒石鸡头关,以永去思,时人比之甘棠,今其迹犹存云。”杨名飏的一生,建功立业勤政爱民,林则徐曾撰联称赞:

  点苍南去钟英地;

  太白西来建节天。

》》点击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