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大学子怒斥清华大学是混蛋”?!

[焦点] 时间:2024-03-29 18:24:5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53次
“北大、学怒学混人大学子怒斥清华大学是斥清混蛋”?!

刷到这种帖子,学怒学混好奇心不允许我放过这口大瓜。斥清

翻阅完若干聊天记录后,我终于知道两校学子为何如此愤怒。斥清

因为清华人夺走了他们的学怒学混“鹅腿阿姨”。

就是斥清下图这位穿着红色羽绒服,戴着粉头盔,学怒学混被同学们团团包围的斥清阿姨:

这位阿姨姓陈,今年54岁,学怒学混是斥清江苏连云港人。

20多年前,学怒学混她和丈夫到北京谋生。斥清两人在工地卖过盒饭,学怒学混在北大卖过水果,还干过烧烤。

五年前,他们决定在北大门口卖自己研发的烤鹅腿。

期间,还把业务拓展到了人民大学。

虽说生意不算火爆,但也积累了一批铁粉。他们帮阿姨建了鹅腿微信群,方便提前联系订购。

前阵子,鹅腿阿姨转战清华。

没想到,这款美味夜宵彻底征服了清华人的味蕾。

清华学子不仅建起了一个又一个鹅腿群,而且还在群里疯狂下单。

每逢夜幕降临,他们齐刷刷地跑向校门口,等待阿姨和载满鹅腿的电瓶车现身。

即便温度早已降到零下,海淀凛冽的寒风也丝毫阻挡不了他们领取鹅腿的热情。

于是,鹅腿阿姨每天都在经历着——

完蛋了!我被清华学生包围了!

而当清华鹅腿群从1个迅速增长到8个的时候,每一个鹅腿爱好者都有了深切的危机感……

清华的吃货们任性地下着单,北大、人大与鹅腿的缘分却注定走向兰因絮果的结局。

阿姨说,由于人手不够,做不出那么多鹅腿,近期都不会去他们那边了。

这下,两校鹅腿爱好者们的心彻底碎了……

素来有气性的北大人难忍鹅腿被清华独占的现实,他们高呼着:

“北大不能失去鹅腿阿姨,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打响了鹅腿保卫战。

现在,痛失鹅腿的他们日夜在群里策反阿姨,祈求阿姨雨露均沾。

实在不行,还可以给阿姨当实习生或者学徒……

他们的哭声感天动地,一度震动微博热搜。

旁观者们这才知道,想让清北相争,只需一只鹅腿。

十年烤腿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看到这种热搜,吃瓜群众们除了“哈哈哈”之外,只想感慨一句:

“我以为这帮天之骄子整天沉迷学术,没想到真正能让他们沉迷的是烤鹅腿。”

而转念一想,鹅腿阿姨的朋友圈可真不得了。

这个平凡的女人真正做到了“网罗天下英才”。

她这资源,不干猎头太可惜了。

看着中国未来的政商学界精英为自己掐成一团,鹅腿阿姨也很无奈。

她并不是厚此薄彼,而是实在忙不过来。

“一天就只能做这么多,送好几个学校的话,我们也做不过来。”

“我们一般凌晨2点多睡觉,早晨7点多就得起床,继续腌制、烤制、进货,经常一天忙到只吃一顿饭。”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阿姨和她丈夫这样说道。

看着北大学子呼天抢地求投喂,叔叔阿姨也表态了。因为他们以前一直在北大卖水果,和北大感情深厚,所以很多时候还是会优先满足北大人的鹅腿需求。

而且,给北大学生的价格还更便宜呢:

“我们给北大学生买是15元一个,别的学校贵一点,16元一个,这并不是区别对待,只是因为去别的学校确实要更远一点。”

想来北大的鹅腿荒应该很快就能得到缓解。

至于名字没上热搜的人民大学,虽然该校拥有17个鹅腿群,但它仍然只是个“鹅腿备胎”式的存在。

为了解决被鹅腿卡脖子的问题,人大食堂已经投入了充分的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攻关。

目前人大已经研发出了三种口味的鹅腿。

蜜汁味的:

麻辣味的:

还有原味味的:

感觉看起来都很香。

希望其他高校的食堂,也能照着人大速度,尽快卷起来吧。

现在,鹅腿阿姨和鹅腿叔叔只希望自己的热度能快点过去。

毕竟一把年纪了,还要纠结“烤”清华,还是“烤”北大,也挺辛苦的。

外加还有很多社会人士看到热搜后“冒充”学生,进群抢鹅腿,这让本就紧张的鹅腿供给愈发雪上加霜。

叔叔阿姨从早忙到晚,忙得双手又肿又红,也只能做两百多个烤腿。要是天天遇着疯狂下单,怎么吃得消啊……

(鹅腿阿姨的丈夫接受记者采访,对于自己和妻子忽然走红,挺不安的。)

就在鹅腿阿姨祈祷网红生活尽快结束的时候,水木学子却在尝试研究这样一个课题:

这口鹅腿,究竟为什么成为顶流?

除了“好吃”这个小学生都会回答的理由外,清华校友们认为,主要还是学校周边可供选择的夜宵、外卖太少了。

还有,近年来针对高校周边不合规小吃摊的整顿,也让大家的口腹之欲无处宣泄。

莘莘学子对夜生活有着诚挚的渴望。

光靠一个鹅腿阿姨,显然解决不了这样的供需矛盾。

要是能在食堂里开个夜宵档,挖掘一下内部阿姨们的潜能,或许就能解决大家晚上嘴馋的问题,抚慰学霸们上完晚自习后的疲惫心灵,顺便还能给后勤集团增收。

毕竟豆汁都能安排,鹅腿应该也不在话下吧。

大学或许无法让我们成为学术大佬,但它平等满足了每个人做学术八戒的权力。

很多人的大学记忆都和“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哪怕其他记忆都飘忽了,母校流传的鬼故事和食堂传说也能永远沉淀在脑海深处,历久弥新。

毕业之后,我们最想念的恐怕还是食堂的饭。

那些曾经被狠狠吐槽的食堂黑暗料理——

爆炒妙脆角:

西红柿炒鸡蛋:

香蕉炒草莓:

橘子炒青菜:

绿豆沙炸鸡腿:

火龙果炒鹌鹑蛋:

现在想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除了食物,食堂里的人和故事同样是大学记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各种社团都爱去食堂开会搞活动。尤其是辩论队,最爱去食堂备赛。

队员们喝着五块钱一杯的珍珠奶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直到食堂熄灯也不愿散去。

临走的时候,队长还不忘提醒大家:“回去记得把衣服晾一下,不然满宿舍都是油烟味。”

还有那些做饭特别好吃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拥有了美好的注脚。

比如上外赫赫有名的齐一胜——

这位齐师傅在上外松江校区食堂下了9年面条。

由于他家面条格外好吃,所以同学们尊称他为“面条王子”。

30岁的时候,面条王子决定离开上外,返乡创业。

得知这个消息后,有人伤心欲绝,为此吃了整整一周齐师傅下的面条。

上外的同学们还为面条王子精心准备了一场告别。

在校园十大歌手的舞台上,同学们邀请他做特约嘉宾。

于是,他戴着厨师帽,站在台上给大家献上了一曲略带哭腔的《海阔天空》。

各位读者的记忆里,大概也有属于自己的齐一胜吧。

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如今身在何处,但每每想起他们时,总希望每一个齐一胜都能拥有海阔天空的美好未来。

回忆完了校内食堂,不妨再怀念一下校外的美食一条街。

华灯初上,年轻的我们曾在那里走走停停,吃吃喝喝,透过地摊经济了解中国社会的百态。

那铁锅里翻腾的蛋炒饭,那油锅里浮动的萝卜丝饼、火腿肠、里脊肉,还有各色糕点、烤串、糖葫芦、豆腐脑……无一不向我们阐释着“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生活真谛。

或许这些路边摊早就不在了,但关于它们的种种回忆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

当现在的我们带着满身班气回忆青春时代邂逅的烟火气时,大约也就有了“白头宫女话玄宗”的意境。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