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基础强保障 改善民生增福祉——聚焦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休闲] 时间:2024-04-26 02:09:2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53次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筑牢障改族团展长久以来,基础聚焦结进因山高谷深、强保交通不便、善民生增省民自然条件恶劣,福祉严重制约着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障改族团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聚焦结进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强保”省委、善民生增省民省政府坚定“各民族都是福祉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步事信念,从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筑牢障改族团展最直接、基础聚焦结进最现实的强保问题入手,综合施策,持续发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

  2015年至2020年,通过持续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两轮“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全省110个沿边乡镇的878个行政村实现了“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档升级,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础建设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之“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章家老寨村,距中缅边境仅7公里,村子掩映于绿树红花间,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贯通村内,轿车、摩托车停放于一栋栋宽敞的住房前,客商络绎不绝。

  然而在以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173户布朗族群众住在陡峭的高山上,屋子又矮又挤。进出村子是土路,骑摩托车要骑一段抬一段,遇到雨天,外出总是一身泥。”村支书岩甩香回忆说,交通状况和地形条件制约着章家老寨的发展。

  2016年,当地党委、政府将进村的山路修建成水泥路,又投入400万元平整土地,把村民的旧房拆除,重建新居。

  “路通了,水来了,客商也进来了。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我们大力发展生态茶叶和养蜂等产业,目前,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余元。”岩甩香说,“感谢党的好政策,现在村里一天一个样。”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双融合、双促进,探索出了“地方主导、区域协作、央企结对、对口帮扶”的云南特色脱贫攻坚新模式。以西双版纳州为例,近5年来,全州累计投入财政专项和涉农整合资金34.45亿元,修建乡村公路超2505公里,256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率达99.6%,贫困自然村全部通硬化道路。

  姜驿乡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直过民族”傈僳族主要聚居区。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心岛”,受金沙江阻隔,傈僳族群众世代靠摆渡出行。2017年,金沙江龙街渡大桥建成通行,天堑变通途,促进带动元谋县与四川省的经济交往,为姜驿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独龙族群众,得益于公路、隧道、安居房的建成,实现“一步千年”的跨越。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巨变的背后,是我省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信念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目前,我省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10个,4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8个民族自治州的48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邮、通硬化路,所有行政村实现4G网络、宽带全覆盖,“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全部解决。民族团结之基一再夯实,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医疗保障

  强化民族团结进步之“本”

  我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往往与边境地区、深度贫困区叠加,医疗保障薄弱。为筑牢少数民族群众健康保障线,省委、省政府在医疗机构建设及医疗资源配备上全面发力,不留死角。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是“直过民族”聚居区。回忆起过去当地的医疗环境,在三台山乡出冬瓜村卫生室坚守了28年的乡村医生唐雅仙有着深刻的感受:“由于医疗机构覆盖不足、村民卫生习惯差等原因,病人往往遇到大病才找医生,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了绝症。”

  随着投入增加,条件改善,医疗保障水平不断加强。如今的三台山乡,新建的标准村卫生室,看病区、输液区、疫苗接种区等一应俱全,还可进行网络会诊,最大程度地保护着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命安全。

  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我省围绕“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四个方面精准发力,全面建立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等4重保障,率先对422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行政村和沿边373个行政村的各族群众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保险产品给予补助。同时,累计安排民族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资金102.49亿元、城乡居民医保补助资金317.91亿元、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36.58亿元和城乡困难群众救助资金560.43亿元,推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改革,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已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

  “以前有病不敢看,怕花钱。现在有了医保,有什么不舒服就去医院看看,安心。我们感恩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陇川县户撒乡户早村的阿昌族村民雷新明说。

  “有所依、有所医。”如今,各族群众在这个盛开着民族团结之花的国度中幸福地生活,内心充满着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与感恩。

  教育优先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之“根”

  开学季的铃声响起,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子们也踏上外出求学之路,去开创崭新的未来。

  彝族姑娘杨琴双收拾着行李,准备到云南财经大学报到。“好孩子,这几年要不是政府帮助扶持,给你减免学费,我都发愁你这个书怎么读下去。以后工作了,一定要牢记党的恩情。”临行前,父亲语重心长地叮嘱。

  布朗族小伙岩坎的母亲也叮咛他:“这几年,政府在我们边疆地区配备了越来越多的老师,盖了越来越多的学校,你才没辍学,以后一定要懂得感恩。”

  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他们无法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进程中,我省坚持民族教育优先发展,制定超常规措施,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民族地区建档立卡“两后生”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开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省内高校对口帮扶民族地区的长效机制,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据统计,我省“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任务全部完成,“20条底线”全部达标,高校研究生阶段少数民族在校生数由2016年的3769人增长至2020年的7538人。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通达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社会保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强大的助力,云南各族干部群众正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云南网记者 马喆 戴振华 管毓树 殷洁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