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故宫处理文物摔碎事故莫学铁道部 正文

故宫处理文物摔碎事故莫学铁道部

[百科] 时间:2024-04-27 11:23:4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80次

  一定是故宫交上了“华盖运”,原本应当只被小众关注的处理北京故宫,今年接连曝出丑闻,文物强烈地吸引了公众的摔碎事故眼球。小偷门、莫学锦旗门,铁道一件件接踵而至的故宫事情使故宫在世人面前出丑,余波刚过,处理又传出故宫所藏一级文物宋代哥窖瓷器青釉葵瓣口盘被摔碎的文物新闻,国人闻之,摔碎事故无不心痛。莫学虽然故宫号称正在积极进行修复,铁道但常识告诉我们,故宫即使依靠先进的处理科技可以让这件文物重新粘合,它也已经只是文物一件“仿制品”,其文物价值已经不能与原件同日而语了。

  网上已经有人在计算这件被摔碎的文物的价值,有说价值1亿,有说价值几千万。其实,珍贵文物的价值体现,是无法用金钱来作衡量的。文物之所以得到普世的珍视,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历史,承载了人类的记忆,而它的破碎,也就意味着历史的破碎,意味着人类记忆的中断。

  收藏在故宫里的文物,不是故宫的私家秘藏,而是整个民族的共同的财富。因此,面对这起令人心痛的事故,民众有权进行追问,而故宫方面也给国人一个负责任的交代。但是,对当事人再重的处罚,甚至就像有人指出的需要当事人承担刑事责任,仍然不能改变这件文物已经损毁的事实。因此,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在故宫这样的地方,应该说具备了顶级的文物保管技术,居然会出现这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这件文物的破碎,发生在对其进行无损检测的过程中。

  上海文物专家钱汉东先生说,“如果按正常的流程,是根本不会出事的。”芸芸大众虽然不是文物专家,但仅仅凭常识,就应该相信钱先生此说的可靠性,否则,经常进行文物检测的故宫就应该天天发生损毁文物的事情了。一定是故宫的管理制度出现了重大漏洞,才导致了这起不应该发生的事故的发生。这很有点像刚刚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动车事故。在一应技术设备号称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避免列车追尾等事情发生的情况下,这一起惨绝人寰的恶性事故偏偏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发生了。尽管对这起事件的调查尚在进行之中,要到9月份才能公布初步的调查结论,但我们可以相信,一定是铁道部和其下属单位在管理上出现了巨大的漏洞,才导致了这起恶性事故。

  而故宫在处理这起事故所表现出的态度,与铁道部在处理动车事故上的所作所为,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起事故发生在7月4日,但故宫方面根本不打算将其公开,而是对有关人员“封口”,准备将其隐瞒下来。但是,故宫忽视了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一面出现了错字的锦旗会通过网络的传播成为故宫无文化的铁证,现在,一条微博曝料又将故宫隐瞒了26天的事故揭橥天下。而在那起动车事故中,铁道部初始的态度同样是能瞒则瞒,甚至企图以属于“不可抗力”的天灾来搪塞过去。这是长期失守于舆论监督的公权力养成的作风,故宫管理部门虽然不是一个政府机关,但作为一个由政府一手包办的文化事业单位,在文化气逐渐失去的同时,却也已沾染了公权力的通病,这就是缺少了对民众的谦卑态度,放弃了自己所担负的职责,并且希望借用权力的保护来躲过责任的担当。公权力的这种态度不仅表现在动车事故上,也不仅表现在故宫文物遭遇破坏这件事上,而是已经弥漫于我们置身的整个社会。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民众的利益被排挤,被压缩,而权力的失误总是能够得到屏蔽,得到保护。很显然,如果没有众多微博的声讨,动车事故的处理就不会向着我们已经见到的良性的方向发展,它真的可以被包装成一件“天灾”而流逝过去;至于这起故宫文物被破坏的事件,如果没有一条微博的曝光,它就更可以轻轻地掩盖过去,在故宫里便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7·23”甬温线动车特别重大事故,因为有那么多乘客不幸罹难而引起了全民的关注,故宫的这起事故,并没有什么人死去。但它们从本质上都反映出目前弥漫于社会的权力轻薄、玩忽职守的风气。高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摆脱了以往的手工操作,但是再发达的科学技术,仍然需要由人来支配,如果我们缺少了守土有责的人,那么,高科技反而可能成为可怕的破坏者,人不再能把握自己的生命安全,珍贵的文物也将被视如草芥。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公权力放下尊贵的身段,以谦卑的态度来对待民众交到自己手中的权力,以负责的作风来行使这种权力。(作者:周俊生)

(责任编辑:热点)

为什么说鲲鹏产业是价值共创的生态共同体?事业编制!广州市花都区区级公立医院公开工作人员16名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