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大我妙墨:宇宙玄音 正文

大我妙墨:宇宙玄音

[时尚] 时间:2024-04-20 03:00:1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69次

原标题:大我妙墨:宇宙玄音

从书法阶段的大妙文字与线条探索出来,如何寻找到自己的墨宇绘画语言?依然从“线”出发,大我不断破碎线,宙玄让线粉碎,大妙这是墨宇更为彻底地变形,但如何让破碎的宙玄线有着新的平面生成呢?中国八十年代的实验水墨,或书写性的大妙写象艺术,不同于传统笔墨以及日本墨象,墨宇也在于对于水法的宙玄充分利用,如同黄宾虹晚期从笔法与墨法中寻求新的大妙水法。以墨晕的墨宇晕散,水性的宙玄渗染,充分利用水性渗晕的大妙视觉效果,来拉伸与洇没字形,墨宇更为彻底地打开了线条气化的宙玄书写性,同时利用疾涩地书写带来的飞白效果。这就为水墨艺术留下了大片的墨影。水墨的韵味,还体现为大我对墨性的理解,他画出了墨影,一方面是利用水墨的渗染与渗晕,另一方面画出墨的阴影,也是现代西方光影对比的一种转换。妙墨系列就是如此萌生。

大我妙墨在墨味上尤为浓郁,表面上看有着抽象水墨的视觉效果,其实他在制作时有着自己独特的法门,即以“塑料薄膜”一样的物料来书写,达到“喷·勃”的爆发性,也是庄子式的磅礴与酣畅淋漓。“墨”在富有张力的溅射中,把“线”破碎之后,比如 1996 年名为《线的破碎与面的整合》的作品,或者是把墨线藏在墨块之中,让墨块产生出一种撞击的声音,激发出瞬间的爆发状态,让每一次的接触产生爆炸的效果,但是又带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悲凉,因此 2000 年左右的几幅作品都命名为《沧桑》就不是偶然的,漂泊在澳洲的艺术家,在接近六十甲子的生命年岁,回首往事,家事与故国时,还是有着难以抑制的思恋和悲情。

中国文化的书写性的现代性转化,从字型与书法中提取出“线”,如何形成新的平面呢?如果不是西方的抽象几何与音乐结构的点线面,那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大我的妙墨阶段,这是这些墨块隐含着破碎的线条,但其总体构成是走向生命形态的模拟,或者是动物性的(龙腾虎跃式的姿态),或者是自然形态的(风与海的歌吟),或者是笔势本身的开合与顾盼。即,通过笔势的重新打开来建构画面,以大笔书写出飞驰电掣一般的形象,这些形象充分展开了个体自由奔放的想象力,把汉字向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还原,比如《逍遥游》上“一飞冲天”的飞龙,飞跃在天或与跃在渊,龙以云气的形态,以飞舞的姿态,展现自己的活力,我甚至认为大我的想象力与《易经》的乾卦内在相关,似乎是对一条潜龙如何腾飞起来的捕获,直到巨幅的《倚天屠龙》,一方面把传统的所谓墨戏做到极致,另一方面则是对形体的变幻,即把传统以云气为主导的想象模式,加以更为自由,带有笔触细微变化的张力,在似断还连,飞白跃动,一股宇宙大气被吸纳进来,这是一个人的飞舞,也是生命本身的飞舞!中国文化的书写性,其根本魅力在于:与自然元素性的交换能量,通过模拟自然生命力或者元素性的律动,在书写中带入个体呼吸性的节奏,是把宇宙生成与毁灭(比如潜龙的飞跃与潜藏),大地的白昼与黑夜(如同水墨的黑白切分),以及个体生命的呼吸吐纳(以个体书写的力量带入飞白的呼吸感),多重节奏的整合,让大我的妙墨带有一种宇宙的玄音。

一直保持游走,游动,飞动,舞动,而形象处于隐隐约约的浮现之中,总是保持形象的暗示性,并不走向抽象,还是利用传统的虚实变化,虚虚实实之间,让笔墨保持虚实的细微过渡,凸显笔墨本身的味道。中国文化的线,不同于西方的几何形的线条,在于:其中有着文人修养的笔093气墨气,有着水墨材质本身的味道,还有着不断可以回味的味象,尤其是余味的余象,大我的妙墨具有此余象的现代模式,即更为靠近不似。

张大我,字唯公,号伯冰。一九四二年生于陕西城固。幼承家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八七年秋,以职业艺术家身份进入社会。九四年至今,旅居澳大利亚。中国书法家协会成员,中国现代书画协会理事会成员,澳大利亚东西方文字造型艺术委员会创始人。

个展

2011 “形意之外——大我抽象艺术作品展”,环铁美术馆,北京

2007 “大我妙墨精品展”,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北京

1994 “大我作品巡展”,托马斯·哈代纪念大厦、伦敦查尔思·狄更斯博物馆,英国

1993 “大我作品展”,中国深圳博物馆,深圳

群展

2008 “21 世纪当代水墨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

2002 “惊人之笔——中国现代书法展”,大英博物馆,伦敦

2001 “都市水墨——第三届国际水墨双年邀请展”,深圳

1999 “世纪之门 1979 - 1999 中国当代美术作品邀请展”,成都

1995 “首届中国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中国美院,杭州

1989 “中日书法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夏可君:1969 年生,哲学家,艺术批评家与策展人。2001 年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2003-2006 年期间留学于德国佛莱堡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系。2007 年起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已经出版个人著作近十部,其中有重要的个人文集《无余与感通》,当代艺术的系列策展:《虚薄:杜尚与庄子》、《虚白:无维度与反向重构》,《空寒:自然的虚托邦》和《虚薄之境:山水与风景的对画》以及《虚色美学》,以山水画为新论域展开的哲学思考《平淡的哲学》,研究书法艺术的《书写的逸乐》和展览《书写与默化》,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庄子:幻像与生命》和《论语讲习录》以及《中庸的时间解释学》,诗歌研究的《姿势的诗学》,研究当代西方哲学的《身体》。夏可君试图以“余”的哲学概念,在古今中西之间,找到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一条新的道路。并试图以“余象(Infra-image)”与“虚薄艺术”(Inframince Art),“默化”与“虚托邦”等概念形成一系列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面系统地思考,从整个世界哲学的厚度与深度上,探索出一个新的艺术原理。(夏可君)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