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五届冬奥会制冰师教出“冰二代” 正文

五届冬奥会制冰师教出“冰二代”

[热点] 时间:2024-04-18 01:34:1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73次

原标题:五届冬奥会制冰师教出“冰二代”

原标题:“相约北京”·测试活动第八日

五届冬奥会制冰师教出“冰二代”

使用全新的冰二代二氧化碳制冰系统 力图造出“最快冰面”

马克·麦瑟

1月19日,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速度滑冰项目竞赛主任王北星在冰面试滑 供图/新华社

4月8日,届冬“相约北京”速滑测试活动在国家速滑馆继续进行。制冰但在所有运动员上场前,师教“冰丝带”的冰二代焦点集中在两台大红色的清冰车上。来自加拿大的届冬冬奥资深制冰师马克和他的中方制冰团队,承担了为北京冬奥打造最快冰面的制冰任务。而“冰丝带”对马克还有更多期待,师教那就是冰二代为中国培养出合格的制冰团队。

“老冬奥”遇到新问题

“我是届冬马克·麦瑟,我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制冰至今已经服务过五届冬奥会了。师教我非常高兴这次能为北京冬奥会制冰,冰二代这会是届冬我第六次的冬奥之旅。”马克的制冰自我介绍开门见山。

尽管已经服务过五届冬奥会,马克也是头一次来到采用了二氧化碳技术制冰的奥运场馆。“我们几个月前在冰丝带进行了首次制冰,得到了一些反馈,也更加了解这个场馆了。”马克说,“每到一个场馆,我都会遇到新的挑战。每个场馆都有自己的特点。冰丝带使用全新的二氧化碳制冰系统,环保且高效,但它的各项参数跟之前氟利昂等制冰系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去了解。”

运用全新的制冷技术造冰,让马克这位“老冬奥”理解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冰面本身由纯水制成,环保部分体现在制冷系统方面,二氧化碳是一种天然制冷剂,对环境有保护作用,且很高效。几年前,人们用其他方式制冰,但现在我们为了保护地球,我们应该使用天然制冷剂。一些方面更加高效,对环境也更好。”

为了更好地与场馆磨合,马克带着他的制冰团队付出了大量工作。“每天我们都在不断学习,就像我说的,只要有机会制冰就会不断提高。我们现在有很多好的机会,我们在10月、11月也有更多机会,尽最大的努力为冬奥会赛时制冰。”

在问到他能不能量化一下目前所制成的冰的数量,马克想了想说:“我没法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估计大概够铺三到四个冰球场了。”

带出中国“冰二代”

速滑赛道的清冰工作和花样滑冰与冰球项目不同,每次需要出动两台清冰车。马克开一辆,他的中方团队开一辆。这一次,马克也肩负为中国培养制冰团队的任务。

“这次测试活动,我们有四名中国制冰师,我也从卡尔加里带了两名同事。奥运会赛时我们的队伍会更加壮大,有服务过往届冬奥会的加拿大制冰师,也有中国的制冰师。我们想在这里留下遗产。之前的奥运会我们都没有留下遗产,在场馆制完冰就离开了。这次来中国,场馆告诉我,他们有完善的遗产计划。我想确保我们离开之后,会有受过训练的人员继续冬奥制冰工作。”马克说。

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介绍,两年前,国家速滑馆和国家游泳中心,就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联手开设了“双冰场馆制冰人才订单班”。这次测试活动,学院派出29名学生进入冰丝带和冰立方场馆实习。

武晓南说,邀请马克带领学生工作前,他曾征求过对方的意见。“马克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他愿意在‘冰丝带’带出一批‘小马克’来,这让我非常感动。”

中方制冰师冯刚介绍,几天来,大家和马克一起工作,不仅学习了他服务奥运会的经验,还感受到他对制冰工作的热爱。“马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制冰工作的热爱,就是相当于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冯刚说。

在观摩、协助主制冰专家工作时,中方团队感受了这份工作的严谨。“场地冻冰前,要用洗地机将冰板层的杂物、尘土清除,将围绕冰场的板墙缝隙逐一封严。制冰机组启动后,冰板层逐渐降温。再打开除湿机、空调机,将室内温度、湿度调整至最佳状态。然后,就是围绕赛道数百次的喷水浇冰,再加上喷漆画线,整个制冰计划持续近14天。”冯刚说。

诞生“最快冰面”没有不可能

看到测试活动比赛已经展开,媒体急切地询问马克,这块冰面能不能成为冬奥历史上最快的冰面。马克表示,距离冬奥会开幕还有时间,打造最完美的冰面是有可能的。

“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空间。”马克表示,“现在距离赛时还有九个月,我们之前也遇到过,会有压力,但是没问题。运动员越有机会上冰比赛,我们就越能和运动员沟通合作,提高冰面质量。所以我们在9月、10月、11月有机会继续提高,为冬奥会制出完美的冰。”

冯刚则认为,目前的冰面已经堪称完美。“我觉得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用二氧化碳系统制出来的冰面,咱们5500平方米的冰面,冰温很均匀,基本能够控制在0.5℃以内。冰温均匀,整个冰面的硬度就一样,不会有的地方软,有的地方硬。冰温均匀,就保证运动员滑到不同的位置,感觉全是一样的。”

随着测试比赛全面展开,马克也打算从教练和运动员那里了解对冰面的意见和反馈。“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切都很顺利,在稳步推进。运动员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许多人上冰滑的体验也很好。这是一个好的开始。”马克说。

谈到“最快冰面”这个目标,马克表示,团队会努力将目标变成现实。“我们也去过一些平原场馆,也制成了很快的冰。上届奥运会在平原进行,也差点打破了世界纪录。所以我们该设定这个标准,看能不能一起实现这个目标。”文/本报记者 褚鹏 统筹/杜锐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前速度滑冰世界冠军“变身”竞赛主任

王北星为运动员试冰

王北星,曾经的中国速度滑冰世界冠军,如今的国家速度滑冰馆竞赛主任,她的工作目标一直没有变,就是让脚下的冰面,诞生最快的速度。“从前是运动员,就想滑出最快的速度;现在负责竞赛工作,就想帮助运动员滑出最快成绩。”王北星说。

谈试滑

个别小地方调整后反馈很满意

今年1月19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次制冰成功,完成速度滑冰赛道的制作。作为国家速滑馆竞赛主任,王北星第一个踏上冰面试滑。这次“相约北京”测试活动前,王北星也进行了试滑,并在运动员比赛后,第一时间前去了解他们的滑行感受。“这个比赛之前,我和我的竞赛副主任,我们俩一起上冰,替运动员试了一下冰。我个人感觉还是挺好的。很多运动员也问我说,北星姐啊,你替我们试冰了,你感觉这个冰面怎么样,我说感觉还是不错的。”

作为速度滑冰世界冠军,王北星坦言,目前的冰面依然有提升的空间。“个别小地方也需要调整,比如说整个冰面的平整度等等,马克先生也听了我们运动员,包括我的意见,已经将整个冰面情况进行了调整,昨天大部分运动员的反馈还是很满意的。”

好冰面

在上冰的一刹那就会感受得到

一块好的冰面,滑起来什么感受?王北星说,对于运动员来说,冰面质量是在你上冰的一刹那就会感受得到。“比如说滑行的感觉,是否有合二为一的滑行感,能不能感觉冰面跟你是融为一体的。这其中包括冰面软硬度,个人感受等等。当然运动员的特殊需求也要考虑。比如我是短距离运动员,我对冰面的这个需求可能就相对于长距离运动员的需求要偏软一些。这样的话在我高速滑行的时候,每小时接近60公里的速度,我能够踩得住刃;在弯道那么大速度的情况下,我能够更好地去控制。”

和平昌冬奥会相似,北京也在打造一块趋于完美的平原冰场。王北星说,她有信心看到最快的冰面在北京诞生。“一直有争议,到底是高原的冰场快,还是平原的快。其实都有选手在不同的冰面上创造出很好的成绩,当然高原空气稀薄,有环境的优势,但现在的平原冰场在近10年也出了很多好成绩,差距在逐渐缩小。我相信技术的优势可以补足所有问题。”

新角色

能以运动员的视角对运营提出需求

谈到自己,王北星坦言自己是幸运的。“我始终没有离开速度滑冰,我热爱这个项目。从运动员转型到竞赛主任这块,实际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能够以运动员的视角,在整个竞赛组织当中,对运营提出需求。我可以让其他相关方更好地了解速度滑冰项目,为运动员和参赛队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说在前期,我们就提出在冰丝带增设330米的训练道;提出什么样的更衣柜更适合运动员,比赛服挂在哪更好;柜子要更有透气性,要宽敞,要能容下运动员的所有器材。这是我能提供的帮助。”王北星说。

王北星坦言,她非常羡慕当前的运动员们。“作为速滑从业者,看到北京能拥有像冰丝带这样漂亮的场馆,确实是难得,也让我很羡慕现在的运动员师弟师妹们。每次我看到他们在冰上训练,我都心里很痒痒。随着奥运会临近,我相信整个冰场从场馆设施、体育器材,到整体的服务,都会逐渐走向高质量,会更符合冬奥会的标准,为中国和世界的运动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冰丝带值得大家的期待。”王北星说。

文/本报记者 褚鹏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他们让

“相约北京”更精彩

4月1日至10日,“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全面展开。10天时间,7项赛事,5个场馆,集中上演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之前的一次重要实战检验。而一场重要的实战检验,离不开超过700人的场馆运行团队中每一个人的默默付出,他们的存在,让这场“相约”更加精彩。

一沓证件

在承接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首都体育馆,体育展示经理贺琼珊的一沓证件引人注目,在桌面上摊开,她笑称“不用买扇子了”。

播报员、摄像师、导播、DJ……组成了每个场馆的体育展示团队,他们的工作贯穿在比赛的前、中、后,包括现场音乐、语音播报、大屏画面。可以说,他们就是赛场的“气氛组”,而气氛则要随着花滑、速滑等项目的变化或轻松愉悦、或扣人心弦。

测试活动期间,贺琼珊负责协调所有场馆的“气氛组”,一天之内跑两三个场馆是常事。因为人员个人证件通常注册在单个场馆,她或许是本次测试活动中拥有临时证件最多的人之一。

测试活动并非场场都有观众,贺琼珊和各个体育展示团队有时需要对着空旷的赛场调动气氛。不过志愿者、安保与医疗组都会给予热烈回应,有的团队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叫“自嗨锅”。

一场远行

站在国家体育馆内,冰球项目顾问哈拉尔·斯普林费尔德说,自己可能已经吃遍了北京市所有的奥地利与德国餐馆。

他上一次回到奥地利,还是2019年的夏天。作为一名前冰球职业球员、国际冰球联合会前官员,他现在的工作,是确保在这里举行的冰球与残奥冰球赛事,“从运动员们抵达中国的那一刻到他们从机场离开的那一刻”都能以高标准进行。

他说,他来到中国的目的,是想把自己对冰球的认知传递给项目里的每一个人。“让我非常欣慰的是,冰球项目的同事们是真的想要了解关于赛事与项目的所有细节,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愉快的挑战。”

“这次测试活动中,他们做到了学以致用,作为参与了两届冬奥会与两届冬青奥会筹办的技术官员,我认为此次测试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他说,“希望大家能来看一场冰球和残奥冰球比赛。”

一颗螺丝

冰球比赛的另一个场馆是五棵松体育中心,这也意味着相关器材要在两个场馆之间移交与搬运。这一部分,是五棵松体育中心物流经理张帆和她所在团队的工作。

“就像一颗螺丝。”张帆说,“物流不是一份台前的工作,常常是等别人下班了,去换桌子,去运护具,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努力。”

“但能够让赛事顺利进行,都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张帆说,大家的工作内容不一,但目标一致,就是为了在这次测试活动中能够去多测试一点,多思考一点。

物流团队涉及物流服务、采购与资产管理三大块工作,此次测试各个部门出动,也给了团队实战演练的机会。以转运为例,在本次测试中,物流团队需要在调入调出场馆之间与体育、安保等多个部门同时对接沟通。令张帆开心的是,目前的几次转运都进行得很顺利。

“一颗螺丝对这个团队还是非常重要的,可能看上去比较渺小,但它也很重要。”

一个绰号

冰壶与轮椅冰壶比赛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的260名志愿者中,来自北京大学的郑宇轩有一个绰号——最“臭”的志愿者。

对于这位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发表封面研究文章的博士研究生来说,这个绰号有点委屈,不过,同时也包含着敬意。

“其实是开玩笑,我们志愿者是分早、晚班的,晚班时间很晚。他其实有上早班的机会,但都让给了别的同学,他们就可以早些洗澡、休息。而他回到学校,澡堂都已经关了,所以他用他的‘牺牲’换来了这个绰号。”冰立方志愿者经理张舒笑着解释道。

作为校团委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副秘书长,郑宇轩要协助协调同学们志愿服务保障,他做出的牺牲不止晚睡,每天还要5点左右起床,安排大家在6点乘坐大巴。

“6月份我就毕业了,等到了2022年冬奥会,希望还能成为社会招募的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郑宇轩说。

据新华社

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资助项目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