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未来之城”守护历史文脉 正文

“未来之城”守护历史文脉

[娱乐] 时间:2024-03-29 07:50:1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75次

雄安新区,未来之城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守护国家大事”的历史“未来之城”,目前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文脉重要阶段。

火热建设场景背后,未来之城一座“文化大厦”也在同步构建。守护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同步开展历史文化全面普查,历史并进行科学性保护。文脉

“千年大计”与千年文脉

雄安新区设立四年多来,未来之城已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77个,守护总投资额超过6000亿元。历史

在基建火速推进的文脉同时,在村庄、未来之城田野,守护还有一支队伍与时间赛跑。历史考古工作者不断寻根溯源,为延续雄安历史文脉留下了重要资料。

一个新的城市要立得住,关键要传承好历史文脉,注重对历史文物和历史风貌的保护。“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考古队员在河北雄安新区南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2021年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容城县南阳村南阳遗址,是雄安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雄安新区设立后不久,这里就迎来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高规格联合考古队。

2017年5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当时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成立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秉持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开启雄安新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走进毗邻南阳遗址的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文物工作者们守在一线。一处高悬的地图,大略勾勒出南阳遗址四年多来的考古图谱。

考古队开展了40余平方公里考古调查,发现了以南阳遗址、晾马台遗址为核心的“大南阳”遗址聚落群,文化遗存年代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宋金时期,文化发展延续近三千年,考古学文化发展连续,传承脉络轨迹清晰。

考古队员在河北雄安新区南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2021年3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经过考古发掘,基本确定南阳遗址主体文化遗存应是两座战国城址,主要文化内涵为东周至汉代的燕文化。”考古队领队、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雷建红介绍,战国时期城址以及“易市”陶文陶片的发现,为寻找战国中期燕国南部城邑“易”提供了重要线索。

河北自古称为“燕赵”。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曾五次迁都。雄安考古,有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进一步寻觅、梳理、发掘和印证为中华文明注入“慷慨悲歌”气质的燕文化的源流。

考古队员在研究河北雄安新区南阳遗址的出土器物(2021年3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说,作为河北古文化遗存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雄安新区的文物数量多、埋藏深且年代跨度大,前期考古调查至关重要。

联合考古队以乡镇为单元分组作业,以村为基本走访对象,对雄安新区规划的1770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登记各类文物遗存263处。完成起步区内50处古遗址古墓葬的考古勘探和试掘,勘探面积213.5万平方米,为新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是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内的楼房(2021年8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这里除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还有深刻的红色烙印。走进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一幅幅展板、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诉说着淀区人民不畏牺牲、与敌搏斗的场景。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这首记录抗日战争期间雁翎队神勇表现的民谣,至今仍在白洋淀一带传唱。

在雄安数字交通实验室,负责人任大凯对无人驾驶汽车进行远程操控(2021年3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雄安新区明确了2022年启动区显雏形、出形象的目标。按照规划,到2022年底启动区“四梁八柱”将全部建成,交通路网骨架成型,直通北京的快速通道将打通,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生态景观体系基本形成。一处处文化遗存经由考古而愈加鲜活、明晰,让这座“未来之城”与千年文脉交相辉映。未来,一座具有雄安特色的历史博物馆,将生动地讲述这里的千年故事。

“智慧之光”与美丽乡愁

施工处塔吊林立、车辆轰鸣,完工处道路宽敞、路面整洁、绿化成片……在雄安,除了能看到这片“全国最大的工地”,人们看不到的“云上雄安”数字智能之城也在同步进行。然而,在大家看不到的背后,新区每建设一栋楼,都会在数字雄安平台上生成一栋数字大楼。现实中哪怕更换一个路灯,都能显示出来。每一栋建筑都是计算好的,运来的材料直接组装。

雄安在建设智慧之城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留住自己的过去。

雄安新区郊野公园里保留的南河照村“金玉璞家老宅”和老枣树(2021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发 (石荷玉 摄)

一大早,雄安新区郊野公园“蓬山居”——“金玉璞家老宅”前便聚满了来这里打卡晨练的人,大家有说有笑,气氛热闹。

南河照村“金玉璞家老宅”距今约120年历史,是雄安新区“乡愁保护点”之一。建筑青砖灰瓦的古朴气质与不远处绿色智能现代的容东片区新社区形成不小反差。

“乡愁就是你离开了就会想念,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乡土表达。”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文化和旅游组组长李丹说,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对于农村百姓而言,乡愁是一种近在眼前的真切存在。

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马家寨村人刘广玉在制作木船模型(2019年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雄安新区2018年专门成立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创新提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并开展全面普查。

经过深入调查,一批承载着新区人民集体记忆的乡愁遗存被登记造册,建档存根。据统计,目前,雄安全域登记在册的物质类乡愁保护点总数2600余项。

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郊野公园施工时出现了工程建设和“金玉璞家老宅”位置冲突的现象,他们采取活态保护政策,将老宅原址重建工作纳入郊野公园邢台展园项目区的规划设计中,以原有建筑格局、建筑材料为基础,融合地方元素,形成了独具雄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

在郊野公园的西侧,明朝义士杨继盛的祠堂被保护起来。杨继盛第十四代孙、容城县北河照村村民杨四合说,先祖杨继盛被列入“容城三贤”之一,他从小就崇拜有加,现在村子虽然没了,村民正在等待回迁新居,但杨家后人依然可以定期过来祭拜。

这是白洋淀内的村庄(2021年8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容东片区E组团施工过程中,有15棵上百年的古树列入“乡愁树”目录。中铁置业雄安公司组建专业团队,逐树定位,细化坐标,一树一策,将5棵位于社区服务中心门前的“乡愁树”原址保留,另10棵科学移植至民俗公园。

即将交付的容东E组团社区服务中心包括健身中心、文化中心、服务中心、养老中心等四个功能区,是未来安置区群众集聚活动的地方。“找到了这棵老树,就找到了家,找到了儿时记忆。”容城县南文营村民文占民说,他们村2019年拆迁,他家的那棵老槐树就保留在原址。

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副局长张双龙表示,雄安新区建设中,一般遵照的原则是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实在需要挪的古树、老物件,也要找合适的地方,让新城市有老场所,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这样的保护,不仅是城市永续发展的长远谋划,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必要之举。

快速城市化与科学性保护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是需要回答的一道时代命题。

在雄安新区采访,记者了解到一个叫“乡愁遗产构件保护性拆除”的名词,也就是把不具备整体保留价值的乡愁遗产,如有年头的砖雕、青石板、老砖等,由专业拆除队伍拆下来保存,用于未来建设。

渔船、渔网、渔叉……在安新县乡愁老物件库房,不仅存放着独具白洋淀特色的传统渔具、农具,还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雕花老式木门窗、柱顶石、青石板等房屋建筑构件。

白洋淀内的芦苇荡(2020年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安新县文保所所长刘浩正忙着将新入库的一批建筑青砖记录入档。刘浩说,将来可选择合适区域对相关乡愁记忆做合理的再现展示,做到传统与现代并存。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的前世今生都有详细的记录,未来它们一定会“活”起来。

白洋淀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之誉。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用芦苇造纸、织席、编篓、打帘和制作芦苇工艺品。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传承人杨丙军是安新县人,从小就跟母亲学习苇编技艺。在杨丙军看来,雄安新区的设立为芦苇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推出的反映雄安新区建设现场、标志性建筑物等题材的作品,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我希望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芦苇画将雄安的风貌传播到世界各地,让雄安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纽带,成为世界了解雄安的窗口。”杨丙军说。

在大规模的征迁中,越来越多村庄变成城市社区。面对这种情况,雄安新区正在使用数字手段打造“云空间”,用科技力量守护古老文明,用文化之火照亮“未来之城”。雄安新区成立专门团队用视频、照片、VR等方式,记录雄安新区的老树、老房子、百姓生活等,并以此建立起“数字乡愁”文化平台,百姓将来通过网络就能直观感受自己乡村的前世今生。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传承人杨丙军在制作芦苇画(2019年1月8日摄)。新华社发(王京卓 摄)

“方言是乡音,也是另一种文化符号。”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宋少俊介绍,他们已经完成对雄安三县方言发音的符号化数字化研究,在雄安新区社区、小区、道路等命名领域,正在聚焦打造智慧地理文化数据库,力图建成雄安文化图谱。

目前,新区正在筹建两座保存农耕和渔猎记忆的博物馆,同时还在谋划水乡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工程,以保护和传承原有水乡的村落风貌和人文景观。

灵动的淀上轻舟,韵味悠长的古乐,惟妙惟肖的芦苇画……未来,在雄安新区,人们置身于金融岛、总部区、创新坊等特色产业和创新片区,但转过楼角,还可以寻找到民居、古树……

文字记者:李凤双、张涛、高博、李继伟

视频记者:岳文婷、魏会博(报道员)、张文泽(报道员)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